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回鹘供养人的形象

在敦煌石窟看壁画,经常在甬道或者壁画的下方,可以看到各个朝代世俗凡人的形象,那就是石窟供养人。供养人就是开凿这些石窟的赞助人,可以说,敦煌石窟的历史就是一部石窟的供养人史。

敦煌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非常特殊,石窟内出现得频繁而重要的供养人就有张议潮。张乃是九世纪中叶,收复河西再开丝路的人物。在莫高窟除了绘有纪念他武功的“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外,还有一些他的供养身像。

洞窟档案:莫高窟第窟,年代:晚唐,形制:覆斗顶形窟,位置:九层楼右侧。

莫高窟第窟,是张淮深为纪念其叔张议潮而开凿,甬道南壁西向,第一身供养人即张议潮,画像头戴幞头,腰插象笏,执炉供佛,像虽漫漶,精神与气度仍存,风骨非凡。

敦煌壁画中的曹议金

回鹘公主画像或绘于甬道北壁第一身,与南壁所绘窟主的男供养人像相对,或绘于主室东壁门北女供养人的第一身,都属于仅次于窟主的重要位置(如第窟),以表现她在这个家族妇女中最高的显赫身份。

后来曹议金又把自己的女儿嫁与甘州回鹘可汗,其在石窟中的供养像题名是“甘州回鹘可汗天公主”。

男供养人莫高窟第窟北壁盛唐(段文杰临摹)

在敦煌莫高窟个洞窟中,大都有供养人像,现存供养人像有万余身,题记也有万余条。仅第窟现存供养人像就有多身,还有比丘、比丘尼供养人像。

敦煌北朝时期的供养人像大都画在主题画下形象很小。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侧一般都有长方形的榜题,题写着供养人姓名。

到了敦煌石窟的中期,供养人的形象、位置、规模、衣着等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此时供养人画像,由高不盈尺的小像变为等同人身的大像,从不显眼的主题画下,龛下的位置而至道两侧壁画上,并为独立的画面。

题记也由单一的变为全家组合的,题记的内容较以前丰富的多,更加突出供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樊锦诗先生和作者儿子

我个人也开始四处募集资金,积极联系一些企业主、银行家,有一些朋友非常愿意加入,真的是随喜赞叹他们的功德。

敦煌数字中心的墙壁镌刻的“阿拉上海人基金”

这个公益基金正式命名为“阿拉上海人基金”,被永久镌刻在敦煌数字中心的墙壁上。非常有幸,我们成为现代敦煌供养人之一。

而敦煌研究院也一直对我们这些早期的发起人予以贵宾的待遇,真是荣幸之至。

随着这几年传统文化的复兴,敦煌的热度开始持续升高,去年国庆节,樊锦诗先生被亲授共和国勋章,敦煌遂声名大振,一到旅游旺季,莫高窟一票难求。

有些朋友知道我与敦煌研究院的渊源,买不到票找我,对于热心公益的朋友,一定是竭力帮助。而那些早期发起募资时不理不睬的朋友,也会找到我希望解决门票的问题。其实,到了敦煌莫高窟,可以购买应急门票,也是可以看到4个窟。

在鸣沙山的边上,有一座雷音寺,门口有“咫尺西天”四个大字。此地亦是法显挂锡杖之处,佛陀说过,无缘者不能渡,在因缘这件事上,我有心供养,对于无心之人,我亦是无能为力的,阿弥陀佛。

原标题:《雷锋同志,大家都是做好事,为啥敦煌莫高窟的“金主”们不光留名还留照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