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辛然4月中下旬,我来到了敦煌。谁会不想来敦煌呢?此时此刻的我,拉着行李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脚下的一家酒店安置下,直至晚上八点多,天还亮着,更像做梦一样。路边看到一队从景区出来的骆驼,欢快地小跑着,那股轻松劲儿跟下班后准备去下个小馆的我们并无两样——需要点“少酒薄乐”。觥筹之间的历史起伏—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敦煌市东的悬泉置遗址,发现汉简2.3万件。其中一枚可看出汉字:“……少酒薄乐。弟子谭堂再拜请。”据敦煌研究院的王惠民博士讲述,这是一枚汉朝时期敦煌地区普通的竹简请柬,在传达完消息后就被扔进垃圾筐;垃圾筐被随意放置在了悬泉置西边的“垃圾总站”,直到近两千年后才被我们发现。“少酒薄乐”,可以想象写请柬的那位弟子已备好了美酒邀请老师去畅谈,可能有一番痛饮以及高谈阔论,落笔却抑制了情绪,恭恭敬敬、优雅翩翩。一枚汉简,一窥当时的风土人情。“敦,大也;煌,盛也。”虽然学界对“敦煌”名字的来历依旧有不少看法,但这一最通俗的解释显示出这座两千年前陆地丝绸之路的重要交会点曾经的辉煌。即便没有莫高窟,它也并不是“边陲小城”,而是《旧唐书》中记载的“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的繁华大城。敦煌在历史上几经没落:东汉班超守西域近31年,在这个遥远边陲几次上书请求回到中原未果,最后一次他求汉和帝“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感动了皇帝、愿望达成;唐代,王维那首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告诉我们,“西出阳关”就意味着“无故人”的离别;最终在元朝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敦煌成为一个彻底边缘化的小城,在明代甚至成为关外。直至莫高窟藏经洞于年被发现,它再次引发世界的强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580.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