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版图中,有一个形似如意,西北东南走向的区域,那就是现在的甘肃省。而甘肃省的中段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这条通道东西长约公里,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而被称为河西走廊。纪录片《历史眼·河西走廊》就以此地为讲述主体,力求在展示西部自然风光壮丽奇美的同时,揭示河西走廊从古至今的重要历史价值。
《历史眼·河西走廊》是由甘肃省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系列纪录片。该片以“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为主题,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角度,全方位呈现了从汉代至今约两千年的时间里河西走廊的历史和文化变迁,力求凸显河西走廊的自然、人文魅力及其在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的显著地位。
专业的拍摄团队
呈现更为壮观的塞北风光
纪录片《历史眼·河西走廊》对河西走廊的自然风光进行了专业的展示。片中自然风光的取景由总导演赵启辰、总撰稿邓建勇和学术顾问沙武田一道采风获得,纪录片的摄影指导则为曾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纪录片《美丽中国》摄影师并两次获得艾美奖的英国摄影师布莱恩·麦克达马特。
在纪录片的准备初期,摄影师布莱恩·麦克达马特赶赴河西走廊,进行春季空境的大型拍摄。美国摄影师科里·罗素·布朗则于夏季在河西走廊进行了长达一个半月的拍摄。《历史眼·河西走廊》生动地展现了河西走廊地区特有的自然风貌,苍茫的天空下,无数的马匹在草场奔跑,溪水静静的流淌,塞北风光尽收眼底。
纪录片《历史眼·河西走廊》在自然风光的展示中选取了众多的航拍镜头,航拍镜头的广泛使用将河西走廊风光的豪迈、阔大展现地淋漓尽致。祁连山覆盖的积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河水奔流而下,源源不断流进了河西走廊。在黑河的东西两侧,是石羊河和疏勒河,这三大水系成为孕育河西走廊生命的摇篮。塞外的阳光透彻而热烈,黑河的水清澈见底,奔流不息;祁连山脉的积雪闪烁着白色的光,和蓝天白云映衬着;一览无余的草原,绵延无尽的绿色是生命的象征。
不一样的讲述方式
将河西走廊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纪录片《历史眼·河西走廊》以历史为切入口,对河西走廊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进行了系统、详细的梳理。节目组通过情景再现、动画重现、实景展示等多种方式为观众提供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河西走廊历史的渠道。《历史眼·河西走廊》以公元前年张骞出使西域为讲述起点,跨越千年的时光,为观众重现历史记载中的河西走廊。
年初,创作组启动了《历史眼·河西走廊》的情景再现拍摄。赵启辰带领创作团队辗转全国10个影视基地,一共拍摄了场情景再现,时代跨越两汉、三国、魏晋、隋、唐、元、明、清和新中国。演员们的精心演绎,使得原本在史书中沉睡的故事一个个鲜活起来,也使得那些在观众脑海中印象模糊的历史推进者从书本中走出,在观众心中树立起更加直观、生动的人物形象。
纪录片《历史眼·河西走廊》善于寻找浩瀚历史中微小的事件作为叙述的开端。在第三集《驿站》中,年考古发掘的悬泉置驿站的遗址以及出土的竹简是此次叙述的主角。纪录片通过对竹简《元康五年悬泉置过长罗候费用薄》所记录的事件的重现演绎,向观众再现了长罗侯常惠在西域建功立业的风云往事,展现了河西走廊这一战略通道在汉朝经营西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纪录片《历史眼·河西走廊》并没有简单的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对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宏观的描述,而是在遵循时间线索的基础上,选取了更加微观的叙述点,分主题对河西走廊的发展进行介绍。纪录片的主题涉及到了方方面面,而这一点从各集的小标题中可以一探究竟:《使者》《通道》《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宝藏》这样的安排使得纪录片讲述的脉络更加清晰,从而帮助观众更好的了解河西走廊千年的历史,呈现河西走廊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
在塞外生长出的文化之果
凸显丝绸之路的文化魅力
当面对河西走廊璀璨的星空时,人们或许会被历史带来的回响深深震撼,而永远不会被风沙泯灭的,则是那世代相传的灿烂文化。
魏晋时期,中原大乱,河西走廊以其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庇佑了迁徙至此的儒家学者。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扎下根脉,并最终东渐反哺中原,成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来自恒河两岸的佛教文化开始沿着宽阔的河西走廊大规模进入中国。以昙无谶、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佛教徒采用译经、造像等方式在这里弘扬佛法,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同时也为河西走廊留下了宝贵的佛教遗产。
河西走廊的文化,积淀了数年历经数代,终于在唐代绽放出了灿烂的花朵。自公元年乐僔和尚于敦煌开辟第一个石窟起,此后数百年里三危山下、鸣沙山畔、宕泉河谷的石壁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洞窟,日出月落,斧凿声声,敦煌佛窟的营建,从未在如流的岁月中停止。
纪录片《历史眼·河西走廊》以敦煌号石窟的营建为例,细细讲述了敦煌石窟是如何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并成为大唐盛世缩影的经过。大唐王朝的富庶与开放使得唐代成为自汉以来的第二个鼎盛时期,位于与西方沟通的枢纽地带的河西走廊也日趋繁荣,敦煌也成为史书中形容的“华戎所交第一大都会”。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文化在这里发生碰撞和交融,而敦煌石窟则是文化融合最集中、最精美的体现。
中国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与来自印度和中亚地区的佛教文化交流融合,获得了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到了隋唐时期,这种混血艺术逐渐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从而酝酿出中国美术的黄金时期。从敦煌号石窟中人们可以看出敦煌的艺术风格进入了全新的中原唐风时代,在逐渐摆脱了印度、波斯的影响后,敦煌艺术完全独立成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正如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先生所说“窟的壁画,构图设色都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装饰画。”
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区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后来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注定要从这里穿过。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宏图大梦,对于生活在古代中原的人们来说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更为辽阔的西部是他们不变的梦想。几千年过去后,河西走廊不仅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必经之地,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不变的重要价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