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是现今全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程度最好的佛教石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年3月,国务院因其珍贵的历史、科技和艺术价值,将其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全体会议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认定莫高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部等六条标准,将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按照遴选条件规定,文化遗产只要达到六条标准中的其中一条,就可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莫高窟符合全部六条标准,充分说明莫高窟是一处具有全世界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目前,全世界符合全部六条标准的世界文化遗产只有两处:一处是敦煌莫高窟,另一处是有“水城”之誉的意大利名城威尼斯。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因其各石窟的艺术风格同属一脉,主要石窟莫高窟位于古敦煌郡,且古代敦煌又为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统称敦煌石窟。莫高窟是这其中最负盛名的窟群,整个窟群开凿在距离现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岩上,坐西向东,南北长大约米。
莫高窟在十六国前秦时才正式定名。其后,隋末唐初曾称“崇教寺”,元代称“皇庆寺”,清末又称“雷音寺”,但都属在某一短时期内以一窟、一寺之名代称整个莫高窟。“莫高窟”一名最早见于今编号窟隋代书与的墨书题记。敦煌学的学者们对莫高窟名称的由来进行过专门研究,大致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来源于地名“漠高里”,“漠高里”可能是当时敦煌县城东南的一个村镇的名字,当时汉字里沙漠的“漠”与“莫”通用,因此石窟是以附近的乡、里命名。第二种说法是来源于山名“漠高山”,意思是开凿在沙漠高处的洞窟,取名叫“漠(莫)高窟”。第三种说法来源于民间传说:莫高窟的创建者乐僔法师,道行高深,僧侣中的所有修行者,“莫高于此僧”,为了纪念他首开洞窟之功德,而将窟名称之为莫高。在佛教典籍中,也常用莫高来称赞那些高僧大德。另外,佛教中说,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能、没有也,所以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民间则将莫高窟称为“千佛洞”,这里的“千”是泛指有很多佛和洞窟的意思。
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年,另有始建于西晋末年及东晋永和九年等说),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此后一直到大约公元14世纪的一千余年间,开窟造像之声不绝于耳,历经了中国历史上的前秦、西凉、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代、唐代、五代、北宋、回鹘、西夏、元代等十余个时代。莫高窟现存洞窟个,学者们将其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区主要是礼佛活动的场所,也是对外开放可以参观的区域。整个南区保存了各个朝代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个。其中彩塑有多身,其中最大的彩塑高约35.5米(唐代武则天时期建的第96窟“北大像”),壁画4.5万多平方米,如果以单幅题材面积来看最大的约47平方米(五代第61窟“五台山图”)。另外还有一座唐代木构窟檐和四座宋代时期保存下来的木构窟檐建筑,清代光绪年间所修的三层楼和民国年间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性建筑的九层楼。北区保存了个洞窟,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有5个,其余个洞窟是历史上僧人坐禅修行、居住以及埋葬灵骨的场所,北区的洞窟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的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基本上没有彩塑和壁画。敦煌研究院从年到年对莫高窟北区进行过五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了很多珍贵的历史生活遗迹和文物,北区现在处于保护研究状态,所以不对外开放,参观者可以远眺到北区的原始外观面貌莫高窟的洞窟是由石窟的建筑结构、彩塑和绘画三个方面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佛教文化艺术的遗存。
从洞窟的建筑结构方面来讲,保存下来最大的有多平方米,最小的不足1平方米。结构方面主要有覆斗顶殿堂窟、僧人们坐禅修行的禅窟,以佛塔为石窟中心的中心塔柱窟和形似马蹄的佛坛窟。另外还有依山体上下结构开凿的三十余米高大坐佛窟,依山体左右结构开凿的十余米长睡佛窟。总而言之,莫高窟的各种窟型结构集中表现了佛教在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
彩塑的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三百六十度表现人物的圆塑、有只做出人物三分之二左右的浮塑、还有用类似于制作蛋糕或者月饼的模具制作的影塑等。塑像从制作方法上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木骨泥塑,就是用木头加泥草加色彩,莫高窟的中小型人物普遍使用这样的方法。还有一种叫石胎泥塑,就是用山体做胎体,泥草塑造,这是大佛像所使用的制作方法。综合来讲,莫高窟的人物制作方法都不可或缺地使用了泥草,工匠们通过捏、塑、贴、压、削、刻,以及点、染、刷、涂、描、绘等技法做到了绘塑结合,塑容绘质,使其能够让泥草的人物表现出有血液在流转,有脉搏在跳动,有情感、有生命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以莫高窟也被称为“东方的雕塑馆”。
莫高窟的壁画从中国绘画美术的门类角度看,主要有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等。这些绘画门类都有着千年历史,自成体系,数量众多,甚至都可以成为独立的人物画史、山水画史、动物画史、装饰图案画史。特别珍贵的是敦煌壁画保存了中国宋代以前如此丰富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的实例,这是世界各国博物馆藏品中所未能见到的。这些精美绝伦的壁画保存至今色彩依然鲜亮如初。一方面是因为敦煌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平均不到40毫米,还因为古代丝绸之路比较发达,敦煌地方经济、文化等比较繁荣,很多纯天然的矿石颜料得以通过骆驼商队进入到敦煌石窟。
另外,敦煌壁画中有音乐题材壁画的洞窟达多个,绘有众多乐队、乐伎及乐器,据统计不同类型乐队有多组,吹、打、拉、弹各类乐器40余种,共4多件。
莫高窟大多数洞窟的壁画中几乎都有舞蹈形象。有反映人间社会生活、风俗习尚的舞乐场面和舞蹈形象,如西域乐舞、民间宴饮和嫁娶舞乐;有经变中反映的宫廷和贵族宴乐歌舞场景;有天宫仙界的舞蹈形象,如飞天的舞蹈形象,供养伎乐等无比欢乐的佛国景象。
同时,莫高窟艺术中有十分丰富的建筑史资料。敦煌壁画自十六国至西夏描绘了成千上万座不同类型的建筑,有佛寺、城垣、宫殿、阙、草庵、穹庐、帐、帷、客栈、酒店、屠房、烽火台、桥梁、监狱、坟茔等等。这些建筑有成院落布局的组群建筑,也有造型独特的单体建筑。壁画中还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部件和装饰,如斗拱、柱坊、门窗,以及建筑施工图等。这些长达千年的建筑形象资料,不仅展示了一部中国建筑史,更可贵的是,敦煌建筑资料反映了北朝至隋唐四百年间建筑的面貌,填补了南北朝至盛唐建筑资料缺乏的空白。
这样题材众多、丰富多彩的壁画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精湛艺术的高度水平,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研究中国、尤其是河西及敦煌地区古代有关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民情风俗等发展演变的形象资料,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技价值。敦煌壁画成为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墙上博物馆,所以余秋雨讲“看莫高窟的壁画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另外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汲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除了石窟艺术,百科全书式的敦煌藏经洞文献也是莫高窟最富传奇色彩的一页。公元年,莫高窟下寺的道士王圆篆和他雇来抄写经书的贫士杨河清无意间在现编号为16窟的甬道发现了藏放近五万多件文物的洞窟(今编号为17窟),其中主要四万多件是佛经,所以又叫“藏经洞”。除了佛经,还有涉及社会、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的资料,所以藏经洞被称之为“古代学术的海洋”。随着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诞生了一门学科,即“敦煌学”。藏经洞文献为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等方面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使敦煌学成为了一门国际显学,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大放异彩!
年8月1日起,为了“有序利用,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开启了全新的开放参观模式。所有游客必须提前预约才能参观旲高窟,游客先到旲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用大约60分钟时间观赏2部先进的数字化科技与古老的石窟艺术相结合的高清数字电影,即介绍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莫高窟不同时代精华洞窟的球幕实景漫游影片《梦幻佛宫》,通过多媒体数字球幕影院视觉感知莫高窟壁画,然后再到莫高窟实地参观洞窟,这样的参观模式既有利于减少游客在洞窟的停留时间,降低洞窟开放对文物保护的压力,又有助于提高莫高窟游客承载量,帮助游客更好地感知敦煌艺术。
莫高窟这样开凿千年、传承千年的人类艺术宝库之所以能够保存到今天,我们不仅要感恩于古代虔诚的信众、工匠及画师们,还要感恩于新时代的“莫高窟人”。这些“用匠心管理遗产”的人们来自一个对他们而言犹如家的名字一一敦煌研究院。
敦煌研究院是国家设立的负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瓜州榆林窟和敦煌西千佛洞、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庆阳北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的综合性机构。办院方针为“保护、研究、弘扬”。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是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建院7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工作,敦煌研究院始终执著坚持着“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莫高精神。至今已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遗址博物馆、敦煌学研究实体、壁画与土遗址保护科研基地。(边磊撰稿)
“敦煌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