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坐落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地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夸张点说地球人无人不晓。因为她太过绚烂,太过盛名,要不怎么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美其名曰“东方卢浮宫”。

重回敦煌市区的我又坐上了前往莫高窟的专线车,于30分钟后的11点30分抵达位于市区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景区。买过元的门票,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起向前涌动。穿过桥下宕泉河干涸的河床,东面是枯黄的三危山,西面就是绿树环抱中的千佛洞,也有人称西千佛洞。那些神秘的洞窟就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南北长约0多米。

游走在长长的树荫下,我好奇的发现这些树干较少且密集向天的大杨树有些特别,听说落叶后就像扫把,因此当地人喜欢称它为“扫把苗杨”。听说这是敦煌地区特有的树种,难忘吧!

在写有“莫高窟”的中式牌楼旁,我耐心通过检票入园,然后等待讲解员小姐的细致安排。大家被告知禁止携带一切摄影器材。主要是怕洞窟中的壁画、塑像等的颜色受到强光氧化、变质、脱落,既然是国宝嘛,也应该多为后人多想想。我们表示了理解和坚决支持。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暑期学生放假的原因?携家带口的游客真不少。此时正骄阳似火,即使树荫下也是一片闷热。可一队队的“老外”丝毫不甘示弱,前赴后继。可能已经考虑到空间狭小,没有回旋余地。那些守卫的武警们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分流。还是很人性,也很科学。利用等待的空隙,在讲解员的指导下,大家学会使用同频的对话机。真是社会在发展进步,这小小的改变就是见证。

我的面前就是黄土的崖壁。一洞一门,有的上面还装有漂亮的遮雨檐廊,看来已经保护的很好。只见上下五层排列,高低错落,鳞次栉比,远观形如一个个蜂房鸽舍,异常壮观。这座以精美壁画和雕塑闻名于世的石窟群始建于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了庞大的规模。听讲解员说,有洞窟个,其中保存完好的有个,另外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尊。我恍然大悟,怪不得被称为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虽有有个洞窟完好,但真正可供游人参观的只有十几间。估计应该是各个朝代的经典代表作吧。另外还听说有些特殊的洞窟可以单独购票参观。我显然不是什么专业人士,不过想来感受一下而已,更不想浪费太多的金钱。因为是错峰游览,我们并没有固定的线路,忽南忽北跟着讲解员走就是啦。

当我踏进一个个神奇的洞窟,立即有了种净土的别样感觉。看那繁复的构图、鲜艳的色彩、精美的壁画、传神的人物雕塑每每都是一种艺术熏陶和享受。无论是佛教因缘故事还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无不细腻的娓娓道来,看的我出神入化,也眼花缭乱。我忽然想起秋雨先生的一句话“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是啊!这是一座可以让人类从精神上各取所需的宝库。

我感觉就是在走马观花。短短一瞥,就要纵览上下千年文化艺术成就,真是有点吃不消,显然有些凑热闹之嫌。当然我也会了解到一些凤毛麟角的东西。比如说,随着朝代的更迭,洞窟的风格也在不断演变。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鼎盛时期,沿袭已久的禅窟和中心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殿堂窟。塑像造型也更加浓丽丰满,更具中原味道。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大塑像。当然一些特别的洞窟还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17号窟、96号窟、号窟和号窟。

17号窟,也就是藏经洞所在的地方。这是我最先参观的第一个洞窟,也是给我们国人带来太多自豪和屈辱的地方,让我的心情久久的郁闷,无法平静。

年,常住在三清宫中的王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16号窟清除淤沙时,意外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原来这是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内有从四世纪到十一世纪历代的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便是著名的藏经洞。

实际上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经很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持了原貌。但自藏经洞的惊天发现后,旋即吸引了来自诸多西方考古学家和探险家猎奇的目光。随即也带来了莫高窟灾难。年,首先是英国的考古学家斯坦因远道而来,尝到甜头的他于年再次卷土重来,收获颇丰。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也来了,后来日本的吉川小一郎、橘瑞超等又先后赶来。他们打着考古偶的旗号非法攫取我们大量的敦煌国宝。真是令人痛心。我们泱泱大国如今研究起自己的敦煌文化,还要到“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花钱借阅,这真是莫大的耻辱。

看来这成也王道士败也王道士,他的功过自有千古评说。认真想想,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个人,那是历史对当时整个中国绝妙的嘲讽。因为历来弱国无尊严。好在一切都过去,成为历史。我想,善于总结完善自己的中国人一定会自强不息的把自己悠久灿烂的文明传承下去。其实莫高窟是座真正的爱国主义大课堂。她让我们自豪、感慨,也让我们思考。

96号窟便是著名的九重楼所在。那九层的遮檐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由于处于崖壁中断,又与崖顶等高,那是巍峨壮观。成为莫高窟最醒目的标识。其实里面才别有洞天,有一尊高达34米石胎泥塑弥勒佛像,面孔平和而端详,被称为“北大佛”。一派芸芸众生皆在脚下的气势让我虔诚无比。

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我走进了号窟。在大家的指点中,我发现在洞中大佛为了校正仰视光线的视觉差,人为加大了头部的比例,这样显得轮廓分明、眉清目秀。在人们的万目仰视中雄伟又慈祥。试想在遥远几百年前,没有现代的工具能如此精雕细琢,那工匠是怎样完成如此庞然的巨作?听说此佛的颜色是宋代重新添加的天然颜料。整个大佛高大26米,由于在“北大佛”之南,为了呼应称“南大佛”。

很久以前我就知道敦煌市区有座反弹琵琶的飞天雕塑,它已经成为所在城市的著名标识。今天可终于找到了它出处。一走进号窟内,立即仿佛走进一座梦幻华丽的世界。在墙壁上,那些飞天们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恣意飘舞。只见她们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手抚琵琶悠然自得。简直羡煞了人间。据说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个个能歌善舞。不过不同朝代画师笔下的飞天各有特点。隋代飞天看起来狂野一些;宋代飞天讲究纤腰;而唐代飞天线条最飘逸……难以想象千年前的西北画师们用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为后人们呈献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回望树影婆娑后的黄土崖,我忽然觉得那鲜亮的黄如此的亲切,如同普渡众生的佛光一样灿烂、神圣。莫高窟再也不仅仅是敦煌的莫高窟,她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2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