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去过一次敦煌。听人说,到了敦煌必须游历三个地方,分别是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雅丹魔鬼城。当时,也是想要去莫高窟看看的,因为正处旅游旺季,居然一票难求,自然也就没上莫高窟一游。正因为没购得门票,心里还有那么一丝丝的小解脱:又可以节省下大洋了!
一个对佛教历史文化,对绘画艺术没有多少了解的底层瓜众,游览莫高窟也仅仅是到此打卡一游而已。绝然不会有斯坦因、伯希和、张大千他们看到莫高石窟里那些壁画、彩绘、泥塑时的惊奇与震撼!也正是因为有斯坦因、伯希和、张大千这些学者画家,让莫高窟名扬天下,成为中华文化的某种象征,才有了我等瓜众对莫高窟追捧的可能。
再一次到了敦煌,去往莫高窟一游仿佛是必须的选项了。上一次到敦煌没能去莫高窟看看,回到家乡与同事朋友谈起,大都不解甚至疑惑,到了敦煌怎么可能不去莫高窟看看?这是旅的哪门子游嘛?弄得对自己一贯秉持的,不赞成对旅游资源进行垄断生财,更看不惯、且本能抵制景区也采用商业化"饥饿营销"方式的这些理念都产生了动摇。也是,到都到了世界知名景区门口,不去看看,留个影,谁相信你去过这个地方!节约大洋的小解脱变成了不可言状的小后悔。
与朋友一起上了摆渡车,去往莫高窟。大巴车开出不久,便已置身于茫茫戈壁沙漠之中。回望敦煌市区,只是匍匐在苍茫天际线内一小段隐约可见的绿线……车行进了约莫二十来分钟,驶入了一宽阔的停车场停下。
人们鱼贯而下,映入眼帘的是一蹓转粗大的银白桦树,蔟拥着多栋一层二层很现代的建筑——这应该是景区配套的建筑设施。隔着宕泉河,对岸鸣沙山东麓崖壁上大大小小的洞窟就是莫高窟了。远远望去,尽是一片灰黄的色调。与脚下平整的停车场地和眼前很现代的建筑相比,远处山崖上的大大小小的洞窟更显历史的沧桑!
漫步走过横亘在宕泉河的石桥,便正式进入莫高窟景区。参观的人流分成了两拨,这是景区门票分为A票B票的结果。游客是不可能每个洞窟都能去观看到的,对游客开放的洞窟只是像征性的几个。A票B票价格上的差异只是体现在参观洞窟的路径不同,和能看到洞窟个数的多寡。
随属于自己这一波的人流,步行上官方规定的游览路线,进入洞窟观看、听讲解员介绍讲解、照相留念,再进入下一洞窟……也就四五十分钟时间,门票上核定的内容算是全部游览完结了。
不知道同行的游客是个什么样的心理感受,有没有些许的惊叹与震撼。洞窟中的壁画、泥塑、彩绘对一个艺术修为尚属白丁的底层瓜众来说,也只能是看看而已,实在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感触与认知。倒是讲解员诗一样言语的提醒:您的一呼一吸,都是对窟内这些艺术精品一种无形的损害!这样的的提醒,总让人感觉到一丝异样,一种言行逻辑上精神分裂!
既然游客的一呼一吸都是对窟中文物一种无形的损害,为什么还要作为一项产业向游客开放?现实是,在文物精品保护与实际的经济利益这两者上,人们选择的是经济利益。只是,为了彰显自己索求利益的合理合法性,打出的旗号是保护这些文物精品。诗一样言语的提醒既是为了表现出对文物保护行为的细致,又是为了找寻到某种良心的自我安放。
其实,这种言行逻辑上的人格分裂,已经成为国人的某些性格特征。绝大部分到莫高窟一游的游客莫不如此!
现存有名的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岗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都可归结于是古人的一种丧葬文化习俗,大大小小的洞窟不过是不同家庭的佛龛碑,功用类似于现今坟头墓碑,供后人凭悼。中国人向来是忌讳与死人的概念有关联的,更湟论在坟前墓地照像留念了。现在,为了某种似有非无的社会存在感,为了明证自己到过这知名的地方,都自然选择忽略骨子深处的忌讳,在不同的洞窟前留下自己的影像。
去四大石窟游览过的人,相信有这样的印象:虽说都是洞窟,大的洞窟及内里的雕刻让你深感其宏伟;而小的洞窟却是小到让人觉得可怜。个中的差距可不仅仅是洞窟的辉煌与寒酸,它还折射出洞窟"供养人"悬殊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既便这大大小小的洞窟都已经变成了文物,后世之人也只对宏伟辉煌的洞窟感兴趣,似乎也只有哪些宏伟辉煌的洞窟才更有故事流传,才实际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必须承认,非富即贵的洞窟供养人在当时就比普通人更有社会存在感,即使时光流逝了近两千年,到现今这些非富即贵的供养人仍就拥有着某种意义上的存在感——这些宏伟辉煌的洞窟才值得我们后世之人去观览。
不管你承认或不承认,类似莫高窟存在着的辉煌与寒酸洞窟的客观现象,几千年来一直潜在影响占据着人们的潜意识:只有非富即贵的身份地位,才能拥有更多更大的社会存在感、才拥有更丰富多彩的人生!以致国人的基团序列里进化出对权力金钱膜拜的基因。这种基因在金钱至上,挣钱越多成功越大这一社会氛围的烘托下,金钱仿佛变成了一种度量衡,以致人人变得浮躁,急功近利,缺失良知与底线,一个互害型社会模式正在形成之中……
一行人回到摆渡车上。不知是走累了身心,还是与自己一样还陷在胡思乱想之中,大家都默不作声,车内弥漫着一种莫名的苍凉与沉重。隔着车窗,依稀可见远处的莫高石窟依旧在那灰黄的山崖之上,它们真能影响到人们的某些潜意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