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敦,大也。煌,盛也。”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名家说敦煌
《在敦煌》
(节选)/季羡林/
从内心深处我真想长期留在这里,永远留在这里。真好像在茫茫的人世间奔波了六十多年才最后找到了一个归宿。然而这样做能行得通吗?事实上却是办不到的。我还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我必须走上前去,穿越这一切。现在就让我把自己的身躯带走,把心留在敦煌吧。
《莫高窟》
(节选)/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在这儿,你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
《人类的敦煌》
(节选)/冯骥才/
历史是未来最忠实的伴侣,这条曾经跨洲际的最古老的丝路,不会只躺在这荒漠上被人遗忘。它必定还在地球上所有人对未来的企望与信念中。如果你静下心来,一定能从莫高窟五彩缤纷的窟壁上听到历史留下的雄浑凝重的回响。它一定是人类的敦煌。它必定是永远的敦煌。
年,60岁的樊锦诗接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年从北大考古系毕业以后,她在敦煌工作了52年,撰写考古报告、保护石窟壁画、为石窟建数字化档案……季羡林用“功德无量”评价她的贡献。“如果我死时让我留一句话,我就留这句:我为敦煌尽力了。”
德迈国际旅行机构+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莫高学堂,联合出品敦煌研学项目,邀您一起去探索东方的艺术宝库——敦煌。
四场专家讲座
孙志军
敦煌研究院网络中心主任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讲座主题:《以图正史》
孙志军敦煌,曾经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咽喉要道,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有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这里有宽广神秘的雅丹地貌,这里还有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鸣沙山和月牙泉。敦煌这座城,历经沧桑,几经盛衰,步履阑珊地走过近五千年的曲折里程。
本期讲座邀请到敦煌研究院网络中心主任、摄影师孙志军老师,为我们讲述敦煌的千年历史与环境变迁。
我们还特别邀请孙志军老师同行,赴周边野外考察。游览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阳关、玉门关,考察戈壁、沙漠等荒漠干旱地区的地貌,进一步了解莫高窟的赋存环境。
向丽君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研学事业科科长莫高学堂高级讲师主题讲座:《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
向丽君这是一场针对敦煌石窟艺术进行梳理的讲座,利用大量高清图片,以时间为轴,横向分类的方式全方位解读敦煌石窟艺术。是您认识敦煌艺术不可或缺的第一课。
在这场讲座中,您可以了解敦煌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更重点解析了敦煌石窟艺术从早期到晚期各时代艺术风格的演变,了解从南亚、西亚、中亚传入中国的各宗教文化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
宋淑霞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莫高学堂高级讲师主题讲座:《敦煌壁画中的经变画阐释》
宋淑霞“经变”一词,最早见于完成于公元年的“梁书”卷54,说梁武帝名人“图诸经变”;而画家就是“一代冠绝”的张僧繇。
张僧繇的宝物早已荡然无存,但莫高窟的壁画中却保留了大量唐宋期间的精美经变画。本节讲座专家讲从内容、技法、构图、造型等方面诠释敦煌壁画中的经变画。
“什么叫经变画,咱们用最简单的话,就是把一部经变成一幅大画。这里是老佛爷在讲法,他后面有亭台楼阁,他坐在这个平台,下面是莲花的水池,前面是歌舞,天上好多乐器在飞大家看见没有,有的是腰鼓,这是敲打的方响,阮咸、箜篌都有。啥意思啊,他说啊,西方极乐世界多么好,我们听好听音乐是为了消闲,他是听到这音乐以后啊,就如同理解了佛教的深奥的教理。”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
刘永增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专家主题讲座:精讲窟和窟
刘永增特别安排参观敦煌石窟艺术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的两个特级洞窟的复制窟:第窟和第窟,这两个特级洞窟现在已经不对外开放了。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专家刘永增教授曾专研此两洞窟,此次特别安排老师随行一起参观并讲解这两洞窟。
七个特窟
莫高窟-第窟、第窟、第窟、第窟、第窟、榆林窟-第3窟、第25窟
(第窟和第窟已不对外开放,参观的是其复制窟)
莫高窟窟
时代:盛唐(中唐、五代重修)
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虽无明确的造窟功德记和文献记载,但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和艺术风格看,其营建时间应在盛唐时期。此窟平面方形,覆斗藻井顶,团花井心,四披画千佛。窟正壁(西壁)开一平顶敝口龛,龛内塑佛、弟子、菩萨、天王七身像。左壁(南壁)画观音经变。右壁(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前壁(东壁)门两侧壁分画观音、地藏菩萨像等。
第45窟作为莫高窟盛唐时期的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画中刻划精细的各种人物形象,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莫高窟窟
时代:中唐
第窟正面是横卧的释尊涅槃像,全长15.8米,是莫高窟最大的涅槃像。释迦牟尼头枕袈裟,右胁而卧,双眼微睁,面带微笑,表情非常安详,仿佛平常讲经说法之后准备就寝一样。
佛弟子和菩萨安详的涅槃像周围围绕着神情各异的圣众,有悲哀的罗汉,有各种动物,都争先赶来守护释尊。其中有释尊最亲近的十大弟子,释尊的入灭令他们悲痛欲绝,号啕大哭。与悲哀的弟子们相比,众菩萨就显得比较沉静了,因为菩萨知道只有涅槃像才是最终的解脱。
卧佛下方,有一组舞蹈奏乐的人,他们是得知涅槃的消息后赶来的末罗族人。末罗族人是古印度笃信佛教的一个民族,几位男子在击鼓跳舞,这样的供养要持续7天。
莫高窟窟
时代:初唐
此窟是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年,将表层宋绘千佛剥离后,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初唐壁画,并在前壁和右壁发现两个贞观十六年(公元年)的墨书题记,为壁画提供了确凿的断代依据。此窟为覆斗顶形窟,正壁(西壁)开一龛,左壁(南壁)画阿弥陀变,右壁(北壁)画东方药师变,前壁(东壁)画维摩诘经变。
第窟的壁画,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其恢宏的场面,瑰丽的色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反映出大唐开国的博大胸怀和繁华富丽的景象,揭开了盛世唐风的帷幕。
莫高窟窟
时代:十六国(宋重修)
第窟是莫高窟最早的洞窟之一,开凿于西魏大统年间,主室北壁发愿文中存有西魏大统四年(年)、五年(年记年)。许多学者猜测窟为乐尊所开,但究其所以,仍然是个未解之谜,有“敦煌第一窟”之誉。
其建筑形制为长方形殿堂窟,窟正壁(西壁)塑高3.40米的弥勒菩萨像,扬掌交脚坐狮子座上。左壁(南壁)、右壁(北壁)上部对称地分别开凿两个阙形龛和一个双树龛。阙形龛内塑手印各异的交脚坐菩萨。双树龛内塑思惟菩萨。弥勒是佛教的“未来佛”,是“兜率天宫”的主宰,交脚坐菩萨与阙形龛,象征弥勒菩萨高居“兜率天宫”。
思惟菩萨与双树龛,象征树下思惟。塑像造型雄健,面相丰圆,神情庄静,高髻宝冠,发披两肩,上身半裸,肩挂披巾,腰束羊肠裙,造型与衣饰可以看出中原传统雕塑艺术与西域佛教艺术的融合。
莫高窟窟
时代:西魏(中唐、宋、西夏、元重修)
第窟开凿于西魏大统年间(主室北壁发愿文中存有西魏大统四年(年)、五年(年记年),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主室为覆斗顶形窟,平面为方形。窟室中央现存一元代所建的方形坛台,南壁和北壁对称地各开凿4个小禅室。部分禅室内或门口还残留有元代所修小塔的部分塔身。窟顶中心方井画华盖式藻井。
窟又被公认为是莫高窟早期内容最丰富的一座——融合了佛教、中国神话、道教、印度婆罗门教诸神;既包括中国的传统神话人物,也不乏西方的神灵,中西方不同风格艺术在此处交汇。
榆林窟03窟
时代:西夏
开凿于西夏中晚期,此窟的洞窟内容和形制独具一格,特别是大量的精美壁画在敦煌石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洞窟东壁南侧的一幅“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经变画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榆林窟第3窟的“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历代各类经变都无法比拟的,它超越了佛教图像仪轨的内容,这是西夏时代画家们的独创,也是该画具有珍贵历史和艺术价值所在。
另外,此画敷色简单,且以冷色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色彩,类似于“白描”人物画。整幅画都是在强调线描的造型作用和追求线描艺术的效果,画家在绘制这幅画时下了极大的功夫,发挥出了极高的水平,它不愧是一幅价值高的经变画。
榆林窟25窟
时代:盛唐
主室方形,中有佛坛,前室横方形,有长甬道。此窟弥勒变中有古藏文题记和吐蕃男子与汉族女子的婚礼图,可知建于吐蕃占领瓜州而尚未占领沙州之间,即大历十一年()至建中二年()间。
主室顶部塌毁,前室五代重修,原作保存十分完好。东壁绘密教“八大菩萨曼荼罗”,南壁绘观无量寿佛经变,北壁为弥勒变,在经变两侧还有观音、势至、地藏等菩萨单身像,西壁门两侧绘文殊变、普贤变。前室东壁南北相对为毗琉璃天王和毗沙门天王,守卫佛国。
研学活动体验
⒈《莫高梦泥胚典藏》——敦煌画匠手作体验
邀请敦煌研究院资深讲解老师给孩子们详细讲解演示泥胚制作过程、探究敦煌壁画中颜料的使用、讲述壁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指导孩子们在泥胚上体验绘制壁画。
⒉研学体验:《莫高窟壁画矿物颜料研磨》
“莫高学堂研学基地,莫高窟壁画原料复制,与专业老师一起进行矿物颜料的研磨与制作,并在熟宣纸上进行绘画创作。”
⒊体验“小小讲解员”,穿梭千年历史
文化遗产是最好的跨学科教育的场所。在这次研学之旅中,敦煌研究院资深讲解老师将带领孩子们,结合前几日所学知识,特别安排讲解洞窟体验,以此扩大孩子们的学习空间,让孩子们看到敦煌的博大壮美,了解到敦煌的沧桑历史,也逐渐感受到保护敦煌的紧迫任务需要由他们这一代人来接力完成。
聆听、探索、发现、创作……漫步洞窟,沉浸式对话千年历史,在艺术宝库,寻找万事万物中的灵气,滋养自己,亲身领会慈悲、智慧和大美,为华夏文明的传承带来新的血液与希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