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忠仁(教授)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是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的佛教艺术主要是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佛教绘画。集中反映了中国4——14世纪佛教文化艺术最高成就,代表着古代艺术文化的高峰。莫高窟在米长的崖壁上分布着个洞窟,其中个洞窟有壁画、彩塑。

研究莫高窟的艺术,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艺术和美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丝绸之路”上的诸国的历史、文化、佛教、艺术的研究以及互相交流的历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不可能对上述问题作全面论述,只就敦煌莫高窟的雕塑、绘画作点美学阐释。

一、“列四郡扼两关”的敦煌

苍苍高天不语,茫茫大漠不语,漫漫丝路不语……佛陀不语,菩萨不语,敦煌不语,……而三危山下、鸣沙山上的莫高窟在向世界讲述一切、昭示一切。

从甘肃敦煌市驱车向东南穿行约25公里,便可以看到一泓清澈的细泉缓缓地从沙漠深处流来,人们说这是大泉河。

沿着这条长有笔直的白杨、摇曳的柳树、烂漫的野花和青绿的野草的小河床前进几百米,就可以看到一座地质学上称之为“鸣沙山断层”的百米高的悬崖,就在这断层上有无数深邃幽暗的洞窟,这就是现存最大的、驰名中外的佛教艺术宝库、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是一个神圣的艺术灵宫,又是一个神秘的艺术迷宫。它是中国佛教艺术的一个奇迹,也是世界佛教艺术的一个奇迹,当然也是中国艺术和美学的一个奇迹。

莫高窟位于甘肃西部的一座城市——敦煌。敦煌,“敦”大也;“煌”,盛也。“敦煌”,辉煌盛大也。它北有马鬃山,南有祁连山。敦煌博大、精深、浩瀚、幽远、神圣、甚至有些神秘,敦煌这一名字本身就意味着无穷的魅力,给朝圣者以莫大的诱惑。

首先,敦煌历史悠久,所谓“据二关列四郡”:阳关、玉门二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其中敦煌是“西域咽喉”。在这个重镇上,不仅有无数的中外使节、商旅、学者、僧人、画师、雕塑家、探险家、留学生走过。还有无数的丝绸、茶叶、瓷器、青金石、金银器、碧玉、石榴、葡萄、黄瓜、西瓜、菠菜、胡椒……传出和传入,所谓“华戎都会”是也。敦煌的悠久历史,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史上。

其次,敦煌是中西文化交汇点之一。敦煌历史上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群及文化,如中国、古印度、古希腊、波斯等不同地区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科技、历史、民俗、文化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在这里汇聚交融。

▲敦煌学

仅仅传入的宗教就有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祆教。敦煌地区有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有两大自然奇观;有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敦煌亮丽的名片。

啊!敦煌,那苍苍天宇,那茫茫沙漠;那袅袅孤烟,那声声驼铃;那闪闪佛光,那袅袅梵音;那绚烂壁画,那神奇的彩塑;那缤纷花雨,那飘逸飞天;……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莫高窟是鸣沙山岩壁上个洞窟的总称,鸣沙山悬崖上洞窟长达2公里,高低上下可达四层。洞窟保存了公元5世纪——14世纪前后一千年间的壁画、彩塑和建筑艺术的遗迹。

特别值得一提是年,在17窟内发现了一个被封闭多年的内容非常丰富的“藏经洞”,其中密密匝匝地堆积着余件文献和各种文物,有从公元5世纪——11世纪的文献、书籍、画卷、丝织品。

文献包括佛经、道经、儒书、字画、地志、小说、诗词、曲文、俗讲、信札、账簿、医卜、户籍、契据、状牒、……使用文字众多,除了90%的汉文外,还有藏文、古和阗文、回纥文、回鹘文、突厥文、西夏文、粟特文、龟兹文、印度文、康居文、叙利亚文、八思巴文、……藏经洞发现的这些无价文物对于哲学、佛教、历史、美学、文学、艺术研究等都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藏经洞

“藏经洞”的发现,轰动了国际学术界,在世界范围兴起了“敦煌学”的热潮。“敦煌学”也成了中国“四大显学”之一,(另3大显学是“甲骨学”、“简帛学”、“红楼梦学”。)敦煌莫高窟在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石窟是一个集佛教建筑、雕塑、绘画于一身的美轮美奂、绚丽多姿、博大精深的佛教艺术宝库,在这个宝库中,有无数古色斑斓的艺术珍宝,从这些无价的珍宝中我们可以看到博大而又幽远的中华佛教艺术,可以看到我们先民的丰富知识和惊人智慧,可以看到中外佛教文化和艺术交流的历史,可以看到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心灵发展的轨迹,……莫高窟被誉为“形象的佛教史”,有不可磨灭的永恒之美。

二、莫高窟的雕塑艺术

莫高窟是一个佛教雕塑艺术宝库。莫高窟差不多每个洞窟都有各朝代的彩塑佛像,现存得比较完好的彩塑佛像还有多尊。那千姿百态、风格迥异、栩栩如生的塑像,能使人们看到历史上不同时代的雕塑艺术特点,又能使人们看到凝结在这些“金身”上的各个不同时代人们的情感、信仰、希望和追求。

莫高窟的佛教塑像分类有立体圆雕、贴壁半圆浮塑和影塑等类型。从塑像表现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佛像、菩萨像。从塑像的姿态看,主要有坐像、立像、卧像和跪像。从审美特征看,有汉传佛教雕塑风格,也有印度、西域、西藏佛教造像的某些风格和情调。

莫高窟的雕塑有一个产生、演变、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各时代的塑像有不同的美学艺术特征。北魏时代的石窟塑像,造型简洁,线条洗炼,衣褶清晰,长脸细颈,身形瘦削,面容清秀,总的审美特征就是人们说的“秀骨清像”。

北朝的塑像姿态和表情都丰富多彩:有的面容忧郁愁惨,从他们脸上你仿佛能听到苦难者的呻吟和被压迫者的叹息;有的面容清癯,双目凝视远方,像是饱经苦难后在那里静静地回味过去,憧憬未来,期待幸福;有的身子微微前倾,眉目下视,表情沉静,像是在那里静静地沉思天地,究索古今;有的飘逸潇洒,眉目含笑,一种超凡脱尘、怡然自得的神情不可言说;从隋、唐朝开始,莫高窟的塑像风格开始发生变化,北魏的“秀骨清像”渐渐向丰满富丽的特征过渡,唐朝把莫高窟艺术推到一个高峰,塑像艺术也达到了极致。

唐代塑像大多比例适度、衣褶流畅,丰满高大,壮伟典丽、精神焕发,一派大唐宏丽气象。佛陀庄严慈祥,菩萨清秀恬淡,天王威猛暴戾、力士强悍粗犷。

▲96窟的弥勒佛像

这里说几尊佛像:96窟的弥勒佛像,又称“北大像”,高33米,宽12.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泥塑佛像。这尊躯体俊伟、硕大无朋的佛像和外面依山而立的九层飞檐相互映衬,显示出一种庄严宏伟的气魄和至高无上的尊严。窟中的释迦牟尼涅槃像即有名的16米长的卧佛,艺术风格独特。

看:释迦牟尼安卧在宛如灵床的高台上,身体右胁而卧,头南足北,头枕右手,腿臂舒展,双眼微合,着贴金红袈裟,金光闪耀,显示出一种富丽堂皇的东方情调,烘托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意境。涅槃是佛大彻大悟后的圆寂正果,是一种最高的寂灭境界,所以雕塑家选用了舒适的睡态来表现佛祖的毫无痛苦的临终。

在卧佛后面站立着72身面目各异的菩萨、天人、弟子,他们有的哀伤,有的悲戚,有的在祈祷,有的在叹息,有的在恸哭,……这些形象和释迦牟尼那宁静宽慰、镇定安详的临终面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成了一种肃穆庄严的气氛,表现出一种神圣而崇高的佛教境界。

▲45窟的两尊菩萨像

再看45窟的两尊菩萨造像的美。45窟的两尊菩萨塑像是盛唐彩塑,二菩萨一南一北,其造型既各呈风采,又有共同之点。都是头梳高髻,赤裸上身,斜披天衣,要束长裙,站立姿势作S形,一足实一足虚,一臂曲一臂垂。

现在我们来细看两尊菩萨像的美:两菩萨一左一右,头向佛侧倾立,秀发高束;峨眉修长,眉弓弯曲;鼻梁高直,鼻头圆润;嘴角微启,似含笑意;胸部饱满,结实浑厚;腹部袒露,浑圆柔软;大腿修长,双足细嫩;……菩萨的各个部分和器官组合在一起的人体,表现了一种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的挺拔而又秀丽的东方女性之美。

三、莫高窟的壁画艺术

莫高窟是壁画的海洋,现存壁画总面积有近平方米,连起来有60华里长,被誉为“壁画上的图书馆”。在那彩色缤纷、美轮美奂的10大类壁画中,有数不清的各种人物,有看不完的各种景致,有无穷无尽的故事。那流光溢彩、绮丽绚烂的画面令人既惊心动魄又无限神往。

莫高窟的壁画也因时代不同而显示出不同风格。早期壁画带有西域风格。隋唐以后大多数壁画题材已呈现出融和中原传统绘画题材与佛教题材内容为一体的艺术风貌。画风上则既有“曹衣出水”画风,又有“吴带当风”画风。(曹仲达画法、吴道子画法)。

具体说,北魏的壁画以悲惨凄厉的本生故事为主,宣扬忍辱和自我牺牲的佛教精神,如“割肉贸鸽”、“舍身饲虎”、“割肉奉亲”等。这一时期的壁画的笔触粗放,线条苍劲,造型朴拙,色调浑厚,……既有印度、波斯、龟兹等外国和西域的情调,又融入了东土绘画传统。

到了唐代,莫高窟的壁画在艺术上达到了最高的美学水准。唐代壁画构图宏伟、内容丰富、色彩绚烂,表现出一种璀璨热烈、富丽堂皇、高华壮美的气象。

▲莫高窟唐代壁画《反弹琵琶图》

在唐代的壁画中,有高远天空、旋转日月;有苍翠青山、荡漾绿水;有金楼玉宇、仙山琼阁;有丝竹管弦、笙箫钟鼓;有曼舞乐伎、飘逸飞天;……画中人物衣袂飘举,光影交错,令人目眩,真可以说是一个景象旋转飞扬的艺术世界,是一个想象幻化奇妙的佛教极乐世界。

最能代表唐代壁画审美风格的是窟的大幅净土变(西方净土变和东方净土变)。西方净土壁画正中有一仙阁,阁中有左中右三个莲花座,莲花座中是“西方三圣”,即:中阿弥陀佛、左右观音和大势至菩萨。

这三圣周围有若干曲目秀眉、纤腰柔体的菩萨、天人簇拥,上有飞天散花,下有乐人歌舞。画面即庄严神圣又旖旎妩媚,非常奇妙。北壁是大幅的东方琉璃光佛药师变即东方净土变。画面中有以药师为首的七尊大佛,周围同样有菩萨天人簇拥、音乐围绕盘旋。

这个大窟壁画中展现佛教净土十分美好:天空中飘浮着美丽的云彩,盘旋着奇妙的音乐。地面上吹拂着清和的微风,开放着靓丽的莲花。画面中有秀丽的亭台,高峻的楼阁,那琼楼玉宇是佛境也像仙境。……总之,壁画展示的佛教净土世界是:一片富丽堂皇、一片绚丽灿烂、一片雍容华贵,观之让人无限神往。

莫高窟唐代壁画最生动、最有艺术特色的是窟的“维摩诘经变”画。画中维摩诘居士身披重裘,扶几而坐,双眉紧锁,目光炯炯,嘴唇微启,欲言未言,一篇滔滔不绝的雄辩宏论顷刻就要展开。画面刻画出一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又机智雄辩得长者形象。

而维摩诘辩论的对象文殊菩萨却姿态端庄,神情镇定,目光谦和,心绪宁静,泰然自若。画面表现出的文殊的大智大慧让人钦佩敬仰。画中维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一静一动,形成鲜明的对比,观之不禁让人会心一笑。

▲莫高窟飞天壁画

莫高窟的壁画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壁画中的“飞天”。“飞天”,是佛教天龙八部中的“乾闼婆”(香间神、天歌神)和“紧那罗”(香音神、天乐神),这两个神,一个善歌,一个善舞,他们二位是佛教中的奏乐、唱歌、跳舞、散花的供养神。佛教中的飞天类似于中国本土道教的“飞仙”:“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

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数量很多,真可以说“有龛皆成佛,无壁不飞天”。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有很多种,如有伎乐飞天、散花飞天、奏乐飞天、舞蹈飞天、化生飞天、乘鸾飞天、裸体飞天、……石窟中的诸多飞天面庞美丽、鼻丰嘴小、眉清目秀、身形修长、体态俏丽、腰肢柔软、风姿绰约、婀娜曼妙、飞姿矫健、彩带飘飞、翱翔天宇……

真乃是:“她不长翅膀,却比长了翅膀还灵动;她不穿羽衣,却比穿着羽衣还悦目;她不驾云彩,却比驾着云彩还轻便。”“婀娜舞腰似柳枝,飘飘欲仙入云霞”。

壁画中的飞天表现得美是多样的,有:飞动之美、飘逸之美、轻盈之美、舒缓之美、柔曼之美、婀娜之美、妩媚之美、旖旎之美、浪漫之美、自由之美、……欣赏莫高窟中的飞天画,我们真正看到“彩云充满乐飘空,仙女飞天劲舞丰”的动人场境,还会令我们想到唐代大诗人李白描写仙女飞翔的美丽诗篇:“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古风》其十九。)

▲莫高窟中的舞蹈壁画

莫高窟的壁画中,还有许多表现各种舞蹈的画面,不仅众多,而且十分生动传神。壁画中外舞蹈动作千姿百态:有的手持长绸,飘绕缠绵;有的轻盈柔曼,婀娜多姿;有的赤足裸身,舞姿奔放;有的明快矫健,旋转如风;……从这些天衣飞动、满壁如风的舞蹈形象中,你既可以看到中国汉族传统舞蹈的艺术特色,又可以领略到西域少数民族的舞蹈风采,还可以感受到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外域的舞蹈艺术韵味。

唐末以后,莫高窟的壁画内容逐渐世俗化,画中的人物愈来愈多样,不仅有佛、菩萨、天王、力士、梵天、罗汉、僧人……道教中的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朱雀、玄武、飞仙……等等诸神,还出现了国王、王后、大臣、官吏、民众、信徒……

从表现的景物看,有日月星辰、山川湖海、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宫殿城池、亭台楼阁、寺院道观、民居庭院、……从表现的内容看,除了表现佛教题材外,出现了大量的世俗生活题材,如稼穑耕种、冶铁制陶、婚丧嫁娶、游牧渔猎、驱车渡舟、商旅驼队、沙场鏖战、歌舞百戏、游乐宴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风景和各时代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还可以看到古代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四、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莫高窟经历了多年的春夏秋冬、沧桑岁月。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各民族那些热爱故土、信仰虔诚的无数高僧大德、画师工匠、商旅行客、兵勇将士、达官显贵、庶民百姓等等都为莫高窟的营建、修缮、保护、艺术创作、……等等作出过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贡献。

莫高窟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时期,也有暗淡的岁月。它在前秦(公元年)诞生,北魏开始扩大,隋唐达到极盛,宋元保留了它的余晖,到明、清时,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暮年,莫高窟开始黯淡、沉寂。

这时,陪伴它的只有大漠的朔风和边关的冷月。日复一日的风吹雨淋,月复一月的狂沙袭扫,年复一年的霜雪侵蚀,加之兵燹战火的摧残,莫高窟已病害从生、满目疮痍、残破不堪、惨不忍睹了。不少的洞窟毁坏了,许多的珍宝流失了。这时的莫高窟,恰似一个衣衫褴褛、满身疮痍的老人,在无边的荒漠中呻吟、叹息、哭泣。

特别是在20世纪初,莫高窟更是经历了一场帝国主义文化强盗的空前浩劫,那场浩劫对中华民族来说,它的历史分量并不亚于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并不亚于火烧圆明园。莫高窟的这场浩劫,正如大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悲愤沉痛地说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一段“伤心史”。

▲莫高窟道士王圆箓

莫高窟的伤心史是与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联系在一起的(王圆箓,湖北麻城人,逃荒到敦煌,看守洞窟。)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无意中打开了17号窟(现名为藏经洞)。啊!这藏经洞是一个藏有5万多卷古文献的宝库。

当时地方官员、京官都知道了,但由于政府腐败、官员愚昧,无人过问。后来帝国主义文化强盗知道了,他们像饿狼扑食一样朝莫高窟奔来。

最先来到的是为英国政府服务的匈牙利人斯坦因,随后是法国人伯希和、俄国人奥登堡、日本人橘瑞超、吉川小一郎、大谷探险队等,他们先后运走了大量经书、画卷和彩塑。

莫高窟文物流失总共有2万多件,这些文物流落到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美国、丹麦、韩国等7个国家,现在藏于世界各地博物馆、图书馆,学界称之为“英藏”、“法藏”、“俄藏”、“德藏”、“日藏”、……藏经洞啊!你是中华民族多么大的一个伤口啊!这个伤口流的血太多了。

莫高窟是“圣殿”,有一大批有“敦煌情结”和“圣心”地守护它的“圣徒”,其中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是杰出代表。从年开始,无数的敦煌守护人形成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敦煌博物馆

解放后党和政府先后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院,修建了敦煌博物馆,(现在研究院和博物馆工作人员有近人。)并投巨资对莫高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复及重建,遗留下来的文物都得到了妥善的保管。

并集中了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优秀专家和上万学者研究敦煌,这些研究敦煌的学者中,常书鸿被誉为“敦煌守护人”;段文杰被誉为“敦煌艺术导师”;樊锦诗被誉为“敦煌的女儿”。这些“圣徒”真乃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众多学者对莫高窟进行大规模清理、发掘、整理、研究、保护、管理,取得了一批又一批的研究成果,如:26卷的《敦煌石窟全集》、敦煌石窟的考古报告册、《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1——3卷、《敦煌艺术大辞典》、《敦煌学大辞典》。

现在,敦煌研究院提出建立高清晰度、色彩逼真的“数字敦煌”、“云游敦煌”、“数字化回归”,“梦幻佛宫”、“银幕影院”、“实景漫游厅”、“多媒体展示厅”等。要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新理念来守护敦煌文物和敦煌艺术。把敦煌“守护好、研究好、发展好、弘扬好,要让敦煌永续保存、永续利用。”

明代大诗人杨慎《敦煌乐》诗云:“角声吹彻梅花,胡云遥接秦霞。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啊!苍凉的大漠!壮美的敦煌!伟大的莫高!你是神圣的佛教艺术宝库,你是辉煌的佛教艺术殿堂,你是多彩的佛教艺术灵宫。

法国大哲学家狄尔泰说:“时间的前移给我们留下越来越多的记忆,它同时也在不断奔向未来。”啊!永远的莫高窟,在将来无尽的历史岁月里,你将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永远奔向未来,你将放射出无穷无尽的、更加灿烂夺目的光芒。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编辑:毛秘《白浪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