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天边映出月牙泉,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仿佛又回月牙泉。”田震一曲天籁般的《月牙泉》,让每个人都对这月牙泉充满了神秘的憧憬。
敦煌的八景中,月牙泉是其中之一。月牙泉在古时候被称为“沙井”,也叫“药泉”,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50米的大小,东深西浅,整个泉水形如弯月,于是,这“沙漠第一泉的芳名便由此得来。人们经常把月牙泉和鸣沙山比喻成为孪生姐妹,相依共存。而在我看来,它们早已超脱了这世间的形,它们是大自然对生命的一滴眷顾,沙漠中的一眼泉水,千万年来“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这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奇观了,更是幻化成一种生的希望与喜悦了。月牙泉的周围是高高的沙山,月牙泉如一颗宝石般镶嵌在中间的凹地中,自然现象中都是高处的沙水往低处流,陈年累月填平了沟沟壑壑。然而月牙泉与鸣沙山偏偏不同,遇上刮风时候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因此得以月牙泉千年如旧,不淹黄沙,当真是人间胜景了。
人们在形容月牙泉的时候说它是“鸣沙山的眼睛、敦煌的命脉”,每当旭日东升时,月牙泉在晨妆中焕发出最为美丽的色彩,而当日暮西山月挂梢头时,月水一色,仿佛是一枚弯月躺在沙漠中。任你见或不见,这美景朝朝暮幕,日复一日的就在那里。任时光更迭交替,永远显出那深入骨髓的清幽与庄重。让人流连忘返,让人魂牵梦萦。
而鸣沙山环抱月牙泉,沙峰起伏,沙脊如刃,沙坡陡峭,十分壮观。人从山顶下滑,沙随人落,沙子发出的嗡嗡隆隆声,似微弱的雷鸣,颇为神奇。若在晚间登临,不仅能听到沙鸣,还能看见人体移动引起沙粒摩擦所产生的五彩缤纷的火花,似烟花般荧光闪闪似丝竹般悦耳动听。在敦煌的众多景观中,这个切实的体验也是弥足珍贵。
敦煌市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这里曾经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而鸣沙山就位于敦煌城南米处。鸣沙山是流沙积成,沙子有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鸣沙山东西绵宜40余千米,南北宽约20余千米,主峰海拔米,沙垄相衔,曲折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真是世界所罕见。
从山顶俯视,那道道沙峰,犹如海中涌动着的波涛,而山坡上涌起的沙浪,则好似水面上荡漾开来的涟漪。俯瞰月牙泉,真如一轮清奇的弯月落在人间。自然的美,就这样隽永,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这样被刻画得淋漓至尽。那登沙山的艰难恰似一种考验,对于沙粒,或是人生。用心灵去感受,方才醒悟,自然给予人类的,绝不仅仅是表面看来的那样简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