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妈

春节假期,除了吃吃喝喝,我们还去看了几场电影。

看的第一部,就是米粒强烈要求的《流浪地球2》。

他还提前做了功课,专门叮嘱我,一定要选IMAX的场次。

效果确实不错,宇宙级的恢弘大场面和各种硬核机械在巨大的屏幕上扑面而来的时候,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米粒妈甚至有点怀念起当年研究理工科学的学生时代了。

要知道,理工男米粒姥爷当年最大的目标,就是把我培养成一枚典型的“理工女”。

从我开始数数的年纪,他就教我二进制(突然带入了图恒宇和丫丫怎么回事)。

为了培养我对理科的热情,还找来什么俄国的教材《吉米多维奇习题集》让我看。

走在马路上也要给我随口科普一段光的折射、声的传播,总之,为了让我燃起对数理化的熊熊热情,米粒姥爷真是拼了。

但在电影的后半段,周老师那段关于“一万五千年前的人类股骨”的演讲,是如此的铿锵有力、振聋发聩。

从人类文明的诞生,到人性的探讨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寄望,周老师用语言的艺术和文字的力量,再次把人类联结在一起。

正如片中马兆所说,“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这种穿越时间、空间和人文的浪漫,总能让我特别动容。

这让米粒妈想起我们传承了千年万年的华夏文明,就像散落夜空的繁星,其中最璀璨的一颗,一定叫做敦煌。

敦煌,始终是萦绕在中国人心头的那抹最浓重的色彩。

“敦煌”的名字,渊源于古代民族的迁徙与交融。敦,大也;煌,盛也。汉武帝以敦煌为此地命名,想必一定赋予了美好的祝愿。

13世纪,一位叫做马可·波罗的旅行家的出访,意外地联结了沙与海之中的两座灯塔。

他从威尼斯出发,长途跋涉,穿越海与沙,走到了丝路之上,他在游记中记下一个叫做“沙洲”的地方,那便是敦煌。

威尼斯的浪漫,敦煌的厚重,究竟是在哪一刻开始交相辉映?

今天米粒妈想给大家推荐的纪录片《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就是讲述关于沙海双壁的两座城市,是怎样经过历史传承,以如今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眼前。

这部片子是央视国家队历时6年精心打造,不仅史料翔实、人文气息浓厚,拍摄的画面更是一绝!在旁白温柔却坚韧的解说中,一幅蕴含着东与西、沙与海、人与城的画卷徐徐展开。

纪录片一共4集,每集50分钟左右。

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在片中看人文、学历史、积累名句,低年级的孩子也可以作为音乐与美育的熏陶,值得一看。

观影链接米粒妈给大家找好了,文末领取,直接投屏就可以观看!

如果以往有人提到这两座城市,我们也许只能联想到它们繁盛灿烂的文明,却想象不到两座城市之间还会存在怎样的联系。

但这部纪录片,却独到的以历史地理学和人类学视角,从文化交融、人文记忆、遗产保护和城市规划四个维度,将两座对世界文明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城市联系起来,有交融,有对望。

比如说两座城市的兴建与文化起源。

敦煌发源于祁连山的一众河流,地处要塞,公元前年,汉武帝在此设立敦煌郡。

它坐落于党河西岸的冲积扇平原,北面的戈壁与天山余脉相连,疏勒河自东向西一路奔腾,形成了一道阻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

南临鸣沙山,境内的一众河流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滋养了星星点点的湖泽绿洲。(这一连串的介绍,多少个地理知识点啊!)

敦煌与玉门关和阳关一起,守卫着河西走廊。随着河西四郡的设立,敦煌逐渐成为边关贸易的中心,引来了多个民族在此聚居。

多元化的灿烂文明也交汇于此,城外东南处,远离故土的他们,营造了遗世独立的精神空间——莫高窟。

从公元4世纪开始,世世代代的人们以修建石窟的方式,记录自己生活着的家园。

鼎盛时期,莫高窟的洞窟数量达到了千余个,人们长达千年的开凿,为后世留下了宏大绮丽的文化艺术宝库。

这些形态各异的洞窟,封存了敦煌这座古城命运的起落。

而此时,地中海沿岸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荒芜滩涂。直到公元年,意大利东北部海岸的潟湖沼泽地迎来了一批衰败罗马帝国的难民。

位于潟湖中心的分散岛屿,成为了他们躲避大陆战乱的桃花源。

在岛屿之上,这些来自大陆的难民逐渐聚集起来。

为了填海造陆,他们在海水中打下一根根坚实的木桩,在上面铺上耐腐蚀的岩石,用石头打造出房屋,这片沉寂于海底的森林,托起了他们的海上家园:威尼斯。

和敦煌不同,威尼斯没有土地和农作物,但靠海吃海,凭借着难以匹敌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威尼斯抓住十字军东征的机遇,在13世纪迅速成为了海洋帝国的核心。

与此同时,威尼斯的文学、绘画与戏剧也一跃走在世界先列。

画家们用绚丽的技法装点着灿烂的穹顶、会议厅,威尼斯成为意大利出版界的中心,知识与文学汇聚于此,浓郁的文艺气息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底蕴。

浪漫的大运河、金碧辉煌的圣马可大教堂、文艺复兴时期的诸多艺术名作,是威尼斯递给世界的一张张名片。

河西走廊上的沙州敦煌,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它们都始于荒芜、历经战乱,却可以绝处逢生、焕发生机,离不开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与惊人的创造力。

敦煌的忧患,来自于关隘附近环伺的强敌。

于是,历代的守卫者在郡内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防御和通信系统。布局上,采用了内外城相套的城郭模式,依城可战可守。

威尼斯因水而生,为了避免海水涨潮与河水流量带来的洪水泛滥和河水变质问题,他们开凿出多条如毛细血管般的水道,环绕在多个岛屿之间,最终形成了“S”形的威尼斯大运河,构成了城市的循环系统。

在人类智慧的打造下,这些曾经荒凉的临时避难所,成为了他们永久的居住地。

这部纪录片是央视团队历时6年精心打造,为了追求史料的客观、详尽,主创们搜寻了上万份多语言历史资料,走访数十家博物馆、展馆,在敦煌、威尼斯两地的数十个文明遗址和各种自然地貌之间搜寻着历史的蛛丝马迹。

创作团队采访了40余位专业人士,包含故宫博物院院长、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原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等大众熟知的中国学者,还有大量的外国专家、教授。

这样的严谨程度和专业性,我们可以放心给孩子看。

而且,这部纪录片的镜头语言也极具美感!

比如这一幕,直接美呆我!

敦煌与威尼斯,光与影的交叠,宛如梦境与现实的呼应。

还有地中海上的帆船;

威尼斯河上的冈朵拉,我们可以跟随镜头饱览异域风情。

这还是不是最赞的,为了让孩子们也能理解深沉的历史,主创团队还专门创作了不少手工绘制的动画小短片!

严谨中穿插着轻松和俏皮,完全不晦涩,孩子们也能很好的理解纪录片中介绍到的建筑、历史和文物的知识了!

真的很让米粒妈惊艳!

文案更是不用说,先来感受这一段: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大量出现的莲花纹样,也出现在了圣马可大教堂圣母华丽的衣间;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既勾画出了敦煌壁画中最深邃的天空,也是提香笔下最纯净的蓝。”

这种叙事方式,是不是很像米粒妈前阵子刚给大家安利过的《如果国宝会说话》?

看到这段文字米粒妈就去翻看了创作团队,果然是《国宝》团队的片子,马上又多了一个安利理由!

千百年前,为了躲避战乱的流离,人类在荒芜之地创造出了文明。

如今的我们,早已不必历经艰辛,却仍有一代代的人用热爱与赤子之心,守护着沙与海之上的明珠,那是我们的心安之所,是人类文明的故乡。

在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这也是为什么米粒妈总是想给孩子们挖掘优秀的文史纪录片,想在孩子们心里埋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还是那句话,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承载着文明与希望的孩子们才是我们的未来!

个人简介:

米粒妈频道(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