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的佛教石窟寺
甘肃的佛教石窟寺星罗棋布。就其分布范围而看,西起河西走廊的鸣沙山下,东起陇东高原的子午岭的密林深处,南至陇南山区的渭河谷地。其中尤以河西走廊,黄河两岸,渭河流域,陇东高原比较集中。就开创时代来看,十六国时期的石窟寺多在河西走廊,黄河上游,渭河谷地一代。北魏时期除了上述地区外,陇东高原是一个新崛起的地方。北魏晚期到隋,唐,宋,元明时期甘肃的佛教石窟寺有了更大的发展。现存的除了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庆阳北石窟寺等大规模石窟群外,还有敦煌千佛洞,安西千佛洞,武威天梯山,武山水帘洞等都是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石窟群,由于众多石窟寺的涌现与存在,甘肃被美誉为中国的“佛教石窟艺术之乡”。
二武山水帘洞
水帘洞在全国有好几处,著名的有:贵州黄果树水帘洞,福建武夷山水帘洞,河南南阳水帘洞。这里介绍是甘肃武山水帘洞。
武山水帘洞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山县城东北25公里鲁班乡,现包括拉梢寺、千佛洞、显圣池。水帘洞,是仅次于天水麦积山石窟的石窟群,同为渭河上游古丝绸之路”南道的佛教艺术胜地。现存历代造像90余尊,壁画平方米,浮雕和半圆雕佛塔8座,古建筑18座。窟群创建于北周武成元年(公元年)。
水帘洞石窟群始建於北周,经五代、宋.元增建重修。石窟群共有七寺(显圣寺、拉梢寺、粉团寺、砖瓦寺、硬山寺、观台寺、千佛寺)五台(莲花台、清静台、说法台、钟楼台、鸣鼓台)十二处人文古迹,分五组散布於方圆数公里以内,与「雄奇险秀幽旷」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成为陇右古文化明珠和风景胜地。其中拉梢寺、水帘洞、千佛洞三处古迹保存较好,而水帘洞位於窟群中心,地形独特,气势雄伟,民间影响最大,故以其名统称整个石窟群。
水帘洞在形似斧劈的试斧山东侧之峭壁上,是一个约50米长,30米高,20米深的拱形自然洞穴。每当雨季,洞顶、洞壁泉水、雨水一齐涌出,洞檐流水如注,恰似珠帘掩门,故得名水帘洞。洞内有四圣宫、观音寺,南殿、菩萨殿等多座建筑,各殿、台、亭、阁依自然岩洞有开有合,错落有致,工艺精巧。其中尤以菩萨殿最为高大华丽。该殿上下两层,下层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清澈见底;上层横匾大书“西山暮雨”四字,内塑当地民间传说中的麻线娘娘;水帘洞的崖面上保存着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教巨幅壁画。整个洞内楼台、泉石、雕塑、画像相辉相映,大有天然布景之趣。
三武山水帘洞石窟
窟寺为佛道合一圣地。石窟佛像在洞内摩崖浅龛和崖体表面,以悬塑、浮雕和壁画相结合的佛教故事作品为主。原洞壁内满绘壁画,现仅存西壁长十七米,高约八米的壁画一方,按内容以二十四组画面映衬布局。高大的释迦牟尼佛端坐在正中,位置显赫,引人注目。大佛两手平行托举於胸前,手心向外,作讲经说法相。两个胁侍菩萨站立两旁,神态安定自然。周围以飞天篷车簇拥,它们大都袒胸露背,或空飞舞,或奏乐高歌,或布散花雨,其身姿之轻盈,动作之优美,神态之高雅,与敦煌莫高窟飞天有同工异曲之妙,堪称艺术佳作。牛拉车是西壁画中又一精彩生动的画面。它表现一牛车长途跋涉稳健前行的形象。图中牛体健美强壮,昂首挺胸,双目前视,四肢用力,显出负重的样子。车轮大而圆,十三根宽形辐条呈放射状将轮轴与宽厚的轮边相连,给人以强烈的木质感。
壁画前方即水帘洞寺院,建释道两教数十座亭台楼阁殿宇庙堂及精美神像。水帘洞在隋代中叶就有诸多建筑,以後各代均有扩建修补。现存建筑群,系近代实物,依地势布局,或架悬崖,或嵌入岩际,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古色古香,妙趣横生。
四武山水帘洞石窟石窟寺的特点
1历史悠久,呈现出连续性的特点。从北周开始,经历五代、宋.元增修。开凿历史悠久,跨度时间长。这也是甘肃石窟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地区如云岗石窟仅仅是一个时期的产物。
2风格多样,内容丰富。这一地区在古代是草原牧业和农耕文明的交会地区,又是汉民族和古代少数民族融合之地。受不同经济形态和不同民族习性的影响,石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