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敦煌美如画,一架红色直升机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腾空而起,拉升、飘旋、穿行一系列动作似行云流水。驾驶这架飞机的是35岁的女飞行员常珊珊。
女飞行员在我国是稀缺职业,常珊珊毕业后弃白领、考飞行,书写了一个普通女孩的励志故事。
向导
敦煌之名,名在三景,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
沙岭晴鸣、月泉晓澈,沙水共生的奇特景观吸引着常珊珊,离开家乡,来到多公里之外的敦煌,成为敦煌文化的传播者。
“鸣沙山海拔多米,登上山巅,隐约听见阵阵轰鸣,正是‘雷送余音声袅袅,风声细响语喁喁’。鸣沙山每天都是新的,夜晚,风渗透了沙子的心,沙子就舞蹈起来,最后完成它的屹立……”常珊珊带领着游客在空中零距离感受游览鸣沙山月牙泉的妩媚神奇。
千古寂寞,黄沙铺陈,幕后的常珊珊重复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逐渐适应了寒冷、干燥的气候,爱上了冷峻中含着几分柔韧,野性中尚有几分羞怯的鸣沙山月牙泉,扎根在了敞开胸怀,接纳四方路人的古城敦煌。
每当和蓝天白云肩并肩时,常珊珊的内心干净而自由,用她的话说,敦煌是“飞天”的天堂。
逆袭
一只长尾“大鸟”从窗前掠过,翅膀闪动的声音让年幼的常珊珊听见,好像默片突然有了配音。年,她无意中看到一则招飞启示,只需再学一年飞行专业,就能“飞天”。
财务管理工作比较安逸,收入也很稳定。厌倦了一切按部就班的常珊珊,也没多想,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飞天”路。
但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理论学习是常珊珊难以逾越的“鬼门关”。精通财务管理的她,在机械原理、直升机原理、直升机运行程序、气象、法规、领航等专业科目面前,智力完全不在线。密密麻麻的符号像蝌蚪,一看就瞌睡。老师讲课节奏快,思路跟不上趟……
总的来说,学飞行的这一年对常珊珊不太友好。“那段时间,我确实特别累,特别想藏起来。”她说,飞行员跟普通人最大的不同,是对时间的感受。普通人跌倒了爬起来,以后有的是时间。但对飞行员来说,时间是最冷酷的运行法则,错过黄金年龄就是错过一辈子。
“但人生就是一次次选择,既然选择了蓝天,我无怨无悔。”喜欢在蓝天白云间自由飞翔的常珊珊,在天上飞行的1分钟,地下要花10倍的时间去努力。
为了支付高额的学费,常珊珊不顾家人的反对,去银行贷款。并且边啃书本知识、边在咖啡馆打工挣钱。白天忙训练,手机处于“飞行模式”的她,只能在晚上打电话通视频,享受家人带来的“开心一刻”。
实操训练时,接受能力弱的常珊珊,反复进行地面模拟演练,不断在脑海中演练空中飞行时的动作要领,有时候,睡觉都在重复同一个动作。
第一次单飞时,随着高度的攀升,城市和郊野散布开来,犹如棋枰,与蓝天融为一体的常珊珊说:“如今……我,也可以飞了。”
首次单飞像一扇窗户,为她打开了通向云端的大门。年,常珊珊从中原腹地开封辗转千里至敦煌,进入敦煌飞天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自己的飞行人生。
责任
真正的热爱,不需要坚持,飞行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5年来,常珊珊累计飞行多小时,服务游客2万多名,成为这个行业真正意义上的“空中飞人”。凭借出色的飞行经验,她从一名飞行员一路成长为飞行员教练。
肩上扛着责任,信念无比坚定。这个开着飞机上天入地的女超人,还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拥有15年党龄的常珊珊,每次飞行前,对照飞行手册,逐项检查,连一颗螺丝钉都不放过。“一旦握住驾驶杆责任感就来了。”常珊珊说。工作时的她,就像贴心的妈妈,能从飞机的气味、声音、温度和时刻,感知“孩子”的健康。
“酷!”“你好帅!”……游客在天空中俯瞰月牙泉鸣沙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美妙无穷的。脱下制服的常珊珊长发飘飘,一脸柔美,像莫高窟壁画的飞天,已将自己融入敦煌的每一寸肌肤。(来源:酒泉日报全媒体记者赵海燕)
监制:陈锦业责任主编:贺雁鸿
原标题:《敦煌“飞天”常珊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