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分享旅途中的那些事
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颇为奇观。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这说得就是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鸣沙山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位于祖国西北,是丝绸之路上神奇瑰丽的甘肃旅游景点,地处甘肃省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
▲鸣沙山,古称神沙山,沙角山,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整片山是由沙粒堆积,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并且,有史记载,即使晴天风停时,它也会生出管弦之乐,自古就是敦煌的一大胜景。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见。
沙山鸣响有两种:一种是“沙岭晴鸣”,即鸣沙山在盛夏晴天自生鸣响;另一种是“和声于人”,即鸣沙山“人登之即鸣”。沙响解释有三种说法。静电说:滑动的沙粒互相摩擦会产生静电,静电释放会发出声响;摩擦说:高温干燥时,沙粒稍有摩擦即可发出爆裂声;共鸣说:沙粒表面的微小孔洞形成了“共鸣箱”,沙粒摩擦产生的细微声音被共鸣箱放大,这是鸣沙发声的关键所在。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见。
月牙泉月牙泉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位于鸣沙山北麓,景区距离敦煌市仅五公里。月牙泉南北长近一百米,东西宽约二十五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五米,弯曲如新月,因此得名月牙泉,有“沙漠第一泉”之称,从汉朝起就是“敦煌八景”之一。月牙泉内生长着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沙漠地区经常有大风,但是月牙泉却从未被沙掩盖,就有了“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的奇观。虽然多年前月牙泉也曾面临泉水枯竭的风险,但是经过人们用现代方法的改变还是保证了它的水源补给。
茫茫大漠中突然出现这样一个美丽的景观,从古至今人们都会疑惑,它是怎样形成的,关于月牙泉起源现代解释有四种:
第一种说法是古河道残留湖,月牙泉是附近党河的一段古河道,很久以前,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月牙泉一段地势较低,由于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湖水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从不枯竭。
第二种说法是断层渗泉,即月牙泉南侧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下盘降到附近潜水面时,潜流涌出形成月牙泉。
第三种,风蚀湖,即原始风蚀洼地随风蚀作用的加剧,当达到潜水面深度时,在新月形沙丘内湾形成泉湖。由于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风会向上方走,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状,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大漠奇景。
第四种说法认为月牙泉是人工挖掘,因为月牙泉形状与半轮新月惟妙惟肖,就像人工刻意修饰而成,加上古籍中有“沙井”的记载,既然称井,就可能是人力劳作的结果。不过,这个观点应该不具说服力,试想,在古代,想要靠人力在沙漠中挖出这样一个泉谈何容易?更不要说保证水源了,而且也没有那个必要嘛。
月牙泉旁边的鸣沙山在晴天或有人从山上滑下时会发出声响,所以叫鸣沙山,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淹没。
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月牙泉最像初五的一弯新月,落在黄沙里。黄沙像天空,笼罩着新月。泉水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沙山静默流淌,在泉水的闪耀下,熠熠生辉。鸣沙山与月牙泉就像诗与歌,相织相错,交汇出一曲最美的沙漠赞歌。从古至今,奉为传奇。
敦煌旅游-
丝绸之路沿线景点购票请上驼行网
一网全搞定
本期编辑: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