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来到敦煌月牙泉。游人如沙。骑上骆驼逛来逛去。边走边看,走到月牙泉边。在沙山之中有一弯小湖像个月牙。真是个神奇的所在。自古以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泉难以共存。但是,上苍却分外赏赐,在西域广阔的天地间,四面沙山环绕着一幅“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的天然画卷。这幅容纳共生的画面给人类的时空概念是:月牙泉的碧波与鸣沙山的黄沙相依相伴,不离不弃,至今已逾多年年月的浮沉。

其实,古人对鸣沙山月牙泉便有记载。秀美的月牙泉,在西部重镇敦煌以南5千米处被沙山环抱。这座沙山叫作“鸣沙山”,东起闻名于世的莫高窟,西至睡佛山的党河水库,延绵逾20千米,最高海拔余米。远远望去,其峰峦凹凸崎岖,如刀削斧劈,蔚为壮观,一道道沙峰,好像金子一样绚烂、绸缎一样柔软。沙山下的月牙泉,水质甘洌,明澈如镜,这一泓清泉,似乎文静的妙龄女子,和鸣沙山长相厮守。

奇特鸣沙山,沙山寸草不长,但是站在高处一望,沙山脚下有一片绿地;再仔细看,绿地中有很大一片坟墓,不知道是哪朝哪代哪里人的先人。骑骆驼行走的这一片沙山就是当之无愧的鸣沙山了。鸣沙山又称神沙山、沙角山,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东西连绵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达数十米,面积约平方公里。它处于腾格里沙漠的边际。整个山体都是由红黄绿是非五色小如米粒一样的沙粒堆积而成的。史书记载,天空晴朗的气候,即便风平沙静,这儿也会宣布丝竹管弦之音,这就是敦煌八景中的“沙岭晴鸣”了。

关于月牙泉的成因,有神话般的传说,也有科学的推论。一种传说是,汉武帝时将军李广利讨伐大宛国,大军行至鸣沙山下,气候炎热戎马酷渴,李广利掌剑刺山,精诚所至,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将手中的净瓶向下抖动了几下,所以像银豆似的水珠倾刻而下,汇在一起,从此便形成了月牙泉。另一种传说称,月牙泉是古雷音庙前的一碗圣水变成的。研讨地质的学者则大多以为,月牙泉本是古党河的一段河道,若干万年前,古党河改道从鸣沙山南麓流过,尔后河道又发作搬迁,本来的古河道大部分被沉没,仅月牙泉一段残留下来。由于地下潜流在此出露,形成泉眼,汇流成了一个湖泊。月牙泉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得以不枯不竭。20世纪50时代,月牙泉流面东西长米,最宽处54米,均匀水深5米,水量足够。近些年来,月牙泉流域面积逐年缩小,水位急剧下降,大有干枯之势。

月牙泉遭到灭顶之灾,始于20世纪60时代,月牙泉所属的杨家桥公社开端平坦沙地,并在泉边安装了三台大水泵,日夜不停地从月牙泉里抽水,致使泉岸坍毁,泉眼堵死。上世纪70时代党河水库的修建和80时代至90时代的大建机井,又给了月牙泉丧命一击。由于水库建成后,党河水改由人工水渠活动。党河原河道干枯,不再有河水下渗,水渠砌衬率高,密封性强,也减少了渗漏,而月牙泉恰恰是以党河水的下渗和侧渗为补给源。大建农业机井,很多抽取地下水,导致区域地下水位以每年20多厘米的速度下降。月牙泉由60时代初的水深7.5米、面积平方米急剧下降为90时代末的水深0.5米、面积平方米。当时鸣沙山月牙泉现已发布为第三批国家级景色名胜区,当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要“不惜一切代价,想方设法抢救月牙泉”,随即兴建了规划巨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回灌工程,包含一条党河引水渠、若干个大型蓄水池、向月牙泉潜水层灌水多达5D0万立方米,总算将月牙泉流域面积牵强扩大到11亩,均匀水深维持在1.7米左右。

假使静下心境,倚着时刻的栏杆远眺,月牙泉的天然特性总是令人遐思悠悠。千百年来,一弯新月水不干枯,一座沙山永无改变,对立而又调和,共存于世,月牙泉底有潜流慢慢升起,故不干枯;其水流处于循环替换状况,因而不腐坏。泉四面的沙山挺拔,山沟跟着泉的形状也呈月牙形。这种共同的地势,致使吹进这个环山洼里的风会上旋,把月牙泉四周的流沙又送回到四面山脊的另一侧。站在山巅,劲风起兮,动静忽而如气势磅礴,忽而柔细若琴若笛,一派“身抵灵池鸣沙山,风吹流沙往上卷”的天然奇迹。正是这种共同的地势运动,使沙山和泉流保持着对立而又和谐的生计状况。至此,我们理解,鸣沙山和月牙泉“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的天然原稿毫无例外掌控在大天然的手中。上苍慈善,让月牙泉陪伴着人类走到了今日,在现代人的视界里依然留存着一泓令人精神饱满、魂灵安定的天湖。造物主为所欲为创造出的月牙泉与人类忠诚描绘的国际文化艺术的顶峰莫高窟,山体相衔,水脉通融,可谓西域通道上天然的温馨与人文光辉的相得益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