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白癜风好 http://www.jk100f.com/m/
作者:刘畅编辑:贾方方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年11月,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其中,由上海沪剧院演出的沪剧《敦煌女儿》获得了最佳戏曲片奖。该剧讲述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樊锦诗从25岁到80岁的人生历程,她奉献一生守护敦煌的故事感染了所有人。樊锦诗是谁?她是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的第三任“敦煌守护神”。她把一生都献给了敦煌。她说:“余生只要还有走动的力气,我想我会终老在敦煌。01走进敦煌的少女受爱好艺术的父亲影响,樊锦诗从小喜欢徜徉在博物馆、美术馆,很自然地知道了敦煌,并对这个艺术宝库充满神往。年,24岁的她和另外3名同学一起,因实习来到敦煌。▲年,即将毕业的樊锦诗来到敦煌莫高窟实习鸣沙山和三危山的怀抱中是密密层层的洞窟,大大小小的佛像雕塑成千上万,壁画更是“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精美绝伦,樊锦诗和同学们都被震撼了。▲敦煌洞窟然而,与洞内的神仙世界、艺术宫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洞外的生活苦恶异常。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最西端,气候干燥,黄沙漫天,与世隔绝,渺无人烟。每天,樊锦诗要跟先生们爬蜈蚣梯进洞去做研究。因为害怕蜈蚣梯,樊锦诗改了早起喝水的习惯,这样整个上午都不用上厕所。整个实习期,樊锦诗的头发就没洗干净过,怎么洗都是黏黏的。多年后她才知道,那是敦煌水质不好的缘故。樊锦诗从小体弱多病,因为水土不服,她的实习期提前结束了。满足了探秘敦煌的好奇心,这个城市姑娘也没想过再回去。时间到了年,樊锦诗面临毕业分配。▲17岁时的樊锦诗听说敦煌写信来和北大要人,名单里有到敦煌实习过的樊锦诗。父亲从上海写信来向学校“求情”,樊锦诗却把“求情信”扣下,没有转交。那一年,国家正在提倡学雷锋,樊锦诗和同学们刚在学习活动上宣过誓: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个人的志愿。这个誓言,也让她的命运一辈子和敦煌连在了一起。再入敦煌,为了梳洗方便,樊锦诗干脆剪了个极短的运动员头,从那时起,她几十年没再留过长发。▲年樊锦诗在敦煌从那时起,她再也没离开过敦煌。她潜心考古,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致力于敦煌保护,积极谋求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工作的国际合作;不断探索科学保护之路;推动敦煌保护的相关立法工作。她勇于创新,最早提出数字敦煌,并于年实现了“数字敦煌”资源库的上线。▲“数字敦煌”让敦煌用全新的方式长存,让更多的人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敦煌独一无二的美。▲“数字敦煌”全景漫游敦煌成为了樊锦诗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白天想的是敦煌,晚上梦到的还是敦煌。她说,“能为敦煌做点儿事,无怨无悔。”02旷日持久的分居拉锯战人们经常质疑樊锦诗这辈子为了敦煌,薄待了她的爱人彭金章,樊锦诗却说,她和敦煌的爱恋,离不开老彭的支持和奉献。大学时,樊锦诗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图书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叫彭金章的男同学总是会比她早到,并且在身边给她占一个位子。并不被校方提倡的学生爱情,就从这默默无言的关心中开始了。樊锦诗总习惯在手腕上系一块毛巾手绢,彭金章看在眼里,就送给她一块更好看的,绣有红的、黄的、绿的小点点的毛巾手绢。可他不知道,送毛巾手绢是对的,但是樊锦诗并不喜欢花花绿绿的小点点。然而,她没吭气,收下了。他又把他认为最好吃的家乡吃食带给她——其实并不合这江南姑娘的口味,可是,她也没说,开心地尝尝,吃掉了。她看到了这个男孩子的心。年,毕业分配,樊锦诗去了敦煌,而老彭则被分配到了武汉大学。彭金章还是像学校里一样默默关怀着樊锦诗,经常给她写信。当武汉大学的同事张罗着给彭金章介绍对象的时候,他总表现得不积极。时间长了大家才知道,他有个长期通信的女同学。看到信封上的“敦煌”二字,同事们取笑老彭:“原来是个‘飞天’呢!”年元月,樊锦诗与彭金章在武汉大学的宿舍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此后便是长达19年的分离。期间,每隔一两年,樊锦诗才能得到20天左右的探亲假,到武汉与丈夫团聚。年11月,樊锦诗与彭金章的第一个孩子在敦煌出生。敦煌条件艰苦,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就在生着煤炉、布满烟尘的简陋病房里生下了大儿子。得到儿子出生的电报,彭金章挑着小孩衣服、鸡蛋等物资,历尽颠簸赶到敦煌,已是一周以后。樊锦诗第一眼看到风尘仆仆、挑着扁担的丈夫,感动和酸楚一齐涌上心头。可是,武汉三天两头来电报,催促彭金章回去。彭金章不放心妻子,一拖再拖,可仍没等到孩子满月,就不得不折回武汉。56天的产假结束后,樊锦诗又要工作了,只能每天把孩子捆在蜡烛包里,单独留在家。▲樊锦诗一个人在敦煌,既要工作还要带娃孩子一天天长大,蜡烛包渐渐捆不住了,她又把被子叠放在床沿,防止孩子跌落。可是,孩子还是掉下来了。有一天,樊锦诗下班回来,孩子正坐在滚烫的炉子边上哭,满脸都是煤渣。儿子每天都处在潜在的危险中,做母亲的却无计可施。坚持到孩子一岁半,她只得将孩子送到丈夫的老家河北,托孩子的姑姑抚养。年,樊锦诗和彭金章的第二个儿子出生。▲樊锦诗和彭金章的两个儿子孩子的姑姑无法承担照顾两个孩子的重担,把老大送到武汉,把老二换到河北。这样,彭金章成了一个人带孩子的“超级奶爸”。与此同时,他们的小儿子在河北长到5岁,因为农村闭塞,又寄人篱下,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樊锦诗决定把孩子领回来。多年来,彭金章又当爹又当妈,照顾着大儿子。樊锦诗想,不能再把老二也压给他。就这样,小儿子和樊锦诗来到敦煌。可是,莫高窟离敦煌市还有25公里,孩子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无奈之下,延续了两年的母子生活又被迫中断,小儿子7岁那年,被送到樊锦诗的老家上海上学。孩子非常想念敦煌,他记得从敦煌来上海乘的是火车,他以为找到铁路就能找到敦煌,找到妈妈。就这样,孩子竟在上海走失了!尽管最后找了回来,但上海的家人一定要樊锦诗和彭金章把儿子领走,谁都不愿这样骇人的事情再发生。敦煌不行,就只有去武汉。这一次,又是老彭挺身而出,没有一点儿埋怨地把小儿子接到身边,默默承担起照顾两个调皮男孩的责任。在樊锦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彭总会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站出来顶上去。难怪他说:“人们说她是敦煌的女儿,那我就是敦煌的女婿。”▲彭金章老师03相聚是最好的时光对于这个四口之家来说,最奢侈也最美好的事就是短暂的相见。樊锦诗回武汉探亲时,一家人住在10平方米的宿舍里,四口人同睡一张床,小方凳上铺块木板就是饭桌,可是只要能团聚,这又怎么算得苦呢?探亲假期里,她可以好好看看温厚的丈夫、淘气的儿子,给他们做几顿像样的饭菜,也让老彭多享受几天有妻子操持家务的轻松。樊锦诗清楚地记得,每次她回武汉探亲,孩子就养胖一些,她一走,孩子很快又会瘦下来。因为不稳定的童年生活,两个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大儿子当时成绩糟糕,已经面临考不上大学。为了改变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局面,年,又是彭金章,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放弃武汉大学的一切,奔赴敦煌。那时,他已经快50岁了,是武汉大学历史系副主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这对一个男人来讲,是多么大的事业牺牲!彭金章没有对妻子说过一句勉强的话、抱怨的话、委屈的话,他对妻子的理解和包容,总是化入无言的行动。▲结婚时的照片来到敦煌的彭金章,从零开始发展事业,主持多项考古发掘。特别是主持了一直被学界轻视的莫高窟北区的考古发掘,使莫高窟现存洞窟数量从多个增加到多个,为世界瞩目。▲北区洞窟从个增加到个自此,彭金章已然从敦煌的“女婿”变成了“儿子”。向往团聚的一家四口,其实一直没有真正团聚。▲樊锦诗夫妇一家四口举家来到甘肃后,两个孩子在兰州读书,樊锦诗夫妇在公里外的敦煌工作,探望孩子还需要乘1天1夜的火车。后来孩子大了,或出国或工作,分别有了自己的生活。事实上,樊锦诗和老伴儿走过了一辈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也屈指可数。▲樊锦诗夫妇江南游尤其是樊锦诗成为敦煌研究院院长后,开始满世界出差,而老彭退休后生了一场大病,自此专心在家休养。相聚虽少,但爱却从未淡去。04犹记得,年,樊锦诗领回了由婚姻与家庭杂志社颁发的“和谐家庭幸福榜样”奖牌。颁奖典礼结束后,她特意给身在敦煌的老伴儿打了个“老彭啊,奖牌我替你领回来了,上面写着:樊锦诗、彭金章当选第三届‘和谐家庭幸福榜样’。”电话那头,老彭呵呵地笑个不停。年7月29日,老彭离世,享年81岁。樊锦诗没有对外说过太多,只是那次在《朗读者》上看到她,说上节目的原因是因为“老彭喜欢看你们的节目,他在电视里看见可能高兴。”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眼睛不禁湿润了。在樊锦诗和彭金章的爱情里,从来没有过一句信誓旦旦、可歌可泣的话。即使写信,也没有“你侬我侬”,只是互相告诉对方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即使无法相聚,他们也从不会频繁地打电话,或者对对方说一句“不舍”“相思”。只是,她会在每一次火车开动或飞机降落时,给老伴儿报个平安;只是,他会在她回到家里的时候把饭菜做好,无论他什么时候问,她都说“好吃”。亦如只因他喜欢,她就去做了。用心默默守护,用爱默默支持。这就是樊锦诗和彭金章之间跨越半个世纪的无言之爱,也是他们那一代人爱的方式吧。因为爱得深沉,即使一方离去,另一方依然能感觉到那份爱与支持的力量,负爱前行。老彭走后,樊锦诗继续着她的敦煌梦,她入选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年5月17日,樊锦诗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给樊锦诗的颁奖词。以她的人生故事为原型的大型沪剧《敦煌女儿》上演……▲剧照:樊锦诗与常书鸿穿越时空对话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他们的敦煌梦呢?老彭从未走远,一直在樊锦诗的心里,一直在和她一起守护着敦煌,守护着心中所爱。

本文摘自《婚姻与家庭》杂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9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