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早在东汉时就是一座大都会了,从敦煌莫高窟那色彩斑斓的壁画,仍然能感受到那个遥远时代的繁华盛景,而敦煌地标鸣沙山下那一汪千百年不枯竭的月牙泉,更令人感到大自然的神奇。
月牙泉横卧于敦煌城南五公里处,这是一片处在沙漠中心的小绿洲,四周大漠戈壁,沙山环抱着一股清泉,状如一轮弯月,从航拍的视角看,就宛若镶嵌在沙漠里的璀璨明珠,与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相映成趣,是敦煌乃至甘肃的一张旅游名片。
月牙泉的存在堪称是一个奇迹。但地质专家测算,“沙漠第一泉”形成于一万两千年前,为何泉水几千年永不干涸?水从哪来,一直以来就有传说月牙泉是人工灌注,真的如此吗?
很久以前,月牙泉还是党河的古河道,后来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留下了月牙泉,因不断得到地下水的补给,最终在这里汇集成湖。
黄沙漫漫千百年,地处沙山之中的月牙泉为何没有被埋没?原来月牙泉周围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是一个环山洼地,风吹进后会携带着沙子,沿山梁和沙面向上走,所以沙子不会刮到泉里,这也是沙山一直保持着如刀似脊形状的原因,堪称是自然界的奇观。
古代的时候,月牙泉就是游览胜地。汉朝年间,月牙泉就是“敦煌八景”之一,到了唐代,月牙泉开始出现了船舸,周边开始修建起一些庙宇。清朝的时候,这里开始出现了鸣山寺、三圣宫、药王庙等古朴典雅的建筑群,而且这里还能跑船,甚至有人驾大船绕月牙泉航行。
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月牙泉一直是诗一样的存在,碧波荡漾,水草丰茂,鱼翔浅底,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当地老百姓还流传着月牙泉里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宝的说法。
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月牙泉仍然水体丰盛,东西长达米,南北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在7米左右,最深处9米有余,水质甘冽、澄清如镜,这里还有庙宇达百余间,后来这些建筑在文革期间毁坏殆尽,现在所看到的是九十年代陆续重修的。
月牙泉成了敦煌生态状况的晴雨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月牙泉上游的疏勒河和党河陆续修建了水库,加上月牙泉周边植被被破坏,垦荒造田、打井灌溉,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水位下降,造成了月牙泉的补水断流,水面萎缩大半,由过去的20多亩缩小到了6.9亩。
到了年的时候,月牙泉接近干涸,平均水深仅为0.7~0.8米,几乎见底,那时的月牙泉也不再是月牙形,失去了原有的风貌,月牙泉是否会消失在这一代人们的视野之中,成为了当时很多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