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段,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就坐落于此。莫高窟是世界艺术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之一,莫高窟洞穴中有精美绝伦的佛教雕塑尊,美轮美奂的佛教壁画4.5万平方米,被称之为千佛洞,拥有“东方卢浮宫”的美誉。
敦煌的莫高窟并不是一蹴而就建造而成的,它始建于十六国时的前秦,经历了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数个朝代的修缮和扩建,才形成了今天如此之大的规模。
莫高窟南北长约1.6千米,洞窟中的佛像上下最多有五层,布局阵列严谨有序,犹如蜂房般鳞次栉比,颇为壮观。
莫高窟中除了千佛像和千佛图,还有藏经洞,其中被发掘出五万多件古代的藏经。如今现代学科中就有专门研究敦煌文化的敦煌学,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研究藏经洞中的典籍和敦煌艺术。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市区东南方向25千米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之上,这里地域偏僻,自然环境恶劣。
这座号称东方艺术明珠、文化宝库的佛教重地为何不建造在人流密集、气候适宜的地方,而要选择在偏僻荒凉的戈壁荒漠呢?
最流行的说法是圣地异象说。据说在前秦宣昭帝苻坚的建元二年()的一个傍晚,沙门乐尊云游经过鸣沙山在一出山丘旁休息时,突现奇像:整个鸣沙山被佛光笼罩,佛光中有千万尊金光闪耀的佛像若隐若现。
乐尊赞叹不已,连忙附身跪地虔诚祈祷,乐尊认为此地是佛教圣地,便主持僧众在此地开凿了第一座洞穴,并建造了佛像。在之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敦煌这座西域地处戈壁沙漠的偏僻之地逐渐成为河西走廊中贸易中转的必经之地,世界各国商贾开始云集于此。
古时候商贾经商,最注重平安、财运,因此最信奉佛教。各地的商贾巨富便纷纷出资开凿石窟,雕刻佛像,尊崇佛教,莫高窟的石窟族群日渐壮大。在唐代时期达到巅峰,形成了“千窟争荣”的繁荣之势。
莫高窟是否真的像传说那般是因为圣地异象才选址于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据考古学家考据分析,莫高窟选择在鸣沙山这种荒漠戈壁这种地理环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敦煌地处荒漠戈壁之地,四周风沙所覆盖。
石窟中的佛像很容易被风沙所侵蚀,而鸣沙山的岩质是砂砾石,非常坚硬且耐腐蚀。敦煌石窟坐西朝东,与三危山隔河相望。每逢夏季东风吹来,三危山成为遮挡风沙的天然屏障,而冬天到来,西风卷着风沙从石窟背侧袭来,拂过洞窟顶部,风沙又不会灌入洞内。
在整个戈壁滩中能寻找到这样一块风水宝地是十分难得的,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莫高窟饱经风霜洗礼千年而依然完好完好的保存大量的佛教艺术雕塑和壁画,实在是中华民族之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