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鸣沙山 >> 鸣沙山传说 >> 千里黄河水滔滔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高慧芳

  青海贵德黄河。资料图片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源远流长的黄河水,从巴颜喀拉山脉一路走来,翻山越岭,浩浩荡荡,流入一望无垠的渤海。

  每当站在黄河岸边,望着奔腾不息的河水,“逝者如斯夫”!我想,此生我和黄河的缘分是血脉相连、不可分割了。我出生在颍水之畔,母亲告诉我那是黄河支流的支流,沿着河水一直走,就可以走到黄河。年幼的心中便生出无限的向往,我一定要溯流而上,亲眼看一看我们祖国的母亲河——黄河。在颍水河畔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我来到北大求学、工作,又响应国家教育扶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号召,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青海,为高原学子讲述知识、教育和科技的魅力。走进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我到了巴颜喀拉山脉和星宿海的三江之源,那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源头。

  心有所念,一往无前。从三江源一路顺流而下,我走到贵德,那里有形成于一亿两千万年前的红色丹霞地貌,壮美震撼人心的阿什贡峡。更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景,我亲眼目睹了如宝石一般在阳光下闪耀光泽的蓝绿色的黄河水!那是黄河从雪山走来,未经黄土高原风沙洗礼的模样。我也曾奔赴敦煌,在漫天风沙中到莫高窟朝圣和看望“敦煌女儿”——北大考古学前辈樊锦诗先生,每次望着她花白的头发,仿佛看见半个世纪的时光一缕一缕穿过青丝,为她染上风霜的饱满色彩。在大家看来,她是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在我心中,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她是我心灵的图腾和归依。每当站在鸣沙山上,望着月牙泉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色,多少汗水和泪水都烟消云散,一切归于心灵的平静和充实。

  每次到敦煌,都要在兰州转机,因为北京直飞敦煌的航班只有在旅游旺季才会开通。寒冬腊月里,坐在兰州中川机场空荡荡的大厅,刺骨的寒意伴着呼啸的风声,我盼着黎明的第一缕曙光降临,便匆匆奔向黄河铁桥之畔的兰州拉面馆,一大碗热腾腾的牛肉面汤,足以抚慰和温暖身心。黄河水流到了兰州,基本上还是清澈的,水中的沙石依稀可见,有不少老乡手疾眼快,捡到形状各异的水冲石,天然的纹路令人爱不释手。宽阔的水面上,随波起伏的羊皮筏子是每次到了兰州黄河的保留项目。坐在轻便的羊皮筏子上,仿佛整个人都和黄河融为一体,随着波涛起伏自由徜徉。

  每逢不需要值班的春节假期,我会陪着家人回到黄河入海口东营,看着波浪接天的黄河奔流入海,享受阖家团聚的天伦之乐。如今,因为工作原因,我来到黄土大塬,世界上黄土层最深厚的地方,这里是周朝祖先播下中华大地农耕文明的起点,也是岐伯和黄帝论道的地方——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更是陕甘宁边区革命圣地:当年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走上抗日前线的起点。来到这里,看着亮黄浓厚的黄河水支流——马莲河、蒲河和茹河,从脚下流淌。想起小时候学会的第一首流行歌曲就是《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真不曾想到,时光如水,岁月如歌。我自幼长大的颍水之畔,那是淮河的支流。淮河和黄河之间,有一条从东周就开始修建的人工运河“鸿沟”相连。跨越鸿沟,从淮河到黄河,又从黄河的发源地三江源到入海口东营,如今又来到黄河中游。

  我想,蒲河和茹河交汇处的覆钟山下的千年北石窟寺一定懂我此时此刻的心境。始建于北魏的北石窟寺,保存有全国最大的七佛殿。作为陇东石窟群的一颗璀璨明珠,如今由敦煌研究院代管。如意甘肃,一头是敦煌,一头是庆阳,虽然是在“如意”的两头,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聆听水流的声音,仿佛在水中遥遥望见敦煌九层塔的风铃,听见樊先生轻柔的鼓励和安慰。

  千里黄河水滔滔。她一路走来,从三江之源到祖国东海,流经区域近75万平方公里,滋养哺育了这广阔天地中的人民和万物生灵。千百年来,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到处都有对她的赞美。母亲河,这是我们对黄河最亲切的呼唤。如今,站在这黄土大塬上,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水,唯有脚踏实地、胸怀江河,唯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唯愿她一路奔腾、永不停息,见证我们中华民族的新时代!

  (作者系北京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