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的时候,去了一趟敦煌,亲眼看到了耳闻已久的鸣沙山和月牙泉。那种感觉确实很奇特,在沙漠中孤独的泉。月牙泉整体的面积并不是很大,爬到对面山坡的顶部,就可一览无余,泉如其名,形状就是一弯月牙。

月牙泉被鸣沙山四面环抱,并没有任何的河水补给,敦煌区域降水也非常稀少,如此沙水相依赖的奇景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月牙泉是如何产生的?

鸣沙山的形成主要是受气候、沙源和地形的影响。首先,敦煌地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全年干燥,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风力也较为强劲;其次,鸣沙山连接库姆塔格沙漠,沙源充足;最后,三危山和黑石峰山发挥的阻挡作用,导致吹来的沙粒沉积。

但,沙水不相容。月牙泉是如何形成?

月牙泉形成于距今年前,当时的月牙泉其实是位于古党河的沿线。后来是由于鸣沙山的不断沉积和扩展堵塞了河道,导致党河的河谷改道迁徙。

于是,原本在河道中央的积水洼地就变成了封闭的残留湖,月牙泉由此形成。敦煌在夏季的时候是很炎热的,加上沙子本身吸热,月牙泉为何在如此地理气候条件下还没有干枯呢?

充足的地下水补给

我们知道,湖泊的补给除了河流、降水,还有地下水。月牙泉能够保持稳定的供水,很大程度上和地下水的稳定供给是分不开的。

月牙泉本身就是洼地形成,而且其下部是非常适合贮藏地下水的。月牙泉区域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是西北部冲洪积平原区地下水,整个敦煌盆地区域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因此西北部平原的地下水流经到月牙泉之后,又由于地势低洼能溢出地表。这也是月牙泉能保持千年不干的水源保障。

月牙泉的干涸危机

月牙泉不干涸的秘密在于周边有源源不断的地下水可以供应,但是这个循环一旦被破坏,月牙泉的危机就会显现。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敦煌区域的水源供给不足,于是打下多多个机井,这直接导致月牙泉周边的地下水开采过度,原本持续供应的水源顺势减少。

年左右的时候,月牙泉东西长米,南北54米,水深5米。但是到年的时候,水深就不到一米了,湖面面积也已经缩水了一大半,这时候大家意识到,如果再不采取行动,月牙泉就要消失了。

挽救月牙泉

为了让月牙泉恢复往日的生机,当地的相关部门尝试了非常多的办法,甚至直接给月牙泉注水。但是我国西部地区的蒸发量是非常大的,水分很快就会被蒸发掉,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水源供给,也是治标不治本。

年的时候,国家下场了,批复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年)》,共47.22亿人民币,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敦煌水资源日益短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生态问题。恢复月牙泉的水深则是该工程的核心之一。

当然了,这47亿是用于整个敦煌的生态恢复的,如果说这47亿全部花在月牙泉的生态功能恢复上是有点不公平的。

工程批复之后,渗水工程取代了原先粗暴的注水工程。主要是让水通过土壤能够自然地渗透到泉眼中,补给月牙泉的水源,尽量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也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规范和减少当地的地下水开采行为,必要时也用党河的河水来进行相关的补给。

巨额修复是否值得?

年花费的47亿不仅仅是用于拯救月牙泉,更是对整个敦煌的环境治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对当地的民生促进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

这笔钱单看很多,但从长远来看却是非常划算的投资。敦煌年的旅游总收入为21.12亿,同比下降了79%。截至年8月,敦煌市年累计接待游客万人次,鸣沙山月牙泉接待游客万人次,比年同期增长近39%,成为敦煌文旅产业的“台柱”。

此外,敦煌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旅游文化城市之一,是丝绸之路上的瑰宝。在一带一路不断发展的今天,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文化此时不保护何时保护。

今年去敦煌的时候也去莫高窟了,这些文化瑰宝能保存下来真的不易。如果不是有千千万万的前辈在前方领路,或许这些文化早被掩埋在黄土之下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3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