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莫高窟-白白周年10月18日,甘肃敦煌莫高窟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总称。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而敦煌莫高窟所珍藏艺术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宝。莫高窟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合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于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共有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尊泥质彩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莫高窟-白白周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墙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它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
历史沿革
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莫高窟-白白周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平定新疆,雍正元年()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
莫高窟-白白周清光绪二十六年()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