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鸣沙山 >> 鸣沙山历史 >> 敦煌走起鸣沙山

早在年前,鸣沙山就已经是敦煌的旅游胜地了。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区南几公里处,在城中即可看到。据五代的《敦煌录》记载:“鸣沙山,去州十里。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此山神异,峰如削成。”

是从那个时候起,敦煌就有了端午节爬山、滑沙的民俗。

《敦煌遗书》载:“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风俗端午,城中子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吼声如雷”。

至清代,《敦煌县志》将“沙岭晴鸣”列为敦煌八景之一。

今天去鸣沙山,骑骆驼、骑摩托、坐飞机……已经是大宗的玩乐项目。

既来之则爬之,索性当一次赤脚大仙,沿着沙脊,走一步退半步,一脚热、一脚凉,汗流浃背,浑身湿透,上气不接下气,最后直接瘫倒在沙丘上,那才叫过瘾。

爬上山顶,敦煌城区尽收眼底,另一边则是无尽的沙漠……

在鸣沙山与敦煌城之间,曾是党河的古河道所在。很久以前,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其间一段地势较低,依靠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维持至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月牙泉!

月牙泉,顾名思义,一泓清泉,形如月牙。四面流沙环绕,泉水终年不涸,蔚为奇观!泉之南岸,有仿古建筑群一组,临水而设,与山色相映,乃休憩之佳处。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古朴雅肃,错落有致。

绕泉一周,恰见一方说明牌,标记了几十年前的水位,而今天的水位已经又降低了大约2-3米,使整个月牙泉也比当年小了一大圈!

早在年前,是不可想见后世的沙化的。否则,何来这丝绸古道的必经之途,中西文明的交汇所在,四方商贾的云集之地——敦煌?!

打开《汉西域诸国图》,当年的地理一览无遗。敦煌以西,乃有“蒲昌海”——是发端“葱岭”的“葱河”自西向东,汇聚无数小河而形成的烟波浩渺的水域……千载而下,当年水草丰美的绿洲,早已蹑足潜踪,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和沙漠。

沙化,人为破坏固然是因素之一;但相对于大自然,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

——《道德经》

后知后觉的科学家们现在才发现地球有脉动、有呼吸。而在古人那里,把地球视为“生命体”是基本常识!

自然界本就有自己的调节方式和节奏韵律,如曲线之波动,无需庸人自扰。

非唯自然,政事亦然。《三国演义》开篇:“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超出考古探讨范围之列,不复赘!

就治沙而言,早在几十年前,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就已经采用引流冲沙、修建防沙墙等方法,后来又逐步掌握风沙迁移的规律,完善风沙防护体系,采用人工防沙林,滴灌育林;还种植了梭梭树、花棒、沙拐枣等沙生植物;再后来又采用阻沙栅栏、草方格、植物固沙林带……

就在人工治沙,微见成效的时候,听闻近几年,西北的降雨量有递增的趋势,植被也日渐恢复。真的希望,罗布泊能昔日重现!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敦煌之行,眼界大开,感慨万千。

凡所经历,虽如蜻蜓点水,挂一漏万。

然有感而发,亦不觉数篇。打油一首,以为敦煌系列之小结:

阳关玉门次第开,

守望敦煌久徘徊。

人道寂寞沙洲冷,

我愿杨柳随处栽。

向死而生——独自徒步穿越罗布泊——英雄记

敦煌走起——锁阳城

敦煌走起——玉门关

敦煌走起——榆林窟

敦煌走起——莫高窟

敦煌走起——研究院

敦煌走起——博物馆

敦煌走起——漫步拾遗

敦煌走起——夜色如许

常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