爬敦煌鸣沙山赏月牙泉,几乎是所有人到敦煌旅游的重要行程。
我们体验了骑行沙漠之舟—骆驼的乐趣,然后穿上防沙塑料套鞋去爬鸣沙山。
远远望去,鸣沙山不高,它的高度只有我们南方极普通的山高,很不起眼。我们几个不加选择地迎面顺便地攀登沙山,不料,一踏上鸣沙山我就感到很吃累:由于沙漠松软,每登上一步都要向后倒滑半步,很是费劲,沙子还埋到了鞋口以上,很不舒服。远看另一处登山长龙,有男的,也有女的,有老人,也有少年人,他们爬沙山并没有那么折腾,也不是那么费力,我们几个粗壮大男人竟然不如他们。于是,我们想探个究竟,便跑过去尾随众人,踩踏前面登山者的脚印而登,脚下似乎踩到了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感觉十分轻松。
细看脚下,原来沙里埋有绳梯,不仔细观察还看不出来,拾级而上,自然劲踺、顺畅……
这种“暗梯”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可见,它让熟谙此道者左右逢源,却让凭本来力量攀登者深恶痛绝。
登上鸣沙山我已无心再欣赏落日和晚霞……
下了鸣沙山,已经是晚上八点过了,可天还没有暗下来,就像我们常见的黄昏时分,趁着还有较强的光亮,我们直奔月牙泉而来。
可惜,月牙泉正处于濒临干涸的时期,四周都打了封闭拦杆,禁止游客进入月牙泉旁观光。我们只能远距离地观察月牙泉。
隔着栏杆只能看到不成形的月牙。初看就象我们南方极平凡的一口水塘,不足半亩大小,只是形状像月牙而已,这也许是月牙泉之名的由来。
我很纳闷:月牙泉名噪天下,却是如此普通平凡,或许是大漠缺水,即使是一瓢饮,也许对本地人来说也弥足珍贵;或许是西北边疆的人没见过南方充足的水源,对这不足半亩的方塘据以为奇,从而浪得虚名罢了。
后来打听到,月牙泉有着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水最深时有二十多米,水底皆沙,泉自沙中涌出。水面面积最大时有几十亩,她四面都是沙山。传说,大风时,沙山的沙子不是向山下走动而是往山上堆积,好像有股神奇的力量阻挡沙漠的沙子向月牙泉涌来……
两千年来,月牙泉养育了大西北敦煌人民。只是改革开放以后,敦煌城市不断扩建,人口不断增加,致使月牙泉泉水消耗较大,水位下降,水面积逐渐萎缩……
近年来,政府引入几十公里外的党河水库的水来注入月牙泉,以保障月牙泉水位,并同时釆取了系列举措和花费巨额资金维修月牙泉,但效果并不理想,却使党河水库的水位逐年下降。
到晚上九点半后,华灯初上,夜幕才完全降临鸣沙山和月牙泉。
任何事物都有始有终,盈亏交替。月牙泉初起的规模和几千年来饱经沧桑的历史和兴衰际遇,不免引起人们对岁月生活的的感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