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正在敦煌举办,值此之间,“国昌”百家号推出,从敦煌的城市历史、文化和景点等几方面展示敦煌的魅力所在,并与大家交流,有意者可在文章后留言。
鸣沙山敦煌,是一个万人朝圣的地方;敦煌,是一个世界文明交汇的地方。之所以说是万人朝圣,是因为敦煌有山曰三危,状如千佛,夕霞晚照,经黄沙反射,金光万丈,寓为佛光,依山而成者,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因此金光四射也罢,佛光普照也罢,皆因为大漠戈壁中的黄沙。至于成为世界文明的交汇之地,留待后文再述,在此,只是谈谈敦煌的沙。
去过敦煌或行走过的西部的人都知道,只要过了玉门,就进入广袤无垠的沙漠,空旷辽阔的戈壁滩,除了乱石丛中冒出的一些零星稀疏的野刺蓬之外,很少见到其它植物,空气干燥的只剩下刺目的阳光,茫茫无际的旷野上别说人,连一只小小的飞鸟都难以见到,此时,思维意识不由自主地穿越到千年以前的古人心里,才能意会“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叹息,于是体会到古人“平沙茫茫黄入天”的孤独、惆怅和无奈。
敦煌,四周环沙,东边的三危山为砂浆岩层,南依鸣沙山,西有沙漠与塔克拉玛干相连,北有戈壁滩。可以说这是一座聚沙而起、凿沙而成的城,沙是这座城的生命,也是这座城的灵魂。
敦煌,被视为沙漠中的绿洲,之所以称为绿洲,或许是因为有一条年径流量达3.02亿立方米的河吧,这条河的名字叫党河,发源于祁连山。众所周知,水是万物的生命之源,那么,敦煌成为干旱沙漠中的戈壁之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是祁连山的雪水养了敦煌的沙,沙水相依,成就了敦煌的城。虽然敦煌的历史,党河决堤毁了敦煌古城,但也成就了敦煌新城。
或许,更多的人听到“戈壁之城”的时候,想象中是黄沙万里长,不错,那是缺了水的沙,干燥粗狂,没有生机。而敦煌的沙,因为有了水的养育,便有了灵性,因为有了灵性,便有了鸣沙山的管弦丝竹之音,因为有了灵性,便滋润了三危山的岩石,晚霞夕照中映出五彩光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山水相依的敦煌,在大漠戈壁中有了雄浑的壮美和禅心宁静的柔美,既有沙的粗狂,又有水的温柔,而粗狂和温柔则是唇齿相依,是为呜呜吟唱鸣沙山、汩汩流淌月牙泉。
鸣沙山的沙,是有着生命的沙,它不但可以在狂风中流沙高歌,也可以在微风中低吟浅唱,更可以自我疗伤,今天你在他上面踩踏的坑窝,明天他可以修复如初。而他的美艳,又充满金黄色的贵重神圣,与三危山遥相对应,便有了佛光普照,而莫高窟又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以沙聚成山,山上有洞,洞里有千佛,名曰莫高窟。
所以,络绎不绝的人们千里迢迢到敦煌,是为朝圣,而仰望和膜拜的是那一片充满神奇的沙,因为莫高窟就在沙之砾石中。敦煌,最美的风景难道不就是那一片金灿灿、黄橙橙的沙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