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中国国家地理BOOK”
中国的阳光之地,有一片「镜子花田」。
你见过「银色的向日葵田」吗?
这是在甘肃敦煌的大漠戈壁中的一座全球最高、聚光面积最大的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
它由面“超级镜子”组成,最大镜面可达平方米。
这些定日镜追着太阳跑,聚集阳光,每日发电量可达万度。
这片壮观的「银色向日葵田」为什么会建在这里?
中国西北,总让人想起沙漠和阳光。
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太阳光照充足,比如内蒙古额济纳旗以西、甘肃酒泉以西、新疆东部边缘地区、四川甘孜部分地区等等,丰富的光能资源为光伏发电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地广人稀的地理环境又为光伏发电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各方面条件来看,敦煌都是一个优质的选择。
这里干旱少雨,太阳毒辣,辐射强烈,全年日照时数高达.7小时,所以,敦煌成为全国太阳辐射量最高的区域之一,日照百分率达75%,年太阳辐射量.57兆焦耳/平方米,发展光电产业潜力巨大。
可见,「银色向日葵田」的盛况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敦煌天地人和促成下的伟业。
大漠之光
“敦,大也。煌,盛也。”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敦煌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快赶上一个半北京那么大。
敦煌之奇,在鸣沙山上的歌声,一唱就是年。
鸣沙又叫音乐沙,它是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
沙漠或者沙丘中,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应发生嗡嗡响声的地方称为鸣沙地,这些沙丘堆成山状,因此又称为鸣沙山。
据东汉《辛氏三秦记》记载:“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这里说到的沙角山就是敦煌鸣沙山。
唐朝由于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文字记载大量出现——
“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出自《沙州图经》;
“鸣沙山一名神山,在县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石山,四周皆为沙垄,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吹风,辄复如旧。”出自《元和郡县志》;
“鸣沙山去州十里。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此山神异,峰如削成。”出自五代《敦煌录》;
敦煌之美,在被苍茫黄沙包裹的月牙泉。
月牙泉。图/视觉中国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月牙泉的神奇还在于,与沙漠共处千年也不干。
因为重力,风携带的颗粒80%在地表30cm范围内,尤其集中在地面上10cm之内。当风吹来时,首先受到高大沙山外侧的阻挡,在气流爬升过程中携带的沙基本堆积殆尽;
从东侧或西北侧豁口进入的风,也会在三山夹击的地形间产生涡流,沿着沙山内侧往上吹;多向风之间相互平衡,“聚拢”着金字塔形沙丘的同时,也“宽松”着月牙泉的生存空间。
以上种种,仅是敦煌奇迹的冰山一角,敦煌真正的神奇,在于古老而辉煌的人文历史遗产。
壁画之魂
敦煌的记忆与辉煌,尽被收录在莫高窟砂岩的壁画上。
莫高窟窟福田经变中的商队(北周)。右下角的人物穿着对襟式衣服,流露出汉化痕迹。从中也可看出当时的建筑风貌。北周时期的人物也有民族特色。摄影/茹遂初
公元年,一位叫乐僔的和尚云游到三危山附近的大泉河河谷,这里有一处悬崖,站在这儿的乐僔突然看到万丈佛光,认为是佛祖的召唤,所以他决定凿一座佛窟,正对着三危山,莫高窟就这么诞生了。
依崖而建的莫高窟,是这样子的。图\视觉中国
三危山是何地?
它占地东西数十里,其“三峰耸立、如危欲堕,故云三危”。三危山古代又称碑羽山、神羽山,从敦煌绿洲看,隐三峰崇之,如危欲坠,而得名三危。
敦煌人称三危山为坐镇敦煌的第一山,清代敦煌八景将三危山列为敦煌第一景,在地方志中被列为敦煌八景之首,曰:“危峰东屹”。
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莫高窟窟,初唐
河谷的悬崖因地壳的抬升与河流的下切,河流两侧往往会形成相对竖直的岩壁,可以作为石窟的基础。
但是问题来了:这里的岩石石质并不适合开凿。
地壳抬升时,原来的河谷底部会被整体抬上来,而河流下切,就会在外围出现不再被水淹没的部分,形成台阶状的“阶地”。一般而言,有几级阶地,地壳就抬升了几次。阶地面相对平坦,阶地陡坎相对竖直。图/wikipedia,Cristellaria
在地球46亿年历史中,不同的环境会形成不同的岩石。不同的岩层也会有不同的厚度。在这片岩壁上,主要是第四纪时形成的砾岩。
《山间行旅》莫高窟第窟盛唐摄影师
孙志军在陆地地表,已经形成的岩石,会在地质活动或风化等作用下,破碎成有大有小的岩屑。
这些岩屑又会因为各种原因进入河流而被搬运,在搬运过程中经受再一次磨蚀。
如果它们没被搬运多久就因为条件变化而沉积下来,碎屑颗粒仍旧较大,最终形成的就叫“砾岩”。如果它们被搬运了很远才沉积下来,碎屑颗粒就会较小,最终形成“砂岩”。
《胡商遇盗》莫高窟第45窟盛唐摄影师
孙志军可以想见,因为砾岩结构的不均匀,它各处的硬度是不一致的,相对来说容易碎,而且表面粗糙,这些都不利于雕刻。
于是,工匠们想到了用泥。
他们在凿出窟形之后,先在石壁敷上掺有砂和麦秸的粗草泥,再敷细草泥,最后再用掺有棉或麻的细泥收尾,这个过程叫做制作“地仗”,可以使壁面平整而坚实。
然后,可以直接在地仗表面作画,或者刷上一层白粉铺底后再进行绘制(早期待壁面干后再作画,唐代后常就湿作画,更有渗透性,不易褪色),这就形成了壁画。
敦煌壁画的修补,可以看出其中泥的使用。摄影/孙志军
至于佛像,则以木架为骨,在上面绑扎苇草,敷粗泥以塑造大概形态,再用细泥刻画肌肤、表情、须发、服饰等细节,最后施以彩绘。
莫高窟窟彩塑佛像(北魏)。北魏时的造像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都具有平易近人的“微笑”。这种衣服上的“u形”花纹是模仿印度的造像。摄影/茹遂初
绘制的颜料也是取自纯天然的矿物质,比如红色有朱砂、铅丹、雄黄、绛矾;黄色有雌黄、密陀僧;绿色有石绿、铜绿;
蓝色有青金石、群青、蓝铜矿;白色有铅粉、白垩、石膏、氧化锌、云母;黑色主要是墨。
而矿物,多是从岩石中来的。泥,也多是由岩石风化形成。虽然这里并没有用石头做具体的雕刻,但也是另一种利用“石”的艺术。
玄奘取经图(唐)。这种绘画手法注重晕染上色。摄影/吴健
敦煌之美,在千年黄沙里的月牙泉,在日夜吟唱的鸣沙山,在铭刻历史的壁画,更在今天的向日葵田,它将闪耀下一个千万年的时代辉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