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因为二附中,我们在众生熙熙攘攘的时空交错中,就有了共同的联结,并有了共同的名字:二附人。此后,无论在哪里,无论飞得多高多远,你都是二附的孩子。
我们开设“二附的时光”专栏,讲述从这里走出的二附人对母校那些温暖、闪亮的记忆。欢迎有故事的你投稿:bsdefz
bnu.edu.cn班世锟,届1班毕业生
在校期间两次担任全国中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高端论坛领诵者,两次获得三帆奖铜奖。
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数据科学方向。
相信山谷中留着那回音又是一个跃动的夏天,感谢母校在此给予我分享回忆的机会。
在二附生活的日子已经过去近一年,一切仿佛就在昨日,而昨日的时光总是浪潮般向我涌来,又褪去。与新生活忙碌交手之时,我愈发感到自己生活在往时的回忆中——那些说不上美好或苦涩的,只是一些略微久远却依旧躁动鲜活的生活画面,持续地敲打着我,向我抛来一些有声的碎片和一些未完待续的段落。
二附之于我,是街角那家不论周边商店如何去留、怎样腾退都静默如始、照常营业的旧书店,是万象更新的城池里因一株古树的荫蔽而安然无恙的四合院,是口味不多长得漂亮可爱的冰激凌机器,是伫立在山巅岿然不动、仰望着同一个方向见到哪个星座就拍哪个的摄影机……
旅途很长,纵千言万语难以道尽。
班世锟参加北大新生训练营活动
18年暑假,已经将三帆中学称为家的我没有想到,升入二附只是一次轻巧的翻修。高估了身高,所以把初中的校裤穿到高二;租住的房子再续三年,七点爬起来狂奔入校一如既往;熟悉的校歌旋律,省去了再记一遍新歌词的时间;三色帆的印记,永远流淌在胸前……一切安定平稳,顺理成章。
二附的校园不大,但这里牵下了时间的经络。盛夏漫步于树冠森森下的小径,秋夜在操场看台听雨,深冬澡雪又感叹凋残的枝丫、等待玉兰报春,红梅初上的时节里也不忘细数翠湖里鱼儿的名分。在体育馆的楼梯上寻找适中的高度,就可以既能仰望也能俯瞰这片校园,这总是给我莫大的慰藉,让我感到清净深邃又安宁。
在二附三年的学习生活也是如此,足够清净、相对纯粹。一些功利化的安排、精明的考量从一开始就没有在我们的课堂出现。竞赛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都踏实地进行。应试这条线索直到高三才成为绝对主导——应如此,但不是每所学校都如此、都能如此。
三年里,我也与同学和老师一同走过很多地方。在酒泉游学,有幸能在东风烈士陵园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只记得青山肃立,松柏无声。主碑座下,是聂荣臻元帅的骨灰。聂帅身后,一座座墓碑无言伫立,我好像看到将士们整装待发的身影,九天之上,英灵不朽。后人再多的仪式、再多的告慰似乎也不能触及英魂的所在,与同学穿行在黄沙中的奇迹里,我只觉得无比震撼。又回想起在酒泉寄住过的小城,还有那里的球场、花田、人工湖,和牛肉面馆,一切灵巧有序如星座排列,仿佛入夜后就将淬入苍穹,让代代东风人的梦想振羽飞升。在那片天空下收获的感动,我会永远铭记。
在东风烈士陵园致辞
高一暑假与高考后的暑假,我两次担任论坛晨起诵读活动的领诵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中生一起,共享圣哲经典。“启卷、发书、正身、扬音”,这段起势已然深入骨髓。启卷发书,至敬至诚——四位领诵与三百位同学肃立在国子监的屋檐下,翻开手中经典,进入中华文脉。一句又一句,领诵先读再集体诵读,正身扬音,声入四方。
为论坛领诵做准备
我会永远享受那份深入丹田的呼喊,享受一个人的声响可以达到的极限,享受叩问着历史纹理的朴素仪式,享受文脉流淌在血脉的厚重与纯粹。晨曦书影间,朗朗书声下,我听见“两座大洋跋涉万里后在耳鬓厮磨”,我看见龙吟虎啸、风鸾长鸣,我会敬重地许愿——中华源远、神州长碧。
一届届论坛的成功得益于二附多年来沉淀的文科素养、文化底蕴,有幸参与其中,续写传承之篇,我感到无比荣幸。
年论坛领诵
敦煌、科技节、论坛、校运会,回忆中总有这些闪烁的时间戳让我留连,但平时学习生活的日子也同样可贵。思绪回到高中三年的教与学,以及“高考”——任何一个中国学生都无法避开的叙事母题,我想起二附“人文自主”的意义。辩驳其是否“口号化”已经无意义,让我说明哪些是真正的“人文自主”制度我也很难说清。规章也好,条文也罢,都如烟飘散。但上大学后见到更多的人与事,了解了更多的辛酸、更多的挣扎,我终于还是感到幸运——至少我的高中三年不是走在悬崖上,错一步就粉身碎骨再无天日的。我有底气追求自己心之所向,进行个人的叙事。这是二附给我的自由空间。
我确实觉得高中三年我被保护得很好,这时光不染纤尘。虽然我自认为我并未完全向“自主”的学习模式、处事模式看齐,但这三年让我在自由探索中成为了我自己——悦纳自己的不同、接受一切可能性的我自己。我认为这是属于我的“人文自主”,其道理很难说明,也绝对无法被复刻。我想这也深深影响了我高考前后的人生选择,我想要舒展的灵魂与自由的选择空间,不是因为曾经缺乏而想要,是因为曾经见识过其美好与正确性而更加想要。人生的征途何其厚重又何其坚韧,我决定静下来呼吸,去等待与命运的一场错桨,按自己的方式、顺自己的棱角自由抉择,不疾不徐。
写得天花乱坠,但对于二附生活给我的人生感受,说到底,我只有感谢二字。
在大学做课程报告
我感恩高三一年带给我的一切。可能不会再有这样一年,把感性与理性、焦虑与从容、奋激与松弛、欣喜与悲伤、心气与精力、志气与争气、斗争与和解,糅合到如此难舍难分的境界。虽然成绩上看不出什么大起大落,但佯装平淡的背后是无数的盘问、纠结和希冀。我已经没必要再倾倒什么关于这一年的情绪碎屑,清一清回忆里的飞絮,我看见的是晚自习时奋笔疾书的一个个背影,还有月亮流淌过的每一扇窗棂,也能听见夜晚里深冬的风声呼啸与初夏的虫鸟细语,以及9:25~9:30游泳归来的班主任郭方奇老师倾情奉献的独家播客……这大概就是电影里或者电视剧里会演的那种青春校园故事——只不过这场景不是演出来的,没有人是演员,我们都是导演。
加缪说过:“如果有灵魂,不要误以为我们得到的是成品,灵魂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来成型。而活着无非就是为此的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分娩过程。”我眷恋这一年对我刻下的印记,我怀念这三年对我的塑造。骨血击破又粘连,思维聚合又展开,踏上回忆的旅程,总是有那么几个瞬间,我无比确定——我真正见识了自己的能量,我看到了他的形态。
我要将感谢献给辛勤付出的老师们,感谢曾经陪伴过我的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收纳了我的无知与迷茫,包容了我的边际,也尊重了我的形状。
某次统练中,我高中三年唯一一次没推出来的有机大题横空出世。懊恼又困惑,晚上食堂的酸辣粉愣是没觉出味道来。眼前只剩下一个张牙舞爪的结构简式,走到哪里都躲不开。记得我的化学老师王颖老师并不推荐冗长繁琐的总结,当时的我也正努力改变总结的方式,做到言简意赅,但那天的我确实有太多醒悟的、太多想改变的,夹带着无意义的情绪输出,我便就全都倾吐在了总结纸上。而让我无比感动的是,老师真的认真圈画了我每一条“蓝笔”的反思,做了批注,改了一些错别字,甚至还补上了某几个因为挤到纸边就略去的甲基……
故事还有很多。何其幸运,曾遇到的老师、同学、亲友,都给予过我源源不断的力量。一种平和的、温热而持久的动力因之贯穿始终,托我向前,让我有了面对生活龃龉一往直前的气量。但高中终究是一场循环的旅程,环线出站又回站,程序写入又弹出。我思索着,三年过去,我变成了什么——也许再过四年,我才能真正回答这个问题。但我清楚地知道,当我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一个存档、一份副本在一个跨度为三年的平行时空里被永远封存——那是一种思维的保护机制:我要保护好这段保护过我的时光,保护好那份纯真的热切与纯粹的感动,保护好曾经的我——很有可能,我需要他来解救之后的我。在《癌症楼》里,索尔仁尼琴写道:“有时候我是那么清楚地感觉到我身上有什么。我身上并非全都是我。好像有一种很难被摧毁的、十分崇高的东西在。”或许是我的记忆副本想要挣脱我的咒语,带我逃离目前的处境,重返过去,再不回来。不管怎样,我的高中三年,一段无法开坛痛饮的时光,在我体内奔腾湃澎、彻夜燃烧,将记忆的海滩冲刷成城堡,把沉睡的故事烧成瓷器。在鸣沙山顶
零零总总写了很多,在一年后被各种任务搞得焦头烂额之际,再走进我的高中记忆,曾经的那份动力、那份感动再次浮起。
温热的感怀、厚重的思念、刻骨的记忆;时光轻轻的播放,我静静的收听。
鸣沙山上与同学携手狂奔呐喊的声音又回荡在耳畔,这是记忆的赞歌还是记忆的悼词?我愿固执地相信,山谷中还留着那回音。此后一生,当我访问曾经的时光,我依旧能听见大洋厮磨,千般荒凉,万里蹀躞,都将以此为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