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对敦煌有着怎样的印象
石窟?佛像?飞天?
有人说,敦煌是个宝库,
你想要的样子它都有。
走进敦煌石窟
就是走进神秘又神圣的佛教艺术宝库
走进敦煌石窟
就是走进风云变幻、东西交汇的历史
走进敦煌石窟
就是走进中华文化的一处圣地
十二月,就跟我们一起来看一场盛大的敦煌秀吧!
?敦煌,何谓敦煌?
敦煌这个名字与其他的地名相比
显得颇有些奇特
不知你有没有过疑问
敦煌为什么叫敦煌呢?
“敦煌”一名,始见于张骞的报告,其地本为大月氏、乌孙等西域民族所居,后被匈奴占领。汉武帝收复河西,设立“敦煌郡”,成为沟通中原与西域的门户。
莫高窟初唐窟北壁的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临摹)
左下下跪者即张骞。右上甘泉宫中的匈奴金人,被绘为佛像模样,将开凿西域的历史与敦煌佛教文化结合在了一起。
摄影/Panda
可能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东汉应劭为《汉书》作注时的解释:“敦,大也;煌,盛也。”不过,这是真的吗?
《山海经·北山经》有这样一段记载:“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hōng)之山’,其上多棕枬,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
“敦薨”山水都在敦煌境内,读音又和“敦煌”相似,是否敦薨就是敦煌呢?清代地理学家储大文就这么认为:敦煌“因敦薨山名”。李正宇通过对“薨”“煌”二字的读音训诂,也得出“二者为同音异字之别译”这一结论。
北京大学教授、敦煌学研究者荣新江这样推测道:“(敦煌)这个地名是张骞最早记录下来的,它应当是张骞在经过河西走廊西行时从俘虏他的匈奴人那里听到的,而河西的匈奴人是月氏人的后继者,他们又是从月氏人那里听到这个地名的,追本溯源,‘敦煌’可能就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极少而极为珍贵的月氏语遗存了。”
至此再看应劭的注,彼时历经战乱的敦煌地区,“大”或许可以当之,“盛”则无疑是望文生义的注解。敦煌一词应是当地民族语言的音译,汉王朝沿用为地名,已成为学界的普遍认识。但“敦煌”这个发音究竟代表了什么意思,不同专家给出了不同解读,至今众说纷纭。
小链接:五花八门解“敦煌”
左右滑动查看?
?谁开凿了敦煌
敦煌莫高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是谁开启了这样一个艺术殿堂的第一扇门呢?
公元年,敦煌,鸣沙山。
有一位名为乐僔的僧人,他正在寻一有缘清净地安心钻研佛法,当他登上了鸣沙山时,已不知行了多少里路。
当乐僔站在鸣沙山上远眺时,对面的三危山笼罩在一片金光灿烂中,仿佛千佛现身,度化众生。瞬间,他就知道,这就是自己苦寻的圣地。
虽然乐僔看到的金光与千佛可能只是一种复杂的光学现象,但乐僔相信这是佛祖的旨意。于是在此“造窟一龛”,作为自己修行之地。
此后,随着佛教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后继者在此开凿洞窟,最终造就了莫高窟绵延千载的辉煌。
上图为位于莫高窟南窟中部的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是莫高窟最早的石窟之一,可以看到主室西壁龛内有一尊交脚弥勒像,小禅室则开在南北壁上。研究者认为,窟内最早可能并无壁画、塑像,仅供僧人生活与参禅修行。
对“敦煌”有了大致了解
那么真正的敦煌是什么样子呢
下面就开始为大家带来敦煌秀啦
?百变敦煌之石窟
提到敦煌就难免会提到石窟
这似乎是敦煌不可分割的一种文化符号
僧侣们依山就势,在岩壁上开凿有门有窗有柱有顶的石窟,与崇尚禅修有关。据说释迦牟尼在世时,就常于幽僻山间的石窟中坐禅。这如屋舍一般的存在,冬暖夏凉,且远离尘嚣,正利于参悟禅理。
历史上,但凡外来文化进入中土,都会经历一段“润物细无声”的“汉化”旅程。“在敦煌石窟开凿的各个时期,糅合汉民族建筑形式成为石窟造型的主流,长期的开凿过程,就是石窟形制不断汉化的过程。
莫高窟96窟北大像窟剖面图
供图/李乾朗
莫高窟窟南大像窟
一号选手大像窟可是敦煌石窟之规模最大者。所谓大像窟,即为造大型佛像而开的窟。这种窟型不见于印度本土。南大像窟开凿于盛唐开元九年(年),窟室宽23.5米,深23.3米,总高28.3米,窟内弥勒像高27米,整个工程耗时约30载,不难想象所动土方量之巨。石窟的纵断面就像一座大钟,窟顶近覆钵形,正中凿井绘五龙纹。弥勒像以石胎泥塑法制作,其身后,有绚丽灿烂的背光壁画,面前则布设明窗,既便于在开凿时排出石渣,又可供游人近前观赏,还增加了窟内采光,使柔和的光线恰好散布于弥勒面部。当信徒们虔诚地跪拜于佛像脚下,眼前的大佛显得尤其平静慈祥。
莫高窟号窟中心塔柱窟
摄影/陈尚志
二号选手号窟中心塔柱窟开凿于北周时期,是敦煌最大的中心塔柱窟。佛经上说,绕塔作右旋礼拜者,可得无限福报。
柱前有开敞的前堂,供信徒礼拜佛像、聚集听法。前堂顶部采用汉地流行的人字披式,绘椽檩斗拱,椽与椽之间的望板,满饰忍冬、莲花与禽鸟等纹样。后部有中心塔柱,平棊式顶,环柱一周,是僧侣们沿顺时针方向诵经礼佛的通道。
莫高窟号窟(中心塔柱窟)空间示意图
绘图/孙儒涧制模/朱筱后期处理/李猛
莫高窟号窟涅槃窟
三号选手涅槃窟,是以释迦牟尼涅槃像为主体的洞窟,这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石窟形制。上图为莫高窟号窟,是敦煌仅有的三座涅槃窟之一。窟顶呈拱券状,窟室主体部分集中在西壁:高高的长台上设一层小台,是为佛榻,身长14.5米的释迦牟尼像枕手侧卧于榻上,旁边有72身彩塑,表现弟子、菩萨、天人、王子等得知释迦入灭而极度悲痛的场景。这一主题体现了窟主对大乘涅槃境界及往生净土的向往,不过涅槃像经清代重修,已不复见唐时面貌。
?百变敦煌之壁画
技艺精湛的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最为吸引世人的部分。画工用笔召幽仙,运用丰富的颜色,建造了一个尘世中璀璨的佛国。一铺铺壁画上,色彩的浓淡多寡,颜料的来历、变化乃至绘画技法,都暗藏信息。令人所见虽为佛国图景,读出的却是真历史。
乘象入胎窟初唐
上图描绘了佛陀“乘象入胎”托生人间的绚烂图景,这头以铅白敷色的白象,如今已经变色,氧化成了棕色的二氧化铅。
《树下说法图》局部
敦煌壁画的绘画技法十分丰富,其中以“沥粉堆金”最为华丽。沥粉堆金是泥金的一种绘制技法,“沥粉”即以石灰、白垩粉、高岭土调和成糊,装入皮袋内,袋口处固定细管,使用时挤压皮袋,就如蛋糕裱花,呈现出立体的效果。然后再涂上金粉,即为“堆金”。这幅壁画就用到了这种技法。
窟无量寿经变
摄影/动脉影
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剥去上层壁画后,初唐的壁画重新与世人见面,从图中两位菩萨的肤色,可清楚看出变色前和变色后的效果。
在敦煌,最引人注目的除了壁画还有彩塑,这些都离不开创造这些艺术的大师级工匠。虽然他们很多人没有被载入史册,我们今天已无处去寻觅他们的事迹,但他们造就的伟大艺术,将会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伟大的工匠。
为莫高窟北周第窟的北披局部
一手端着盛颜料的碗,一手执笔作画的工匠
供图/FOTOE
木匠
从事土木建筑,建造屋檐等
打窟人
在崖壁上开凿石窟
石匠
加工石料,整治石窟
泥匠
在窟壁上敷制地仗层,是绘画的基础
?百变敦煌之时装秀
上世纪八十年代,喇叭裤是时髦人士的出街标配,也是“奇装异服”的标签。熟料,在敦煌壁画中,却常见奇装异服。在这个持续前年的时尚秀场上,有身着“露脐装”的菩萨;身披虎皮的吐蕃侍从;戴“防晒帽”骑宝马的女子……一个个简直是时髦的老祖宗。
临摹/彭斯
在中唐窟东壁的藩王使臣问疾图中,祭坛之上的吐蕃赞普,头戴朝霞冠,外系红抹额,身着翻领素色袍,气宇轩昂。如果要找出他身上的时尚元素,还需看那位转身回望,与赞普穿同款的侍卫。侍卫身披云肩,其上还坠有挂饰。这种云肩的主要质地为丝绸、虎皮、豹皮,不仅有很强的设计感,还可以在寒冷时翻起御寒。可以说是既有风度,又有温度的优秀设计。
?百变敦煌之佛传
在佛教艺术中,有一类题材,几乎是所有寺庙、石窟的标配——佛传故事,即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以弘扬佛教。敦煌石窟壁画的佛传故事,以其形式丰富、内容充沛、造诣高超,形成一条清晰完好的“成佛之路”。
莫高窟北凉第窟南壁壁画
佛陀释迦牟尼生为太子,名乔达摩·悉达多,在一次出门游观中,太子遇到老、病、死等景象,种种人间苦相,令他萌生了出家修行的念头。在莫高窟北凉第窟南壁壁画中,太子出游东门,遇到一个白须白发老者,正是“老”的幻化形态。
莫高窟第窟涅槃变
莫高窟第窟的涅槃变,是敦煌壁画中同一题材现存最早的一铺,图中,佛祖在七宝床上右胁而卧,众弟子信徒环绕而立,悲戚举哀。
?百变敦煌之千手观音
我们都知道千手观音。
那么千手观音到底有几只手呢?
《宝相观音图》(局部)
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象征这位菩萨具有无所不至的巨大神力。“千”可实可虚,实有千臂的观音像较少,一般以数臂至数十臂代表。臂生大手,手持法器,增加各种神通。其中又以四十二臂喻千手的最多。清代画家丁观鹏所绘《宝相观音图》(局部),除胸前合十的合掌手外,即为42只手臂,且每手皆有命名,每件法器也各有了不起的神通。
?百变敦煌之飞天
终于到了咱们敦煌的著名的飞天啦
想必敦煌飞天的形象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本期杂志我们也非常荣幸邀请到了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先生撰写这一部分的内容
飞天窟盛唐
“飞天”其实是一种俗称,并不是佛教中的专有名词。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及佛说法时,往往都有诸天人、天女作歌舞供养。也就是说,只要是飞行于天空的天人和天女,都可算作飞天。
其实在佛教中,飞天只是佛、菩萨等的陪衬而已。但在敦煌壁画中,这位配角还挺“抢镜”,几乎超越了侍从的地位,获得了独立灵魂。飞天以极富韵律的飞翔姿态,使原本肃穆、庄重的宗教绘画,变得富有情趣起来。
公元1世纪印度马图拉地区(北印度)雕刻中的飞天
摄影/赵声良
这是公元1世纪印度马图拉地区(北印度)雕刻中的飞天。这种双飞天形式,在印度较为常见。表示佛说法时,天人散花供养的场面。
莫高窟第窟壁画
莫高窟第窟内的说法图中,有这样两身飞天。下部飞天,是西域式飞天。他体格强壮,半裸上身,下著羊肠裙,身躯呈圆弧形;而在他上方的飞天,明显呈现出中原特色,他额广颐窄,身形清癯,著一身交领大袖袍衫,身躯朝着与下方飞天相反的方向扭动。这两身风格迥异的飞天,一个粗犷一个纤细。技法高超的画师,又将他们以S形构图,组合在一起,在视觉上造成更为强烈的冲击。
图中的两身飞天一个头枕双手,身体舒展,怡然而上,仿佛鱼在水中悠然游过,另一个头朝下,双手捧着花蕾,飘然而下,形成一个充满动势的结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心动不如行动!
想要解锁敦煌更多面貌吗?
那就来订购《中华遗产》年12月刊吧!
总供图/敦煌研究院
摄影/孙志军吴健宋利良张伟文等
封面故事
图为莫高窟初唐57窟南壁说法图中的观世音菩萨像。菩萨头戴化佛冠,身量苗条,体态婀娜,肌肤细腻,文静典雅。因其优美之至,被誉为“美人菩萨”。是敦煌艺术的杰作。供图/敦煌研究院
?本期目录?
《中华遗产》年12月
特别策划
「敦煌」
解锁更多精彩——
扫我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