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到河西走廊,一般称是丝绸之路的东段。河西走廊在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以北,黎山和龙首山以南。这个狭长的走廊地带,是中国中原地区与西域联系的主要通道,长约公里。这里原是乌孙人与月氏人游牧的地带,月氏先把乌孙赶走,后又为强盛起来的匈奴所迫而西迁。汉武帝击败匈奴,在这地区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从而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自此以后,河西走廊一直是丝绸之路主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西走廊的西端,汉朝修筑了玉门关和阳关,作为通向西域的门户。“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大大增加了这两座关隘的知名度。但是,如今这两座名关早已湮没在沙海之中,难以寻觅了。河西走廊为了与强悍的匈奴骑兵对抗,汉武帝积极从西域引进良马,先是乌孙马,后是大宛马。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返回时,乌孙派使臣数十人带良马匹随同到长安报谢。公元前年,乌孙王又以良马千匹作为聘礼,求娶汉公主,汉武帝将细君嫁到乌孙。李广利伐大宛一次获取良马数千匹,当时乌孙马和大宛马盛行一时。乌孙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大宛在锡尔河上、中游(前苏联哈萨克共和国境内)。大宛马称为汗血马,据说这种马的前肩出汗,在阳光下闪烁如血珠。汉武帝得到乌孙马和汗血马后,非常高兴,先后将它们命名为“天马”,精心加以牧养繁殖。汗血宝马河西走廊,便是重要的牧场所在地。其实“汗血”是一种马病,一种寄生虫钻入马的皮下,使之产生往外渗血的小包。但在古代,这却使大宛马增加了神秘的色彩。西域良马的引进,改善了汉朝马的质量,这也是开辟丝绸之路所导致的结果。东汉时大月氏的马也开始向中原输入,魏晋南北朝时康居、大秦、波斯等地也有马匹输入。到了隋唐时代,马匹的交易更加频繁,范围也更广。官宦贵人家畜养马匹已成为时尚。在丝绸之路东段文化遗址中,发现不少与马有关的文物,正是良马引进这一史实的艺术表现。而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汉代艺术珍品铜奔马、马踏龙雀,显然就是“天马”追风(龙雀为风神)这种艺术造型的代表作。马踏龙雀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自西汉元鼎六年设郡后,一直是中外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的要地,往来于东西方的商旅在丝绸之路上络绎不绝。敦煌作为西域通往中原内地的门户,成为各国商旅与必经之路。西汉末年始于印度的佛教通过这里向中原传播,敦煌对外来文化兼收并加入了本民族的特色,使东西文化在此交隔,汇成了风格独特的敦煌石窟艺术。正是这种特定的条件,在敦煌产生了名闻中外的伟大艺术宝库莫高窟。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年),此后各代陆续有所开凿,绵延千年,规模宏大。石窟中有无数壁画,都是极其宝贵的艺术珍品。莫高窟石窟艺术石窟这种佛教建筑形式,起源于印度,在我国新疆境内发展起来(著名的有库车克孜尔千佛洞和吐鲁番伯孜克里克千佛洞),接着便传到敦煌,后来继续向东传播。石窟中的壁画,主要以佛教教义、故事、人物为主题,从壁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文化的互相影响。其中尤以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最具特色。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神的菩萨,这些美丽的天神身上的飘带旋转方向,花苞及彩云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动态优美,生动传神,被奉为艺术界的精品。清朝末年,莫高窟藏经洞被人发现,里面有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各种文书、文物五六万件。飞天壁画其中,大量是宗教(主要是佛教,也有其他宗教)经典、佛教艺术品,以及文学、历史、地理、医学等方面的文献。除汉文文书之外,还有许多古藏文、梵文、回鹤文、龟兹文、和阗文、卢文和栗特文的写本。内容如此丰富的收藏,正是丝绸之路所体现的各种文化长期互相交流的结果。莫高窟不愧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鸣沙山、月牙泉构成了这茫茫壁滩上最为神奇的景观,在这极端干旱的沙漠,为什么会有一掬清泉长流不断,莫非真有神灵为之带来不朽的神奇。泉水两岸的胡杨木为我们展示着不屈的生命意志,莫高窟带给我们的更是另一番遐思。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成东南25公里山崖上。月牙泉关于其修建的渊源,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传说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年,有一个名叫乐傅的和尚,由内地西游来到这里,天近黄昏时,他忽然看见火红的夕阳照射在远处的山壁上,放射出万道金光仿佛有无数个佛在闪动,乐傅和尚被这奇景所感动,认为这是圣地,于是就募人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在里面供奉佛像。事实上,乐傅看到的金光,只是夕阳照在山顶的红岩石上反射出来的金光。今天的我们也许更应该感谢这个巧合,正因为如此才铸成了莫石窟这个伟大的艺术宝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110.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