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讲一讲月牙泉和玉门关。
鸣沙山,又名“神沙山”、“沙角山”,是教煌市以南5公里处的一座沙山。它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东西绵亘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最高处为后山之西南峰,海拔米。前山主峰海拔米。沙有红、黄、绿、白、黑五色,沙峰起伏,沙脊如刀。鸣沙山的奇妙之处是:在一定条件下,如果有人顺山坡滑落.便会发出惊天动地的轰鸣,其声之洪烈,其景之壮观,足以让人终身难忘。史载的“人登之即鸣”,“沙鸣声闻于城内”等就是这种奇迹的写照,人们称这种景观为“沙岭睛鸣”,列为教煌八景之一。
对于鸣沙山的轰鸣,当地还有几段传说。一说,此地是古战场,有一天,两军正在这里厮杀,一阵狂风卷来,千军万马全被流沙掩没,后来的沙鸣就是两军征战杀伐之声;还传说这里是古代的一个大村庄。有一年春节,全村正在闹社火一阵狂风卷来,村庄全被流沙掩没。现在听到的沙鸣是当时的鼓乐之声。其实,鸣沙山的沙鸣,完全是沙漠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沙漠的高温季节,沙面温度高达70℃左右,灼热的沙粒从陡峭的山坡上被人带动,就会发出响声。如果沙粒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石英和云母的变质岩,沙粒则大而硬,猛烈移动或磨擦时,发出的声音就如雷鸣。而鸣沙山的沙粒正好属于后一种,所以唐写本《敦煌录》对鸣沙山的轰鸣有“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震数十里,风俗端午日城中子女皆跻高峰,一齐整下,其沙吼声如雷……”的记载。
更妙绝的是,在鸣沙山环抱之中有一弯翡翠般的清泉,形如半月,名“月牙泉”。泉水清澈如镜,泉边芦苇丛生.东西长米,南北宽54米,平均水深5米左右,最深处的西南角在7米以上。月牙泉四周流沙拥积,但千百年来从未被流沙吞没,就是大风刮到这里,打一个嗽哨,就卷走了。
人们对此奇观百思不解,于是又编出了一个颇为有趣的传说。相传汉朝大将李广利征伐大宛国,取得天马回归。行至鸣沙山下,口渴难忍,李广利引刀刺山,不见泉涌,正在焦急之际,忽见观音驾到,手执净瓶,倒出数滴仙水,念动咒语锁住沙龙,才形成了现在的月牙泉。实际上.月牙泉的形成,是因泉水四周,沙山环围,地势南北高,东西低,水流多从西山口人,东山口出。风随山转,从东南口吹人,急旋上升,挟带细沙,飞上山头,又从西北山口吹出。这种常年特定的风向造成了砂砾上升和泉如月状的景象。据说,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
唐代,这里有船炯,泉边建有庙宇,泉里产铁背鱼和七星草,吃了可以长寿。因此,月牙泉又有药泉之称。当地有“铁背鱼、七星草、五色沙子三件宝的说法。到了清代,泉南岸东南长米,南北宽多米的高台地上,建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楼、药王洞、经堂、雷神台、玉皇阁等殿宇多间.景色十分幽美。历代诗人留诗甚多,其中清代苏履吉的“胜地灵泉彻晓清,握洼犹是昔知名;一弯如月弦初上,半壁橙波镜比明。风卷沙飞终不到,泉含止水正相生;歇来停畔频游玩,吸的茶香自取烹”诗词,对月牙泉清幽旖旎的景色和甘甜醉美的泉水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现在,鸣沙山下不仅修通了直通县城的柏油公路,而且还建立了沙疗区,凡来这里旅游的客人,不仅能欣赏奇观异景,还可以休养治病.真乃一举几得。
阳关和玉门关位于敦煌市境内,是汉代设在“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上的重要关隘。
阳关在敦煌市区西南75公里处。玉门关在教煌市区西北公里处。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以来,就成为中外交流的锁钥之地。
阳关因在玉门关以南.以南为阳.故名。汉时为阳关都尉的治所,晋时于此置阳关县。唐时的阳关已受风沙侵蚀,成为荒漠边关的代名词了。王维的“渭城朝雨旭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便是这种惆怅之声。以后,由于沙漠的侵蚀,阳关终于被流沙吞没了。
阳关故城,早已无存,故址今在何处?其说不一。后经考古工作者多方论证,认为阳关应在敦煌市南湖乡西隅的“古萤滩”上。
古董滩,东靠农田,南有元台子山,西依青山子梁,北到墩墩山,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滩。在这里不时可以捡到古代陶片、兵器、货币、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残片等古萤,并残存部分房屋、窑址、夯士墙、农田、渠道等遗址。时至今日,只要稍微细心一点,都可以找到几件古董。古董滩西边有一条20多米深的河谷,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泉水捐涓,汇成小河,由北流去。山洪来时,由此沟直泻。当地称为“西头沟”,沟两岸有汉代燕葬群。
阳关遗址周围,是山水经过的地方,到处都有洪水冲刷,植被破坏的痕迹。从古董滩向西翻过14道沙梁,有一大片版筑遗址。经试掘,房基排列整齐而清晰,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并有断续宽厚的城堡墙基,还出土了一些遗物,初步判断古阳关遗址可能在此附近。古黄滩和墩墩山中间,有一大片东西走向的新石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可见,这里很早以前就有人类生活。
古董滩以南亦有数座烽隧,尤以墩墩山上的峰迷较大,保存也较完整,为土坯夹芦苇筑成,残高4.7米,底长、宽8一7.5米,顶长、宽8-6.8米。墩墩山对面为龙首山,两山中合,一水北流,烽隧高耸,气势雄伟,好似阳关耳目。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和阂玉经此输人中原,故得名。它南临“脑海图”盐碱沼泽地,北靠“洋水海子”水草滩,在北京“贼娃子泉”,有长城做防线,长城北不远处有疏勒河故道,为天然屏障。紧靠关城北坡下有东西走向的一条大车驰道,直通西域。路北为一较高的土台,台上有汉代烽健遗址。
玉门关,西汉时为玉门都尉治所。东汉改为玉门障尉所辖。两晋南北朝迁至瓜州晋昌县境(今安西县双塔堡附近),从此玉门关便淹没塌毁,渐成废墟。
玉门关废墟遗址,是一座四垣保存较为完整的黄胶土夯筑方形小城堡。西、北两墙各有一门,因墙土剥落形如土洞。北门下部现已堵塞。现残存面积多平方米,城墙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高9.7米;城墙上宽3.7米,东墙下宽4米,北墙下宽4.9米。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83厘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直达顶部。周围尚有营垒、炮台、古塔之类的遗址。从城北废墩处挖掘出来的汉简,记有“玉门都尉”字样。
玉门关东13公里处,有河仓古城,为汉代玉门关守卒的粮仓,虽只存断垣残壁,但犹可见当年之气势。
从玉门关城堡向西北睐望,汉长城遗址和现存的烽隧清晰可见。古代跨出玉门关就是出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切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一首悲凉的出塞曲。在古人心目中,玉门关外是荒凉的非人居住之地。而今,春风早已吹绿了玉门关内外,成了锦绣繁华之地。从敦煌到玉门关,汽车沿新修的公路,90分钟即可到达。
好啦,今天就给大家说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