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许建立
年,常书鸿在敦煌莫高窟第窟临摹
作为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被誉为“敦煌守护神”。鸣沙山旁、月牙泉畔、莫高窟前,留下了常书鸿坚韧的背影,他以苦行僧般的执着,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西部,将生命之光、学术之辉融入进敦煌之美,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伟大的“敦煌答卷”。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打开地图,东经95度、北纬40度,这个坐标就是敦煌所在。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成为古代中西文化的融合汇聚之地。
年6月23日,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先生离世整26周年,一本新书同步郑重出版:《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该书再度追忆了这位学者兼艺术家不凡的一生,由著名作家叶文玲历时多年创作,是目前市面上比较详尽、完整、可信的常书鸿传记。
叶文玲在后记中写道:“在面对敦煌的个洞窟、座彩塑、平方米壁画时,你没法不心灵震颤。在深入地了解了这位“守护神”的九十春秋后,你也没法不为他的一生所歌哭所涕泣。”
常书鸿出生于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染织科。年远赴法国学习西画,留法十年,为20世纪中国油画的拓荒之旅写下了精彩篇章。然而,从在巴黎见到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那一刻起,常书鸿彻底被感动了,就这样,他便与敦煌结缘,而且再也没有分开过。
年,常书鸿一家在巴黎
年,常书鸿离开法国,返回战乱的祖国。年,他又几经转折抵达敦煌莫高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由此开始了对莫高窟有组织、有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以当时敦煌的艰苦条件,很多人认为去敦煌从事艺术研究是一个“疯狂”的想法。可是,常书鸿真的去了。宏大的历史叙事总感觉有些空洞,只有将心境置身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下,细节的魔力才会慢慢浮现。
“到敦煌去!到敦煌去!”这是出征号角,也是铮铮誓言,即使在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的今天,这份执着也令人感动。年,常书鸿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为西行敦煌筹集经费,徐悲鸿为展览作序,盛赞常书鸿是“艺坛之雄”。
选择敦煌,是一种历史机遇,这是常书鸿的精神信仰,他相信那里有他梦想的中国艺术。历时一个多月,他终于到了。见到千佛洞、莫高窟的一瞬间。他从骆驼上一跃而下,像个孩子一样奔跑过去,激动得腿一软倒在了地上,眼泪夺眶而出,这一幕像极了回家。
常书鸿速写《修缮大佛殿》
初入敦煌时,常书鸿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这一个月来,我们所吃过的苦头全都不算什么!也就是说很值!岂止是很值,从看到它的第一眼起我就在心里说,哪怕以后死在这里也值!”
由于之前的破败,在敦煌有着做不完的工作。但是,一场家庭变故让他措手不及。由于不顾家和生活的艰苦,常书鸿的第一任妻子陈芝秀离他而去。敦煌,意味着瑰丽、神秘,抑或是浪漫、悠远,当然,若要享受这一切,首先必须能够忍受静寂、孤独。
“我们在盛夏烈日或严冬风雪中,为了往返城郊,穿越四十里不生寸草的流沙戈壁,一个人在沙漠单调的声息与牲口的足迹中默默计算行程远近的时候……”“这里既然是一个四十里无人烟的孤僻所在,一般年轻同事,因为与城市隔绝,日久就会精神上有异常孤寂之感!”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夜深人静时,常书鸿在纸上所流淌出的内心波澜。
新中国成立后,敦煌文化保护工作进入崭新的阶段。年,常书鸿赴京筹备“敦煌文物展”,他明白这次展览的重要意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敦煌工作者的第一次检阅。
年,常书鸿在莫高窟峭壁上指导工作人员维修栈道
年6月23日,常书鸿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在他的灵骨栖地,黑色花岗岩大碑上镌刻着赵朴初先生为之撰写的字:“敦煌守护神常书鸿”。
在常书鸿生前,曾有人问他:如果来生再到人世,你将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常书鸿的回答再次让人心生敬畏:“如果真的还有来世,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要去完成我想为敦煌所做而尚未做完的工作。若有来生,我还是要守护敦煌。”
常书鸿的女儿常莎娜从12岁起便随父临摹敦煌壁画,承载父亲遗志,一生亦致力于敦煌艺术教育推广。后来参与了多个中国地标建筑的装饰艺术设计。她说,敦煌一直具有一种征服世界的大美,很多人对它一见钟情,然后魂牵梦萦,钟爱一生。
年,常沙娜被任命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一当就是15年。她一直坚持给学生上课,对于敦煌文化,她说:“敦煌壁画的图案太丰富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一直强调源流,强调我们的文脉。要创新,向外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最后要落在我们自己的根上。敦煌就是这样的根脉,它征服过全世界,征服过我父亲那一代人、我们这一代人,它一直是人类寻找灵感汲取营养的地方。”
常书鸿与女儿常莎娜合影
“亲爱的爸爸,我终生听着您的教导要弘扬渗透敦煌的文化艺术。今天清华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花开敦煌’父女作品展,我们又相见了!”年,88岁高龄的常沙娜在以敦煌花卉图案为底纹的签名墙上写下她的心声。
常书鸿去世后,几代莫高窟人接过“敦煌守护者”的使命棒,敦煌文物保护取得了辉煌成就,那些闪耀着艺术光芒的雕塑、壁画,得益于“敦煌守护者”们的巨大付出。
回顾百年敦煌文物保护史,常书鸿仍是最重要、最动人的那一位。有人感叹:在某种程度上,是常书鸿决定了今天敦煌的这般模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