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去了敦煌。
世上,少有东西是永垂不朽的。至今仍然记得年4月15日的那个傍晚,那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傍晚,于年建成,历时多年建成的世界瑰宝——巴黎圣母院,突生大火。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们正在上晚自习,而我正在演算数学的最后的一道题,当时班主任突然走了进来,他只是站在讲台上,若是往常他肯定会先揪起后面睡觉的学生,但是今天他只是站在那里,坐在第一排的我可以听到他沉重的呼吸声,可以看出来他不想打扰我们,但是最后他还是忍不住和他的孩子们说了这个坏消息:今日傍晚,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大火迅速将圣母院塔楼的尖顶吞噬。
巴黎圣母院
你看,那些我们本以为固若金汤,仿佛会千代万代传下去屹立不倒的建筑,或许就在短短的一瞬间,便永远的毁灭了。当看到巴黎街头,不少人跪倒在地,一边流泪一边唱着歌,无能为力的看着宏伟建筑在火焰中慢慢消失时,我想我能做的便是祈祷,祈祷有些教训让我们承受一次就好了。
那套数学卷子最终还是没有做完,在最后一题的空白区域我许下了这样的愿望——我要去看看这个世界。
你有没有因为一句话,便动了去一个地方的念头。
有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古代的东西,十之八九都失传了。然而在敦煌,还可以窥见中华古代艺术的巅峰,世界上最精华的艺术,便在中国的敦煌。
于是高考之后我便和朋友一起去了敦煌。朋友和我说:今生有机会能和这样的美好相遇,是咱们的缘分,也是福气。
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这样写道: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令我们折服。从兰州乘列车去敦煌的那个夜晚,我们相互约定说谁也不要睡,这一夜列车掠过苍茫的河西走廊,当高大的祁连山脉渐渐没入荒野,河西走廊也很快失去了生机和颜色,外面便是万千齐鸣的大风车,还有空旷无比的黑戈壁。朋友盯着外面呼啸而过的景物说:你要是不在我身边,我是万万不敢看外面这一片荒凉的,它好美,但是让我害怕,看惯了高楼大厦的拥挤,这是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到祖国疆域的辽阔和华夏大地的广袤。我也如此,尚未见到敦煌,我便已震撼其中。
后来,我们都没有做到那个约定,不知道是谁先睡的,只是仍然记得,当我们走出敦煌火车站的时候,一下子便被扑面而来的金光震撼,那是大漠的晨曦,是莫高窟的佛光。
随着那一扇扇开启的大门,我们走进敦煌这座艺术的圣殿,去感受那远古的气息,位于西部边陲的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在这里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相遇。人谓敦煌华戒所交,一都会也,这里有着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在这里我们可以窥见中华古代艺术的巅峰。去过敦煌后才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人类的历史并非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过去的力量一直存留着、积累着、代代相传,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文字只是指导人们去探索的钥匙罢了。敦煌,我们来了。
来到敦煌我最想去的便是莫高窟。曾看过冯骥才老先生写的《人类的敦煌》这本书,在书中先生用严谨的态度,对比和研究了大量的资料汇总,将莫高窟的一笔一划展示在我们眼前,带我们领略敦煌莫高窟的伟大成就和辉煌历史。不是因为它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而是我想去看看在三危沙山下,大泉河谷旁,风沙漫漫的深处,沉睡着这个千年的世界。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关于莫高窟的由来,看到过很多的说法,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还有一个说法便是:商人们牵着骆驼运丝绸和瓷器去西域做生意,古时想成功抵达西域可不容易,还必须跨过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一旦踏入,生死叵测。于是,人们临行前,会去鸣沙山的北面修建一座洞窟,再请工匠在窟里画壁画,刻雕塑,家人日日香火供奉,向神佛祈求平安归来。从公元年僧人乐尊开凿的第一口洞窟开始,这一千六百多年里的风沙使莫高窟淡褪了红绿鲜艳的颜料,直到王道士的出现,一切就变了。
在前往实体窟之前游客是可以在数字展示中心内观赏主题数字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这两部电影可以带你全方位的感受一下莫高窟的前世今生,之后我和朋友参观8个实体洞窟。莫高窟是不允许拍照的,有些东西是用照片与文字记录不了的,好比说那一刹那的心悸与震撼。
年,王道士死在莫高窟,从发现藏经洞以来,他从未离开过这里。有人说他是他是藏经洞的发现者,是莫高窟的维修人,也有人说他是目光短浅的宗教信仰者,是有小聪明的中国农民,是出卖藏经洞文书的罪人……
那个假装成唐玄奘的信徒,骗取王道士信任用两银子买到经书、图画、刺绣等多件,装了满满29大箱的英国人斯坦因,在他70岁的时候最后一次来到了中国,但被被逐出中国。八十岁时他死在阿富汗,他的墓地建在异乡的沙漠,他说,沙漠是自由安静的,他喜欢这里。在他的墓志铭中对于年的敦煌之行他只字未提。
在有关敦煌的纪录片中曾看到这样一句话:敦煌曾经是那样的满腹才华身披着盛装的少女,今天,她老了,因为年老更有魅力,更需要人们小心呵护。没有人知道她的生命还有多久,也许一千年,也许一百年。
千年来,多少人从这里走过,又曾发生过多少故事,如今更多的人走进了敦煌,去守望这里,他们爱敦煌直到停止呼吸,他们早已和敦煌融为一体,从不曾分开。
有幸来到敦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