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鸣沙山 >> 鸣沙山传说 >> 酒泉十二时辰上

一宇宙年有两亿五千万地球年,两亿五千万地球年有二十五万千年,一千年有十个世纪,一世纪有一百年,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八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

朝暮更迭,时进有序,我不在时间的上层,也遇不到谁可凭越那一直向前的光阴,唯独这记录在刻度间的泛泛世事可证明我曾走过这里,在时间上与你同行。这酒泉的苍莽大地啊,是我来来去去也不肯移开心绪的空间,而在这空间里不断更迭的时间,就记录着之于我想要带你一睹的那些酒泉的样子和那些酒泉的时间。

卯时

星汉将将落下,几乎是全黑的天空渐渐转向幽蓝,怪的是那时候的天出奇的净,就好像哪位画家有意将天幕上的一切都擦除干净,只为片刻后能有足够的空间去涂抹那恢弘的金光。好似总有不甘寂寞的云想要给画家增添一丝烦扰,却不曾想到它的出现恰成了画家最为得力的笔触,轻轻一带,就梦幻的铺满了整个天空。天幕静候,地席怎甘示弱,早已生长千年的山峦只待一瞬霞光来展示自己斒斓的锦衣。

万年前,一场灾祸行将结束恐龙在地球上长达1.6亿年的统治,而与此同时,在中国古陆块的河湖盆地中,一种不同寻常的岩层正在发育生成。在漫长的地质时期里,陨石撞击,冰火更替,板块运动,群山隆起,这些原本沉睡在水底,通体泛红的砂、砾岩层也纷纷破土而出,接受风雨的磨砺。

宛若一条巨型的云龙俯卧在祁连山脉中,玉门魔山的丹霞壁立千仞,色彩梦幻,雪山冰川的融水径流于此。少去了人为的打扰,这里的景致好似还浸在梦中,因为她实在太过梦幻。雨后的新日之际,便是观此地最美之时。一轮朝阳拔地而起,显露于层层云海之间,一时间万物更新,金色成了最好的显影剂,让这深藏于祁连山脉上的魔山丹霞呈现出令人溢于言表的色彩。

那色彩放佛来自天际,但确确实实的生在这酒泉大地上,许是因为与山石一起,这色彩不如百花般娇艳轻盈,而是沉甸甸的令人震撼。不同于细腻的小趣景致,可与掌间近赏,这一脉的山峦,有着用尽脚步去丈量也未可观其全的大气,有着横越亿万年时光也曾腐朽的精气。与之能够攀附的,怕也只是我们穷尽涌思而描绘出来的辞藻罢。

沉睡于山谷中的棵裸露出地面的硅化木,是来自1.4亿年以前的古代植物。玉门鸟化石、玉门蝴蝶化石,还有海蚌、乌龟、鱼类、昆虫、双壳类、腹足类、介形虫、叶肢介和藻类化石等40多种中生代古生物化石诉说着这里亿万年的沧海桑田。两座分别形成于1.1亿年和万年前的火山遗迹和壁立千仞、怪石嶙峋的西红柳峡证明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及地壳板块的漂移所形成的复杂的地理结构。这是一幅由耸立入云的雪山、连绵起伏的丹霞蜿蜒曲折的河谷、长存亿万年的化石所组成的壮美的、立体的画卷。无论从空中俯瞰,亦或是亲近山脚,都会留下令人称奇的赞叹。

辰初

正当一轮新日将满目的金光洒向了玉门的时候,敦煌的人们正从一夜的好梦中醒来,街头巷尾的店家也早已准备好了一套正宗的羊肉合汁,等待着诸多食客在这辰初之时细细品味。来到敦煌,一碗当地特有的羊肉合汁来做早点再好不过了。羊肉是西北人一年四季所常用的肉食之一,特别是到了寒冷的冬季,食用羊肉不仅可以增加营养,还可以增加热量、抵挡风寒。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各个地方,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吃法。而在酒泉敦煌,特色的便是“羊肉合汁”。

一碗上好的羊肉合汁,不仅仅是一碗食材丰富的粉汤而已,它也同样是吃羊肉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在一碗汤中,融合了羊肉多种不同的吃法。在它众多的配料中,尤以鸡蛋羊肉袈裟制作工艺较为讲究。先将鸡蛋摊成薄厚适中的薄饼,再将剁好的羊肉泥包裹起来,用刀横面拍打,最后切成菱形小块后进行油炸。这样,羊肉合汁的一道配料就制作完成了。加以羊肉丸子、熟羊肉片、羊肉袈裟、粉条、油豆腐、黑木耳于碗中,反复舀入羊肉汤预热后再浇上滚开的羊肉汤,配以香菜、葱花做以点缀,一碗正宗的羊肉合汁就算完成了。加上若干凉菜,一个烤饼,冬日里,可谓是驱寒暖胃,令人元气满满。

辰正

正当敦煌街头小馆内的食客正擦着嘴边残余的汤汁时,初升的太阳早已经跃出了地平线,正挥洒着万顷的光芒,把那阿尔金山上的皑皑白雪映的也更加明亮了。静卧于高峦山峰脚下的苏干湖正在这熠熠生辉的闪耀下变幻着奇异的斑斓色彩。

此处望去,左手是湖,右手是山,平湖掩映在海子草原中,若隐若现,雪山在平地里,拔势而起。若向山望去,阿尔金山好似并不如传说中雄伟,也并不如那参天的高楼,可以切断空中的流云。但那一连串白白的山峰,证实着它那早已越过雪线,毅然挺拔的身姿是何等的雄伟壮观。我不需刻意抬头朝觐,即可瞧见那山脊上厚厚的白雪,甚至可以瞥见一些冰川的痕迹,这并不能说明我是高大的,山是渺小的,而是因为它既有坚挺的身姿,又有着谦逊的品格,令世人单单相望,便可一睹它雄伟的模样。

静悄悄的苏干湖,也有着大小之分。一袭嫩草仿佛是她们身披着的蹁跹美衣,不同的角度和着不同的光影就成了不同的花色。朝阳碧青,暮处昏黄。水面下不同的藻类,错落的地势都形成了千变万化的色彩搭配,更有这千丝万缕的纹理,恰如大地的脉络,在这一汪汪小湖间,纵横交错。

相较于千年前的古人,叹文采学识不如,只能评述出眼前景致美状的万分之一。但我却优于古人,凭借着当今科技纵览这全宇的奥妙。空中俯瞰,更可查这湖水莫测的色彩,犹如不经意间被打翻的色盘却神来之笔绘出了惊人的美卷,令人浮想联翩。

关于苏干湖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富饶而美丽的海子草原上来了一个专吃牧民牛羊的魔鬼,魔鬼下令,每家牧民每天要进贡一只羊、一头牛和一匹马供自己吃,如有哪家不从,魔鬼就会将他的牛羊、马匹全部吃光。魔鬼的暴行激起了一个名叫阿尔金的勇敢青年的愤怒,这个青年决心杀死魔鬼为草原除害。在众多亲友的资助下,阿尔金跋涉万水千山,求来了龙泉宝剑准备与魔鬼一决生死。

阿尔金与魔鬼决斗前夜,名叫苏干的两姐妹分别向阿尔金表露了爱慕之情,两人都表示要等阿尔金胜利而归来后与他完婚。阿尔金与魔鬼的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大战中阿尔金将魔鬼的四肢砍下,变成了现在阿尔金山下的几个白土山,最后阿尔金将龙泉剑剌入了魔鬼的心脏,魔鬼被杀死了,但当阿尔金将龙泉剑从魔鬼的心脏拔出时,魔鬼又活过来,为了彻底铲草原上的害人精,阿尔金再次把宝剑剌入魔鬼的心脏,并化做一座大山将魔鬼压在身下,这座大山就是现在的阿尔金山。

魔鬼被杀死后,苏干姐妹俩苦苦等待阿尔金山归来,日日思念也没有盼来情郎,姐姐知道阿尔金回不来了,所以常常流泪,泪水长流,化做了大苏干湖,由于大苏干湖是泪水化成的,所以湖水是咸水;而妹妹一心想着阿尔金会回来和自己完婚,心中充满了甜蜜的希望,后来妹妹就化成了小苏干湖,湖水是甜的。

当我们今日游览此地的时候,仍可见微风指时,碧浪翻滚,大小苏干湖似婀娜少女的一双明眸,镶嵌在海子草原妩媚的脸庞之上。阿尔金山稳坐一旁,气宇轩昂,正如传说中那样守护着这里的海子草原。

巳初

日晷行转,留落在巳初时刻,西北的黄土地上蒸腾着本就稀少的水汽。几近沙漠与戈壁的敦煌,实在里是荒凉的。但在鸣沙山东麓的山崖之上,一个叫做莫高窟的地方,却热闹非凡。人们急匆匆从世界各地赶来,汇聚于此,皆只因想一睹这莫高窟中令人神往的佛教艺术文化。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因此也称为千佛洞。其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堪称世界之经典。

敦煌石窟存有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个,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坛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瘗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中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在多个洞窟外存有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是不可多得的木结构古建筑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敦煌石窟开凿在砾岩上,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多为木架结构。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17窟唐代河西都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中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只是如今的莫高窟已然让我们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每一次参观,对它来说都是一种破坏,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加速这些精美壁画的氧化过程,而若真的封闭保护起来,却也同样会使得大家更为遗憾。这种矛盾与尴尬,我想未来会通过更先进的管理方式以及技术手段彻底解决吧。。。

巳正

从大漠荒地再回到闹市区,城市旅行一直以来都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因为方便、因为快捷、因为集中,而多半这样的城市旅行都仅限于那些城市建设中囊括了诸多景胜的地方。像酒泉这样地域辽阔的城市,在高楼大厦间行走,其实是很难找见某些真正值得停留的地方。直到我发现这座以石头为主体的博物馆,才真正发现城市旅行的新大陆。

奇石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周边邻国以及东南亚诸国的赏石文化也都一脉相承自我国古老的奇石文化。中国自古便认为石头有灵性,《莲社高贤传》中就有佛祖讲《涅槃经》而使得顽石点头的故事,《红楼梦》也有顽石幻化人形,经历人世沧桑的故事,宋代杜绾《云林石谱》序言开篇第一句就写道:石者,天地至精之气也,可见中国一直将石头奉为物之极致。觅石、藏石、观石,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雅好,中国历代许多的文人雅士,乃致达官贵人都曾与石头结下过不解之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坚如磐石”、“石破天惊”这些成语,都是古人欣赏石头品性的表达。“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更是道出了人们对奇石的钟爱和向往。

石器时代是石文化的奠基阶段,是赏石文化的实践阶段。石器是人类对自然石形态改变的结果,石器时代是石文化的重要实践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地、能动的与自然抗争的过程。石器的制造经过了由简而繁、由单一到多样,进而到定型化、艺术化的过程。旧石器时代,石器外形简单粗糙,多为利用天然石块或河滩软石稍加打制就用于生产。后来随生产的发展和所需的不同,种类繁多的石器相继出现。石器在材料选择上由自然石块到普通石材,由软质石料到硬质石料,由单一石种到多石种,由普通石种到优质石种,直到玉石、宝石。并由重外形到重质地、重色彩,各种优质石种相继被发现、被应用。不难看出,石器的多功能、多样化与定型化,石料选择由就地取材到多方寻觅石材,是经过长期选择和实践的结果。同时,“石器的多样化与定型化,是历经亿万次实践而形成的最佳外观形式,这种最佳的外观形式萌生美的雏形”。因此可以确定,石器时代是石文化的奠基阶段,是赏石文化的实践阶段。

中国是东方赏石文化的发祥地。在以自然奇石(而非石制品)为现货对象的活动方面,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至少可追溯到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据《太平御览·阙子》载:“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其实,远在此前的商、周时代(公元前廿世纪),作为赏石文化的先导和前奏——赏玉活动就已十分普及。据史料载:周武王伐纣时曾“得旧宝石万四千,佩玉亿有万八”。而《山海经》和《轩辕黄帝传》则进一步指出:黄帝乃我国之“首用玉者”。由于玉产量太少而十分珍贵,故以“美石”代之,自在情理之中。因此,中国赏石文化最初实为赏玉文化的衍生与发展。

天宝者,天赐珍宝,各种形体、质地的石头鬼斧神工,造化天成。这里有着传说中的鸡血石、孔雀石、水晶、碧玉、卡通石等等不胜枚数。偌大的展馆内,共分25个展厅,共收藏国内外各类奇石美玉种、多件,总价值超过3.5个亿。拥有镇馆之宝孔雀石《通天神柱》、雅丹石《十八罗汉》、玛瑙《天下粮仓》、藏瓷《昆仑神话》、紫翡翠《九龙观音》、发晶《自在观音》等数百件孤品、绝品。馆内雅丹石藏品数量全国第一,约有多吨;卡通石藏品数量全国第一,约有多吨。

这里的静谧与一墙之外的城市显得格格不入。眼前无数的、造型各异的石头好像没有生命,但却总是让人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那声音是深沉的、神秘的,吸引着我们驻足观赏,从那些被亿万年时光所雕刻出的纹理,从那些千百代岁月所磨砺的痕迹,从那些至此还未停歇的风雨所蚀刻的光影中秀出一丝丝的安静,让一向浮躁的心找到了一个新的归宿。

午初

烈阳渐中,阴时相近。午时手厥阴心经旺,这个时候是心系统功能旺盛的时候,而心主火,心火旺则会导致胃热,胃热又易消谷善饥,因为人们会选择在此时进午食。在游牧民族哈萨克族聚居地的阿克塞,这里的午餐并不像其他地方那样,而是一水的羊肉,可谓道道都是“硬”菜,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当地最驰名的“哈尔腾哈萨克羊”了。

哈萨克羊形成历史较早,据清朝杨岫撰写的《豳风广义》中记载,“羊,五方所产不同,而种类甚多,哈密一种大尾羊,尾重一二十斤”,这里所说的大尾羊,即当今的哈萨克羊。长期繁衍在严酷生态环境下的哈萨克羊,经过自然选择及农牧民的精心选育,形成适应性广、体质结实、四肢较高、善于爬山游牧、抓膘能力强的优良地方品种。部分哈萨克族人在阿克塞广阔的草原上安定下来以后,开始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将他们一直牧养的哈萨克羊与一些地方品种进行繁育改良,逐渐形成了适应哈尔腾草原高原环境的高原细毛羊,也就是现在的哈尔腾哈萨克羊。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居住在这里的多哈萨克族同胞,俗称“甘肃哈萨克”,保留着古朴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哈尔腾哈萨克羊也生活在阿克塞辽阔的草原上,这里水草肥沃,没有现代工业的污染,使得哈尔腾哈萨克羊成为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矿物质、口感好、无膻味的独特的“绿色”羊肉。如今的哈尔腾哈萨克羊更是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的殊荣。

游牧民族和农耕文化互相交融渗透,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草原文化。其主要的少数民族是哈萨克族,他们对食物有着独特的烹饪方法,所以在中国广阔的美食地图里面,它们特占一方。同样他们对羊肉也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做法,那就是羊肉的风干,风干后的羊肉不仅可以长存而且还焦香美味,是不可多得的美食。然而这独具特色的风干羊肉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因为各种优越的先决条件铺成的。哈萨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风干羊肉的手艺由父辈向子辈、孙辈通过口头传授。除此外,阿克塞风干羊肉的原料也很讲究,以纯天然、味美、质嫩、鲜活享誉酒泉,素有“绿色环保食品”的美誉。因为地理的原因和原料的优越性,羊肉风干食用是哈萨克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独创的烹饪技术,羊肉风干食用别有一翻滋味,一直是哈萨克族喜爱的食品之一。

午正

一丝丝浓烈的香气似乎也随着被炽热的阳光所蒸腾起的水雾带向了金塔那蜿蜒的黑河环流之间。白霱的身影此时极正,直落于地面。大地云影,是地空相对的立体画作。本只有碧水黄沙的弱水,谁能知今也如此娇艳。若非亲眼所见,岂能相信这眼前的一幅景象果真是在这颗蓝色星球上?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它发源与祁连山的八宝山,依次会聚了山丹河、梨园河、摆浪河、讨赖河之水,穿莺落峡、平原堡、临泽、高台,跨镇夷峡进入金塔境内过营盘注如居延海,总长多公里,是张掖、临泽、金塔等县市和额济纳旗的生命河。弱水是他的总称在《尚书.禹贡》中有这样的记录“道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的记录这里曾是大禹治水的地方。

黑河之颠,这里居高临下可以看到在金塔绵延公里的黑河宛如一条具蟒奔腾于平沙旷畴之间,之所以称为黑河环流是因为在这里黑河呈环抱之势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金塔历来的八景之一。从这里向东望去连绵不绝的沙石山仿佛一个巨大的沙盘,山谷、道路、桥梁若隐若显仿佛预示着一场战争的开始。向西远眺是和“天水一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沙天一线”,从这里看去黄沙仿佛如同大海一般波涛汹涌时而气势冲天,时而恬静平和。在这里您大可体会到“大漠孤烟之,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蜀人李士璋曾以“西渡流沙任所之,黑河应不到三危,谁言水道经梁域,曾过山丹拜禹碑,讨赖各川劳考证,通天别派更之离,题余八景增惆怅,始信重来为补诗。”为此景观做了详实的说明。向西看,在西山上可以看到一座烽燧,它修建在方圆五里之中的最高点上,是汉代为抗击匈奴而设的一种军事通讯设施。

登临烽燧,风夹杂着砂砾不停的席卷而来,除了呼啸而过我几乎听不见别的声响,想要直立站着,也稍显奢侈。但眼前的光影却着实是令人着迷的。任凭狂风的怒号,也只愿俯眼低垂黑河环流的波澜壮阔。

未初

日渐西垂,在一座丘陵的山头,我曾目睹昏黄之暮,清冷的月亮凝悬天宇,丘陵起伏如线,锁阳城坐落在戈壁的胸怀,冰戈铁马,号角连营。几百年几千年后沉静如水,在岁月沉浮的大地上一片安详,历史跳跃不息。纵观时空,以第三维俯瞰,这本是荒芜的大地却也显出几分毓秀来,风沙侵蚀的痕迹成了它行云流水般的线条,几处沙蒿和干涸的河床点缀其中成了不可多得的色彩。如今这青黄的画卷上又增添了一抹朱砂色,那是立于自然之中的大地艺术,是瓜州戈壁上的极致艺术。

戈壁并不稀奇,雕塑亦然。但若能看到二者合二为一则就显得稀奇,更令人稀奇的是这强烈的对比产生出的巨大冲击力。走近大地之子,本应是稚嫩幼小身躯形象的婴儿却以如此比例呈现,已然令人叹为观止。婴儿本身应是稚嫩、本真、娇弱的生命存在,当婴儿雕塑形象以红砂岩这种粗砾石材,使作品既有震撼的生命力表达及对生命自身的尊重,同时兼具强烈的视觉效果。

历史长河中的西域,虽也同今日是一片广袤的大漠戈壁,但与今天之相比却远没有这般的荒芜。彼时的甘肃,毫不夸张的说,就是此刻摩登的上海,今时开放的深圳。昨日的沙漠正是今天的海洋,驼队仿若就是远洋的舰队,东西方的往来交流,就在那一声声渐行渐远的驼铃声中,就在那一行行往返的驼队的行囊之中。那是一个世界了解中国世界的窗口,一个中国认识世界中国的通道。曾经的光华都已掩埋在尘土之下。而这新生于荒漠上的大地之子让那尘封于沙海砾山之下的岁月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就这样,流淌在八千年历史长河中的血脉重新翻腾,久去已远的过往在全新的架构和解读中复活了。

倘若有这样一件作品,它的存在并不为了“讨好”观者,也不为寻得“知己”,那么它到底为何而作?愚见而谈,其本身已经是以独特的存在场所与形式对“雕塑”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提出了最能探究本质的追问。究竟本质是所谓“立体主义”还是“观者主义”?亦或是“存在”的本身?无论答案几何,雕塑本身的物理存在,其远大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意义在《大地之子》作品里已有所体现。

瓜州风劲,吹不乱他伏地而聆的声响,那声响满带历史的余温,因为大漠深处尘封着先祖的辉煌。瓜州沙劲,填不满他悠然的长梦,那梦中尽是当世的昌盛,因为如梭的游人正表述着当今的繁荣。

未正

倾斜而来的日光令铁骨铮铮的祁连雪山也变得温柔了起来,七月流火,何不来到肃北看雪。这里没有冬季的严寒,却有着夏季少有的凉爽与旖旎。若说夏日甘肃的美有十分,那么酒泉则占去了八分,若说这酒泉占去的八分,肃北则也有六分可谈。

甘肃境内直延伸到青海长达多公里的祁连山脉,是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在古匈奴语中,祁连意为“天”,祁连山因此而得名“天山”,又因位于河西走廊以南也称南山。山脉西接阿尔金山山脉,东至兰州兴隆山,南界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祁连山脉走向西北至东南,由数条近似平行的山脉组成。

大雪山共有冰川条,面积.4平方公里。大雪山的老虎沟地区共有冰川44条,面积54.3平方公里。老虎沟内的12号冰川,又名“透明梦柯”冰川,于年被中国科学院高山冰川研究站的专家们发现。“透明梦柯”是蒙古语,意为高大宽广的大雪山。该冰川长10.1公里,面积21.9平方公里,是祁连山区最大的山谷冰川,属于极大陆型的双支山谷冰川,有宽大的粒雪积累区。冰川末端海拔米,最高峰海拔米。

雪山、戈壁和草原,养育了独特的肃北蒙古族同胞。他们因为常年生活在雪山之下,形成了与内蒙古的蒙古族同胞有所差别的习俗,所以被称为雪山蒙古族。肃北之名,始于年在肃州(今酒泉)之北的马鬃山地区成立的马鬃山设置局。蒙古族人在这里的故居,分为南北两地。北部是马鬃山地区,东临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密市,南连瓜州、敦煌、玉门三市,北与蒙古国相邻,是甘肃省唯一的外贸口岸,北山块断带,由一系列雁行状山脉组成。见证着丝绸之路上沧桑变迁,繁荣发展。逐水草而居,肃北蒙古人紧紧追随着雪山,追随着养育了这片土地的母亲河党河。细细柔柔的党河在这片草原上时而细流,时而宽阔,时而汇聚成海子,时而奔流汹涌,将大地劈成两半,穿越地平线。有了草原、湿地、河流,大雪山还孕育了祁连山区最大的山谷冰川——透明梦柯冰川,即使是在炙热的夏季,山谷内的冰川也是经年不消,漫山的冰层像干净的镜子,像透亮的琉璃。。

辽阔的草原容纳下所有的爱恨情仇,高大雄壮的大雪山将游牧人内心的豪情托升到顶峰,然后随着展翅的雄鹰跃入天际。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在这里会生活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雪山蒙古人走出雪山,走出肃北,把蒙古人的精神发扬在祖国大地,去接受新鲜的事物,又回到家乡,回到草原,回到魂牵梦绕的大雪山。

申初

彼时稍暖的阳光谱写在肃北雪山草原上的乐章刚刚唱罢,此刻阿克塞库姆塔格沙漠上却骤然聚起蔽光层积云。若说相比蓝天白云,在沙漠中,这样的天气一定更令人向往。一辆马力十足的沙漠越野车足以满足每个大男孩的冲沙梦。起伏的沙丘具有一定的挑战但并不危险。如果担心车技不佳,怯于试探,那也大可不必扫兴而归,架起相机,摆好姿势,来一组沙漠时尚写真也是极好的选择。

阿克塞国家沙漠公园位于库木塔格沙漠与阿克塞县城交界处,库姆塔格沙漠具有典型的雅丹地貌、格状沙丘、月形沙丘、蜂窝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星状沙丘和线状沙丘等沙丘类型外,还分布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羽毛状沙丘”,公园内不仅有高山峡谷、雪域奇峰,丹霞地貌,更有千年不倒的胡杨以及浩瀚无边的沙漠和哈萨克民族风情,境内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有种沙漠植被和多种野生动物。

云层遮蔽的阳光,很快的天气就变得清凉起来,一个个沙浪随着风的运动向前涌动着,像—只无形的巨手,将沙漠揭去了—层,又揭去一层。假如你足够幸运,身边恰有一位哈萨克族姑娘,恰好她因风起而动,在片片黄沙中起舞,你心中的深藏许久的曲调,是不是能一下就跟着哼唱出来?

申正

风起时遮天蔽日,穿过古城,也许它能够带走那些城墙上的砂砾,但却带不走那回荡古今的历史。相传,唐代名将薛仁贵奉命西征,一路顺利,可是打到苦峪城后,中了埋伏,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围困在城中。唐军虽然多次冲击,仍然冲不出重围,只能固守苦峪城。一天天过去了,城中粮草快要断绝,老将程咬金杀开一条血路去长安搬救兵,薛仁贵召将士节衣缩食,并亲自带人挖草根树皮充饥,以待援兵。有一天,薛仁贵发现城周围田地里生长的一种植物和红萝卜一样,名叫锁阳,可以食用,便命令将士挖出来充饥,这里遍地都有锁阳,将士们挖吃锁阳一直坚持到程咬金救兵到来。以后为纪念锁阳解救全军性命一事,就把苦峪城改为锁阳城。

瓜州锁阳城遗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历代各民族轮番上演历史悲喜剧的大舞台。距今虽有余年的历史,但该城址及其周边地区是集古文化遗存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汇集了古城址、古寺院、石窟寺、古墓群、古河道、古渠道、古垦区等多种文化遗存,其文化面貌的多样性和复杂丰富的内涵为国内罕见。

锁阳城具有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隋唐时期的军事、农业、城市形制以及当地的生态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锁阳城周边分布的古墓葬东西绵延数十公里,现已查明的汉、唐、魏、晋时期古墓葬约四千余座,是河西地区规模最大、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古墓区之一,且还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勘探发掘。仅从年被盗掘后的锁阳城唐墓出土的三彩马、驼、俑、镇墓兽及墓室画像砖、地砖等判断,其制作工艺精美绝伦,属河西地区少见。

在锁阳城城东约1公里处有一片土塔林,被当地人称为塔儿寺。据史料记载,塔儿寺是唐、五代及宋元时瓜州地方官员及百姓进行祭祀的宗教活动场所。可见汉唐时代,这里是很热闹的。塔儿寺现存大小塔十一座,寺门南向,东西两侧分置鼓楼及钟楼各一座、僧房数间,院墙正方形,面积平方米。寺院中心有大型庙宇建筑台基,其北面有一座高14。5米的大塔,用土坯砌成,白灰抹面。塔顶为覆钵式结构。塔形庄严雄浑,十分壮观。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高僧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路过瓜州,在此讲经说法半月有余。

锁阳城,以其沧海桑田的沙漠化演变过程成为中国西部最典型的活标本。祁连雪峰、雅丹地貌、沙丘红柳、大漠落日与多种古文化遗迹有机结合,形成了自然的美、淳朴的美、残缺的美、悲壮的美;——它是人类古文化同大自然完美结合的一个奇迹。”

酉时

破败的锁阳城也许无法直观前时这酒泉之地的繁荣,但流传下来的美食,足以证明这里曾经是有多么的辉煌,历史是一幅画,纵横交错的时间就是它的画笔,将一幕幕往昔勾勒于岁月的画卷之上。历史是一首歌,不老的传说就是它的旋律,将一个个音符谱写于光阴的曲谱之上。历史是一篇诗文,人类文明的轨迹就是它的韵脚,将一章章经典写于方絮之上。历史是一道菜,流传至今的故事就是它的精选食材,将一种种情节汇于盨盉之内。

驴肉黄面是敦煌的一道名吃,号称中华一绝。莫高窟窟(宋)壁画上就有制作黄面的生动场景,可见其历史悠久。“驴肉黄面”顾名思义,其实是两道菜,一盘驴肉作菜,配手工拉制的黄面作主食。敦煌民间流传久远的吃法便是如此。黄面细如龙须,长如金线,柔韧耐拉,调汤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制作黄面的工艺极其讲究,选用上等小麦粉配以沙漠碱性植物,经拉面师揉、撬、甩条等多种手工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煮熟后的面条略显黄色,故称其为黄面。以其面长匀称、筋道透亮,为面食中之精品。食之开胃健体。

榆钱又名榆实、榆子、榆仁、榆荚仁,为榆科植物榆树的翅果。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因其形圆薄如钱币,故而得名。由于它是“余钱”的谐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钱可以有“余钱”的说法。榆钱虽不起眼,却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不仅好吃,而且也可防病保健;在饥荒之年,是一种救人性命的充饥食粮。如今粮食连年丰收,榆钱已经从“救命粮”成为了精美的特色美食。

大漠风沙鸡是最近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一道名菜,因为菜品上场之后,表面覆盖一层面包糠而看上去像是风沙吹过一般,远观平凡无奇,实则味道香浓。皮酥肉嫩的风沙鸡口味香辣咸麻,回味无穷,往往令食客欲罢不能。

手抓羊肉是我国西北蒙古、藏、回、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喜爱的传统食物,手抓羊肉,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在敦煌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非常流行。在漫长的岁月中,手抓羊肉原本只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的高原和草原的帐篷间被牧民们食用,城市里极少见,现如今手抓羊肉已经成为西北一带有名的佳肴,餐桌上必备的菜品。敦煌手抓羊肉采用敦煌当地戈壁放养的“绵羊”中的羯羊烹制。瘦肉多,肉质嫩,易消化,无膻味。

雪山驼掌,又名丝路驼掌,是甘肃省酒泉地区的著名传统特色小吃之一。骆驼有沙漠之舟美称,驼掌古与熊掌并称菜中珍品,驼掌成菜源远流长,敦煌创新菜肴雪山驼掌,原料为敦煌所有,菜名典雅有致,配以“雪山”造型,点缀西北景观,简洁而有韵味,高下相济,观之怡目,食则适口,既是一道地方名菜,又是一件工艺作品,深受食客喜爱。有驼掌、黄瓜、鸡蛋、红野山椒、精盐、味精、色拉油、青红椒粒、红卤、湿淀粉、明油等。此菜色泽分明,造型美观,吃起来肉酥可口,味道鲜美,口味咸鲜微辣。

敦煌文书P.卷平康乡官斋藉中即有“鎚子头”的记载。鎚子又叫鎚饼。其中,糖鎚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糖油糕”油糕,在敦煌至少有多年以上的历史了。泡儿油糕是敦煌宾馆根据民间传统方法创出的一种风味食品,因其色泽黄亮,表面膨松如轻纱,结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故而得名,泡儿油糕是从唐代“见风俏”演变而来,最初流行在宫廷、宫邸的宴席上,由于制作厨师寥寥无几,街市也不常见到。据说泡儿油糕表面鼓起的泡儿在食用前一定不能破掉,表面的泡儿才是这道美食的精髓所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