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漠谣,悠悠敦煌曲,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阳关,既是丝绸之路上令人神往的如诗美卷、也是华夏文明千年的演进与传承。敦煌,一旦遇见,便开始想念。
月牙泉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历史沿革
敦煌的历史古老而久远。“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
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对外交往上的国际都会,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在中华历史的长卷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在距今约年前相当于舜禹时的上古时期,敦煌地区就有人类的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根据考古发现,在我国夏、商、周时期,这里就有属于玉门火烧沟文化类型的羌戎(当时泛指西北部少数民族)居住。
春秋时敦煌称瓜州,以地产美瓜而得名。当时有月氏、乌孙游牧民族在此驻牧。到了战国,月氏逐渐强大,吞并羌人,赶走乌孙,成为敦煌的新主人。
秦汉之际,雄踞漠北的匈奴崛起,打败击走月氏,敦煌为匈奴占据。至西汉武帝时,经过反击匈奴的战争,迫使匈奴“远循”,河西地区归入汉朝版图。自此,开始了中原王朝经营河西和西域的伟业,揭开了历史上敦煌开发的篇章。张骞通西域的“凿空”之行,开通了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三国时仍置敦煌郡,属曹魏政权管辖。西晋承袭不变。东晋前凉时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巳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合设沙州。
东晋隆安四年(公元年)李暠建西凉国,初都敦煌。北魏初(公元年)置敦煌镇,公元年置瓜州,敦煌均为治所。
整个汉魏之际,虽多有战乱,但敦煌的经济和商业日渐繁荣,中原文化广为传播,佛教东渐兴盛,一度敦煌成为五凉文化的中心。这时期于东晋前秦二年(公元年)始开凿莫高窟。北周初置沙州,公元年改敦煌县为鸣沙县,属敦煌郡,因县南鸣沙山而名之。
隋初废郡置瓜州,大业三年(公元年)复置敦煌郡,同时罢鸣沙县复名敦煌县。
唐武德二年(公元年)置沙州,此时的敦煌进入历史兴盛时期。
敦煌的“美”
行百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
于大漠之中苦苦追寻穿越千年的羌笛余音
大梦千年亦被历史的黄沙掩埋
一切归于尘土一切又归于寂静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个,壁画总面积约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十分惊人。
营造千年,又历经千年,逝者如斯,但当年富丽多彩的壁画和栩栩如生的塑像,如今在石窟中尚存。
莫高窟中烨然生辉的中华文化,乃是世界工艺美术之极致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因而得名。据史书记载,在天气晴朗时,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故“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这是大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鸣沙山月牙泉在鸣沙山下,古称沙井,俗名药泉,景区内的罗布麻、枸杞等药材很多,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古称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月牙泉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来的变迁。
千年前第一刀的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这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到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
而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它并非炫丽的外表能引起大家的注目,是因为它已成为一种仪式的、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我们在这儿看到美,看到宗教的天地,尤其它是中国文化千年的标本。
千年西域千年飞天苍凉无限壮美如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