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http://www.yushiels.com/npxbb/npxlf/1617.html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

小据给大家讲讲气象和文物保护

博物馆

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

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但是,做一名国宝守护者并不容易。

越是了解则越是发现,这些“镇馆之宝”既珍贵,也相当“易碎”,尤其是当灾害来临。

01

年4月16日,巴黎圣母院遭遇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火灾。在紧张围观的人群注视下,巴黎圣母院标志性的尖顶被烧断,坍塌倒下。最终,整个教堂顶部的木质结构被全部摧毁。

02

年9月2日晚,位于里约热内卢市的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火灾。博物馆内万件藏品,仅有10%的馆藏得以幸存,包括陨石、矿石和部分陶艺收藏等。

03

年7月,长江水位持续上涨,观音阁本体建筑水淹过半,江水已淹至观音阁第一层窗户上段,大门被洪水冲垮。

04

年4月,日本九州地震,造成一些著名的古建筑倒塌受损,包括被誉为日本三大“楼门”的阿苏神社“楼门”以及参拜殿,熊本城城台也出现崩塌。

各类灾害造成的文物受损让我们痛心不已。防灾减损已成为广大文博工作者及文物保护工作的必修课。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象是文物防灾减损所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面对气象风险,文物保护工作如何更“体贴”?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气象+文物保护”的那些事儿——

01

既“致命”又“致病”?

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已成为文物保护工作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年汛期,陕西临潼突降暴雨,雨水流入秦始皇陵博物馆西侧的走廊内,1号坑兵马俑距离这条走廊仅十余米,险些被淹;

同样是遭遇暴雨,湖南的一座清代古桥——毛公桥,在一场特大暴雨中,4座桥墩全部倾圮、3节梁桥垮落、桥体构件散落河床;

而在杭州,屡屡突破40℃的高温天气,也让文物建筑被列为高危群体……

洪水冲毁后的毛公桥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在23年间约有4.4万处曾登记过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年均消失约处,其中接近一半是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突发气象灾害可在短时间内使文物“毙命”,而对于文物生存的“日常”来说,天气因素也是文物“病变”的一大“元凶”。

敦煌莫高窟地处鸣沙山附近,风沙天气多发,年降尘量可达每平方公里.4吨。受风沙、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共同影响,在莫高窟数百个洞窟中,一半以上的壁画和彩塑出现了空鼓、脱落、酥碱、霉变等病害。

莫高窟受损的壁画

02

既“伤害”又“守护”?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建设控制、旅游与游客管理……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着文物保护。其中,自然环境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盐雾腐蚀箱、疝灯气候老化机等大型文物保护科研设备被研发并投入使用,以便探究哪些环境因素对哪种文物影响最大。监测分析结果显示,气象因素是最直接导致文物加速“衰老”的“祸首”之一,其中温度与湿度、雷击、酸性气体和酸雨是“主力”。

寒暑交替带来的温度剧烈变化会导致碑刻、石雕表面出现明显龟裂甚至粉化脱落;

阳光中紫外线的长期照射会让壁画、彩画褪色;

长期高温高湿会导致纺织品、丝织品发生虫害、霉变,还会使石质类文物表面、古建筑类的构件材料风化;

酸雨会造成金属类文物被腐蚀……

人们习以为常的气象因素在数值上稍有轻微浮动,就可能造成文物的严重受损。

遭污染酸雨侵蚀的乐山大佛

但气象因素对文物保护并非“百害而无一利”。正如俗语所说,“湿百年,干千年,不干不湿就三年”。文物能够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干、湿两种极端环境。

西北干燥的气候让敦煌莫高窟能够保存至今,壁画依然鲜艳动人;

南方潮湿多雨,地下水位较高,对于两千多年前墓葬的纺织品、丝织品等起到了很好的密封作用。

而中原地区四季明显,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反而不利于文物完好保存。

阿斯塔那古墓群。由于气候炎热干燥,从而保存了大量文物

03

既“救急”又预防

年汛期,敦煌遭遇罕见降水天气,最大降水量出现在莫高窟,达40.4毫米,而敦煌市年平均降水量为39.9毫米。

受强降水影响,莫高窟窟区积水较多,湿度较大,莫高窟及其“姊妹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3处石窟部分崖体有碎石下落;窟前大泉河发生洪水,造成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通往莫高窟区9公里处道路被冲毁,前往窟区的唯一道路中断。

7月5日,敦煌市气象局发布重大气象信息专报,指出6日至7日的降水过程,提示研究院主管安全负责人和保护所负责人注意防范;

6日,市气象局联合自然资源局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并以传真形式发送至敦煌研究院,提醒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