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没有哪个地方能如敦煌一样让他获得如此巨大的心神震撼。
走进敦煌
一次对话产生的机缘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胡时的一位朋友携同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来到他在上海的工作室,此时胡时正在创作碧水蓝天系列作品,樊老先生看见其中一幅作品,对胡时说,“你画的是敦煌呀!”
胡时感到很惊诧,因为他并没有去过敦煌。他问樊老先生,“您为何觉得我画的是敦煌?”
樊老先生说,敦煌莫高窟的开创者乐尊和尚游行至敦煌时,看到了一个奇异的景象,这个景象使他心有所悟,认为这是佛对他的指引,所以后来就在敦煌开凿了第一个石窟。而当初乐尊和尚所看见的那个奇异景象就和胡时画作所画一模一样,这个景象樊老先生此前也在敦煌看到过——鸣沙山之巅金辉照顶,仿若佛光普照的祥瑞之象。
敦煌,积酝着华夏劲健和顺的精神与宽厚悠远的灵魄。樊老先生对胡时说,他所画的就是敦煌模样!
/
《梵乐》x90cm
听得樊老先生的话,胡时内心无比激动。而樊老先生得知胡时并没有去过敦煌却能呈现敦煌之象,也觉得非常惊讶,她邀请胡时一定要去敦煌看看。
和樊老先生分别之后,胡时无法抑制想去敦煌的心情。很快他就踏上了前往敦煌的旅途。第一次,他在那里待了一个星期,回来后不久又去了第二次,待了一个月。当时他被安排住在莫高窟附近,得以近距离感受石窟佛像的魅力和千年历史文化带来的心灵荡涤。
经过两度历行,胡时产生了通过创作来表达心中敦煌的欲望。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敦煌系列作品。
/
《菩萨一》60×50cm
敦煌灵魂
象与不象,象在心中
很多人第一眼看见胡时的作品,都会产生抽象之感:轻盈奔放的色彩泼洒在画布上,变化多端,斑驳流溢,碰撞出如水墨般的淋漓韵律,画面似山非山,似水非水,镜花朦胧,如梦如幻。其纷呈博大之沧海面貌,直如《山海经》所述,“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绮幻空灵之象,让人思绪遨游。
/
《菩萨三》60×50cm
但一直以来,胡时并不赞同“抽象”这个评价。相反,他认为他所画皆是具象的表现。创作每一幅作品之前,胡时都会先了解透彻所画对象的性质特点,人的素养、气质、性格,山的形貌、历史、气魄......当然,在他眼中,山水及万物也如人一般,都有灵性。
正因为对所画对象内核的深入了解、剖析,所以胡时的作品不仅在外象的“形”上有着灵活鲜明的表现,在内象的“神”上更是有着雨润青山、旷人心扉的感官传达。胡时称之为通过象的感官通达。所谓形象,只在于抛砖引玉,引发观画者对画的理解。
/
《菩萨五》60×50cm
对于敦煌系列作品,最重要的不是相像与否,而是内在的灵魂表达。当人们走进敦煌石窟,仰望各式佛像,会被里面高超的技艺颤动,被美丽的色彩吸引,被所表达的佛教故事感动,种种情绪,不由自主。每一个石窟就像是一个人,有着自己的灵魂和气场,让每个人走进里面之后心神宁静,并且感知到每一个石窟不一样的色彩、声音,获得不同的感受。
“敦煌,总有这样无形的力,无形的气,淡化凡尘事,使灵魂安顿、静谧。”胡时虔诚地说道。世界上也再没有哪个地方能让他获得如此巨大的心神震撼。
/
《菩萨七》90×60cm
为了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体会到敦煌的灵魂,胡时在作品里融入了具象的技法表现。他深识中国哲学思想,热爱中国画的气韵和意境,同时喜欢色彩的张扬质感。色彩通常可以具化人们对事物的想象,如看见红色便会想起火焰,看见白色便会想起冰雪。所以胡时选择通过不同的色彩来体现敦煌和山水的气质、意蕴,即通过色彩的外在描摹来绘画内在思想。
观赏他的敦煌系列作品,各式菩萨形象和气质皆不同,或垂眸,或弹奏,或拈花微笑,或静坐沉思,柔和飘逸的线条刻画出眼底的慈悲与包容,佛即宇宙,万物皆有灵。菩萨与山水相互呈映,沉稳、神秘、深邃,勾起观者对广袤世界的遐想,令人感念此瞬的永恒。天与地卑,山与泽平,一切杂念皆悄然而逝。
/
《菩萨九》×65cm
敦煌洗礼
回归朴素自我
由于参与敦煌石窟的部分保护工作,胡时得以有时间和机会一个人待在窟内,静静感受每个石窟的能量与气场。他说,他不是看石窟「并且避免去看它」,而是用心去听它、感受它。
当走进石窟的一刹那,人们的敬畏尊崇之心就会油然而生,主动放下手机,屏息收音,不自觉地让形态端庄起来——这就是敦煌石窟所营造的能量缩影。当然,这片圣地给胡时带来的精神洗礼远不止于此。它引发了胡时对历史的回望,和对未来人类生存环境的某种忧思。
/
《敦煌之灵》之一60×50cm
敦煌是一座宝库,这里的历史、艺术、技艺都经过了千年的沉淀、呈现,当人们走进洞窟之时,就已经开始了与古人的对话。它所承载的文明是那么灿烂,但是它所呈现的灵魂却那么朴素、纯粹。这是何其有趣的对比!
这种对比让胡时心底产生了一种感念和警示,产生了一种对时间、物质、欲望的再次审视,产生了人类对自然的攫取和掠夺的行为担忧。
/
《敦煌之浮光耀金》80×60cm
这种警示触发了他创作原真山水系列作品的欲望,他想要通过画作,表达出人类最本真纯粹的精神状态:没有攀比、没有贪婪、没有附加之外的欲望。他通过这些作品,借以向社会传递绿色人文生态的理念。这种理念也始终贯彻在他的每幅作品之中。
“如果没有攀比,或许我们将活得更自在!”
/
《敦煌之月牙泉》60×50cm
敦煌,无需繁华的诗句赞美。它历尽沧桑,身上流淌着淙淙的沉静,在风沙中亘古的默守低吟,等待有缘之人的朝圣——在禅定的洗礼中,褪去秽垢,还原朴素洁尘之心。
后记
机缘之妙
胡时在道教圣地三清山采风时,有一天偶然在两个山峰之间看见了一股黑雾和一片白云,这两个气流交织在一起,竟形成了一个太极图!此景象过于神奇,令胡时心生惊异,那一刻,他突然觉得此前所画的作品半分没有表达出三清山的灵魂,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一把火将它们全部烧毁了。
彼时,胡时开始思考世界的本质。世间万物皆有其灵性,这是其本质核心。如何在画中将表现对象的“灵性”呈现,则需紧抓内心一瞬间的灵感。故而,比起外在的表象,胡时更在乎当下的心境感受,他从不刻意去计划下一步要画什么。一笔一画皆在起心动念间。胡时将这个起笔的心念称为“气口”,他所有的创作都从“气口”的呼吸开始,进而气随心动,蔓延成整幅作品。
/
《飞天一》60×50cm
还有一次,胡时和同伴前往攀登稻城亚丁的山峰,爬了4个小时方登上山顶。站在山顶,他看到了壮丽的冰川,裂开的冰川如剑一样削开,深不见底,冰底下的颜色非白也非透明,而是极为神秘的蓝。后来胡时查找资料,得知原来只有上万年的冰才会呈现蓝色。
如我们所见,胡时画里常常出现如极冰一般的蓝色之水,深邃静谧,如诗如禅,让人感悟天地宇宙的极致纯粹、极致广阔。
/
《飞天二》60×50cm
胡时访谈原录
Q1
敦煌系列和您其他的系列作品相比,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因为它将山水与敦煌壁画里的飞天、菩萨形象结合在了一起。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此系列作品的呢?创作此系列作品的主要思想理念和缘由是什么,所表达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信仰?
从“世界的重量系列”到“碧水蓝天系列”,再到现在的“敦煌系列”,其实我从来不打算有什么系列的作品区分,对我而言,它们只有时间和阶段的区分。因为我所有的创作都是从同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就是探寻生命与宇宙的关系,努力溯源生命的意义和心的归处,我的作品所呈现的内涵也是生命的能量场阿。我的创作根基是华夏文化,而敦煌存储着华夏的魂根,所有迷惑与丢失的情感也好,信仰也好,都能在这里寻找到答案,即内观而后通达。我与敦煌切实结缘于年,也大约是在这个时间段,我开始了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
Q2
敦煌系列作品里有各种不同形象的菩萨,每一种菩萨和山水的组合,涵义是否都不一样?
刚才说到“内观而通达”,其实所有的“象”都是为了“无象”的通达。虽然有不同的菩萨,不同的法,不同的气场,不同的呈现,但所引领的方向是同一个无量世界的路,而这个无量世界就是我们的“心”。山水照见菩萨,照见内心。虽是山水,其实是能量场的缩影,见山水还有形,形形色色,这中间蕴含的生命规律通达一致,可内观自照。见菩萨,还有象,最终也要领的是“悟己身即是佛”。佛学有十六观想之说,如观水思七宝池水(无量世界的能量池水),所以无论是山水还是菩萨都是通达一致的。
Q3
在技法表现上,您所画的菩萨并不是一个完整的面貌,而是画成了一种破裂的纹路,就像是壁画里古旧沧桑的感觉,是特意表现成这样的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表现特殊的地方?
菩萨可以在万物中种灵性,所以面貌不再重要,心有所念,就有所呈现,它可以是水中照见,也可以是山岩呈象。创作的时候我也不会刻意地去设计这样一个形象,而是在我的山水之中,随心感知一个能量汇聚的点,在这点上我捕捉了菩萨所呈现的形象。
Q4
听闻您最近在敦煌采风,我们知道敦煌是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文化底蕴深厚,能否分享一下此次采风都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因为有幸参与榆林洞窟保护冰山一角的工作,我可以近距离与深入地体悟洞窟艺术精髓与魅力,且不去谈这几千年里惊为天人的艺术创作使我受益,单是这里头积酝的气息,每次都让我躯体一阵,灵魂受洗,我称之为洞窟气场,这个气场是从壁画上每一条线,每一个人物形态里散发出来的,让我不断有新的审视与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方向。我想这也是我前往敦煌越来越频繁的原因。
Q5
据闻之前为创作敦煌系列作品,您曾五赴敦煌。此次到敦煌采风,是否会对此系列作品的延续性创作产生灵感?
敦煌于我的创作启发并不是具象的,不是因为某一个元素或者某一次采风的影响,而是潜移默化的,也有醍醐灌顶的心灵启示。这片圣地主要是对我的信仰,认知的拓宽与加固,从而影响我不同阶段的创作。敦煌对我的影响是持续存在的,但是形式并不拘泥。所以我说,我不会去将我的作品区分系列,因为有形是为了成全无形,内观而实现通达。
Q6
您的作品主要是表达精神层面的东西,包括老庄哲学、佛教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等等,您认为这些理念对于当代社会作用和意义是什么?您希望通过您的作品给观众带来什么精神启发呢?
一般人有两个支撑构成,即物质与精神。这两个支撑同等重要,如果哪一方过剩,另一方就虚弱,如同两条腿,一长一短,必然跛足。当代社会显然是物质的攫取很成功,很盛大,相对的,精神虚弱,所以跛足。物质满足的是外表,精神是填充思想的,如果皮囊里是空的,就会飞起来,不着地,和气球一样。精神是什么?是让“心”安身立命的办法。中国文化里的老庄、佛教、天人是了解华夏人特质而集大成的精神和思想依据。对于当代社会的现实作用和意义就是,谨防虚张无度。我的作品就是希望能为每个人找到安心立命之所,希望生有所敬畏。知心念的能量是无限的。
Q7
您的作品系列丰富,灿烂多彩,但其大的主题不变,皆联系着对自然、生命、宇宙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