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疗白癜风专业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常书鸿先生

◆求学法国,名扬中外

年,常书鸿出身在景色秀丽的西子湖畔,童年接触绘画,萌发了对艺术的喜爱和向往。

信奉实业救国的常父坚持将常书鸿送去读工科,结果倔强的常书鸿选择了与绘画有关的染织专业。

年,常书鸿靠着在船上厨房帮工,蜗居船底一个月抵达法国,不久后,考上了法国里昂中法大学的公费生,开始学习西方绘画和法语。

留法十年,常书鸿的作品《梳妆》《湖畔》《沙娜像》《病妇》《葡萄》《裸妇》等被法国各大美术馆争相收藏。

这时候的常书鸿,有娇妻幼女,不论工作还是生活,都可谓春风得意。

◆毅然回国,逆水行舟

命运的转折从塞纳河畔的一次散步开始。

年,常书鸿在河边的旧书摊看到了伯希和编辑的《敦煌石窟图录》。

黑白的图片,普通的制版,难掩精美绝伦的千年美术史。

随手的翻阅,震撼了青年艺术家的灵魂,一个新奇瑰丽的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

精于西学的年轻画家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对祖国的民族艺术一无所知。

伯希和、吉美,让常书鸿看到了祖国古老辉煌艺术瑰宝受到外人的掠夺和玷污。

成为“守门人”的心思疯狂草长。

妻子的反对、光明的前途、丰厚的收入、优渥的生活、国内的动荡,这些都无法和他心心念念的敦煌相比。

年秋天,常书鸿只身回国,只为了打开那通往敦煌的艰难道路。

◆内忧外患,痴心不改

一个抱着“艺术高于一切”“为艺术而艺术”的常书鸿回来了。

但他大失所望,在自己的国家里,自己这个归来的游子却要面对亡国奴的耻辱,他的艺术更没人当回事。

年,战争全面爆发,常书鸿一家几经转折,北京、杭州、昆明、重庆。

频繁的战乱,让刚刚离开法国的妻子陈芝秀饱受战乱和生活的双重颠沛流离,看不见前路的生活让她开始信奉天主教。

转眼数年,敦煌依旧远在天边,远在黄沙蔽天的漠北,可望而不可即。

年,围绕河南洛阳龙门浮雕被奸商盗卖的事件,重庆进步的文化界人士议论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的问题,9月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委会成立,常书鸿任副主任。

次年春天,刚刚稳定了生活的常书鸿带着全家兴奋地赶往西北,去往他心中的朝圣地。

常书鸿是兴奋了,但妻子的情绪却崩溃了,从江南淑女到法国才女,从重庆阔太到西北村妇,陈芝秀彻底崩溃了。

如果妻子的离开是内忧,那么常书鸿的敦煌更多的面对是外患。

没有资金,没有人员,没有物质,穿着羊皮大袄,戴着老农式的毡帽,顶着西北刺骨的寒风,常书鸿苦行僧般的生活开始了。

这中间还有一个必须提及的人和日子,年12月26日,82岁的斯坦因在阿富汗去世,同一天,中国历史学会在重庆成立。

◆坚持不懈,终得所愿

车换骆驼,骆驼换脚,前往敦煌的路是趟出来的。

啃馊掉的馒头,吃臭掉的腌肉,喝苦臭的井水,这些都不能阻止常书鸿致礼莫高窟。

北魏的浑厚与豪迈

唐代的浓丽与丰满

五代的供养人内容丰富

西夏和元又与密宗紧密相连

敦煌艺术研究所从建立到解散,再建立,常书鸿一直毫不犹豫地带领人员继续干。

“我们的工作本来就是全凭自己的力量干起来的,研究所的撤销或不撤销,实际意义不大。”

王道士为了经费低头弯腰,用国宝换取“布施”;常先生办展卖画自筹经费,甚至为地主画像换取资金。

在几十年的艰苦生活中,常书鸿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仍然义无反顾,为保护莫高窟默默地奉献着。

在他辛勤工作的几十年中,组织人员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临摹了大量的壁画精品,并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出版画册,向更多的人介绍敦煌艺术,为保护和研究莫高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常书鸿不是单纯的画家,更是一位有着渊博学识的学者,他在绘画上学贯中西,又将文化和绘画相融汇。既能高瞻远瞩又能从一砖一瓦动手实干,他播撒花籽,让上寺、中寺的院内红粉白紫,恣意潇洒;他每年植树,将改造黄沙戈壁的百年大计视为生命。

◆筚路褴褛,永存微笑

“人总是要死的,如果死在北京,骨灰还是要送回敦煌的。”这是常先生至终魂系敦煌的遗愿。

生在江南,长在法兰西,魂归敦煌。

“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世,不过,如果真的再有一次托生为人,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还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做完的工作。”

“人生是战斗的连接,每当一个困难被克服,另一个困难便会出现,人生就是困难的反复,但我更不会后退,我的青春不会再来,但不论有多大的困难,我一定要战斗到最后——八十八叟常书鸿。”

当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与古老东方中华文明碰撞后,神秘、多变、起伏……

莫高窟,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辉煌与不朽

千年修筑,千年传承,莫高窟是活着的历史,流淌的生命。

在它潋滟不在垂垂危已时,在它芳华尽褪迟暮尽现时,一代敦煌人用他毕生才学挽千年华彩于国民危机时。

麦积山记得,有一位不畏艰险的男子在颤颤山崖攀登考察,悬崖岩壁挡不住一腔热血

三危山记得,有一位才学卓绝的男子提灯描补那残缺不完的壁画,让唐代飞天再舞人间

鸣沙山记得,有一位两鬓苍苍的男子面对行将坍塌的洞窟忧心忡忡,积极反映,申请抢救和修复

河西走廊记得,它迎来一位芳华正茂的油画艺术家,送别一位守护敦煌的痴心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