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大辞典》
敦煌研究院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敦煌艺术大辞典》由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担任主编、第五任院长赵声良担任副主编,参与编写者均为国内敦煌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集结学界重磅力量,以辞典形式,吸收了百年来国内外敦煌艺术的研究成果,收录了敦煌艺术领域词目近条,彩图余幅,内容涵盖全面,是敦煌艺术爱好者进阶必备工具书。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留下了许多令后人惊叹的文化瑰宝,敦煌文化正是这其中闪闪发亮的一颗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敦煌,去看看敦煌石窟中那些经历了千载光阴的文物,透过它们去读懂前人留给我们的故事。
敦煌石窟
在古敦煌郡、晋昌郡(瓜、沙二州)就岩镌凿之佛教石窟寺。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玉门市境内。是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之总称。因其主要石窟莫高窟位于古敦煌郡,各石窟的艺术风格又同属一脉,且古敦煌又为两郡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名。
其中,莫高窟开凿最早(前秦建元二年〔〕;另有始建于西晋末年及东晋永和九年〔〕等说),延续时间最长(自前秦始,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时代连续修凿,历时千年),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
石窟寺源于印度,随佛教东传经阿富汗、新疆至敦煌而有莫高窟。随之,又传入中原而有麦积山、炳灵寺、云冈、龙门等石窟。世以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为中国之三大石窟。
(李永宁)
敦煌石窟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莫高窟。
莫高窟
俗称“千佛洞”。敦煌石窟群体中的代表窟群。晋时曾称“仙岩寺”,十六国前秦时正式名为“莫高窟”。其后,隋末唐初曾称“崇教寺”,元代称“皇庆寺”,清末又称“雷音寺”,但都属在某一短时期内以一窟、一寺之名代称整个莫高窟。窟群建于今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岩上,坐西朝东,前临宕泉,面对三危山,洞窟密布岩体,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如蜂窝状。断岩属酒泉系砾石岩层,南北延续数千米,高约40~50米,由积沙与卵石沉淀黏结而成。卵石坚硬,金石难琢,沙层疏松,难御水浸风蚀,故不适于雕刻。古人于凿窟之后,在窟壁上抹泥涂粉,平整壁面作画,又扎木为骨敷泥造形制成彩塑。壁画较石刻易于大量描绘细节,故而表现佛经内容和时代风貌更为广泛、丰富、详尽,这是莫高窟有别于其他石窟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
据第窟前室北壁晚唐墨书《莫高窟记》,莫高窟始建于西晋末年;又据p.《沙州地志》,洞窟始建于东晋永和九年();再据武周圣历元年()《李君修莫高窟佛龛碑》载,前秦建元二年()沙门乐僔始凿第一窟。目前三说并存,但通常多依前秦建元二年说。前秦之后,又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分初、盛、中、晚四期)、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前后共11个时代、14个时期,历时千年,在武周(初唐)时已有“窟龛千余”。窟群全长余米,分南北两区,现存有壁画、塑像者共个窟,绝大多数开凿在南区,北区除5个洞窟存有壁画外,多达个洞窟都是徒壁无画的空窟(未编号)。年,敦煌研究院对南区未入编的洞窟进行编号,新编窟号采用附属旧窟的形式,如在第96窟旁边的窟龛,则以96a、96b的形式编号。新编窟龛号共33个。现编号的个洞窟共有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最大彩塑高35.5米(武周证圣元年〔〕建第96窟的“北大像”),最大壁画约47平方米(五代第61窟“五台山图”)。
石窟以彩塑为主体,四壁及顶均彩绘壁画,地面墁铺花砖,窟外有窟檐(或殿堂)、栈道,窟窟相通相连,是以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遗存。在古代,莫高窟南区主要是佛徒传播佛教理义和礼拜的处所。也有少量窟(如河西都僧统洪(上巩下言)的第17窟)是沙州著名高僧生前的禅房和死后存放骨灰的瘗窟。而在北区的余个徒壁无画塑的洞窟,则多为画工、塑匠居住的生活窟和僧人行禅的禅窟,少数是佛徒埋葬尸骨的瘗窟。
石窟形制主要有中心柱窟、覆斗顶形窟、中心佛坛窟等;也有一些异型窟,如南北两壁开2~4个禅窟的覆斗顶窟,横宽17米多的涅槃像窟、七佛并坐窟,高50米左右、由地面直通岩顶的大佛窟等。彩塑有佛陀像、菩萨像、弟子像、天王像、力士像、罗汉像及高僧像等。壁画题材有表现佛陀、菩萨、弟子、天王、力士、梵天、罗汉等等的单身画像(即尊像画);有叙述释迦牟尼从入胎、出生到成长、悟道、降魔、成佛等神化了的传记性的佛传故事画;有表现佛陀在成佛前的若干世忍辱牺牲、救人救世的本生故事画;有描绘佛陀度化众生的因缘故事画;有以汉族传统神话为主包括道家的某些神话的故事画;有描绘佛教传播中佛陀、菩萨、高僧事迹为题材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灵异事迹和圣迹的佛教史迹画(包括瑞像图);有以佛教经典为内容的佛教经变画。这些是莫高窟壁画中的主要部分。有以一佛二菩萨表现的简单画幅,也有包括众多人物、飞天水鸟、重阁高楼、亭台水榭的巨制;有包括造窟主及其家族眷属画像以及供养者出行图的供养画像;还有包括石窟藻井、壁画边饰,画像、塑像衣饰的装饰纹样的图案画。这些文物遗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精湛艺术的高度水平和有关时代的绘画雕塑艺术发展的历史,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中国尤其是河西及敦煌地区古代有关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政治斗争、民族关系、中外往来、社会生活、民情风俗、生产技术、建筑服饰、刀兵甲胄、典章文物等发展演变的形象资料,具有珍贵的艺术和历史、考古价值,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连续修建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群。
明嘉靖年间(—)敦煌成为明朝域外之地,莫高窟已无凿建。清康、乾之世经营新疆,莫高窟再次为有识之士重视,并辑旅途笔记刊布介绍。道光年间花门之变,白彦虎率部逃奔沙俄,途经敦煌,对洞窟颇有破坏。光绪二十六年(,一说二十五年)在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壁发现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洞内密藏近千年的绢纸书画及文献出土,随之俄、英、法、日、美等国“探险家”闻风而至,藏经洞内大批遗书和文物被洗掠,石窟壁画亦遭劫掠。年,沙俄白军数百人窜入敦煌,扎营莫高窟,在窟内烧炕做饭,壁画被火燎烟熏,刀刻涂画,多有损坏。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敦煌学”,其研究对象主要就是藏经洞出土的文书文物资料和莫高窟艺术。于是,莫高窟再次闻名于世。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开始了有专职人员的管理和壁画临摹。年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对危岩进行加固,壁画、塑像的病害始得科学保护和治理。年莫高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同日、美等国合作,加强了石窟、壁画、塑像病害的科研和防治工作,并初见成效。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全体会议批准将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李永宁)
敦煌石窟中的壁画蕴含着丰富的故事,例如大家比较熟知的九色鹿传说。
九色鹿本生故事画
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点我查看全图
壁画题材之一。现存有莫高窟北魏第窟1例。内容据三国吴支谦译《佛说九色鹿经》。故事为:美丽的九色鹿从恒河中救起溺水之人,溺人为报答九色鹿救命之恩,发誓不泄露其住处。当时国中王后梦见一鹿,身毛九色。次日就向国王要求捕捉九色鹿,剥其皮以做衣服。国王当即布告悬赏。溺水人见利忘义,到宫廷告密,并带领国王前往捕捉九色鹿。此时九色鹿正高卧山中,毫无所知。鹿的好友乌鸦对空长鸣,唤醒九色鹿。九色鹿毫无惧色,向国王诉述溺人忘恩负义的劣迹。国王深受感动,放鹿归山,还下令全国禁止捕猎九色鹿。此时,溺人周身生疮。故事画采用横卷式连环画的表现形式,按两头开始、中间结束的特殊顺序布局,描绘9个情节,画面安排如图所示:
一端为:①溺人呼救;②鹿经过水边;③鹿救溺人;④溺人向鹿跪谢发誓;⑤鹿酣睡中。画面的另一端表现:⑥王后说梦,国王悬赏;⑦溺人告密;⑧溺人向导,国王乘马车捕鹿;⑨九色鹿直立向国王控诉溺人。画面中央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尾,给人留下回味和想象的余地。画面上象征性的山水和宫阙,仅说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而且发展了汉代画像的平面装饰美。说梦和告密的场面最为精彩,将王后娇娆作态、急切促使国王为她捕捉九色鹿的内心活动,作了深入的刻画。
(樊锦诗)
还有善事太子入海品的故事。
善事太子入海品故事画
壁画题材之一。现存有莫高窟北周第窟,中唐第、、窟,五代第、98窟等6例。内容据《贤愚经·善事太子入海品》。故事为:宝铠国国王生有二子,一名“善事”、一名“恶事”。善事出游,见老人、病人和穷人,心生怜恤;见屠宰牛羊,杀害群生,以供衣食,又见虫鸟相食,忧念不乐。便以王宫库藏布施穷困,布施日久,国库将空,善事决定入海求摩尼宝珠。恶事与善事同行,善事取得宝珠后,恶事心生恶念,刺瞎善事双目,夺取宝珠逃回国内。善事幸得牛王及牧人相救,伤愈后,流落异国,沿街弹琴,乞食为生。后为梨师跋国国王看守果园,王女在园中遇见善事,一见倾心,遂结为夫妇。善事终于双目复明,还归故国。此画表现形式有两种:一为横卷式,仅见于第窟,画面描绘了故事的全部内容;一为屏风画,第、、、、98窟均属此类,由几幅内容连续的屏风画组成。画面重点渲染善事太子乘船出海,至龙宫取得宝珠;恶事刺瞎善事双目;牛王及牧人救活善事;善事太子树下弹琴,王女与善事相爱及回国等场面。其中许多画面表现生动,如第窟描绘山间草地上,牛群走过,一牛低头替善事舐出毒刺;第98、窟描绘善事太子树下弹琴,王女凝神倾听音乐等场面,情景交融,意境幽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樊锦诗)
资料:上海辞书出版社
编辑:沈阳
上观号作者:书香上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