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都小语

敦煌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现在是历史文化名城。

我们到敦煌时是午后,车里的温度是23度,室外是30多度,下车后,热得喘不上气。当地人应该是适应了这样的气候,路上的行人,骑电瓶车的人都没有打伞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吧。

我们住的是民宿,宅院很大,房间也很多,七拐八拐的,我格外用心地记了我们房间的位置。

老板是一个很帅的中年男人,高高大大,人也很热情。我们一路风尘,车有些脏,老板帮我们接水管洗车。

院子里有很多果树,梨、苹果、枣子、葡萄都有。葡萄和梨已经有成熟的了,很甜,老板很大方地让我们采摘。

洗漱完毕,我们把不用的物品发物流。敦煌的夏天可真热,准确地说应该是干热,我们家里盛暑时也是30多度,但是却不感觉这么热。

在物流公司,我感觉热得无处遁逃,但是,工人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看不出丝毫的倦怠。

我和儿子一边看着工人打包,一边议论这事儿,儿子说,适者生存。他告诉我,让我忽略对环境的感受,想一想别的事情就好了。这小子,还懂得心静自然凉。

发完物流,因为时间充裕,我和儿子决定逛一逛敦煌的商场。旅游城市,物价不低,儿子喜欢看运动鞋和运动服装,价位都要比我们家里高,没买什么。我们就去超市补充给养,超市里的西北特产很全,价位也都合理。

因为感觉累了,我们就买了一些速食,在房间随便吃了晚饭,就早早地休息了。

第二天早晨,我们吃民宿提供的早餐。早餐是老板的母亲做的,很简单,白米粥、馒头、花卷、鸡蛋和小咸菜。但是,坐在院子的凉亭下面吃饭的感觉很美好。

早晨,温度适宜,园子里缭绕着草木的清香,两只狗儿蹲在我们的脚下,还有一只小猫特别有趣,蹲在菜地里窥视我们。

老板的父亲和母亲是一对很和善的老人,我们一边吃饭,一边和他们聊天。老太太听说我是老师,她告诉我,她儿子也是老师,是音乐老师,难怪我们昨天进来时,就看见院子里的一个亭子下面摆着好几种乐器。

老板不但和我是同行,而且还同龄。老板见我们吃完饭了,也过来和我们聊天。

他说,这宅院是他祖上传下来的,几经修缮翻建,就成了现在的规模。他是这里第一个办民宿的。他在城里有楼房,旅游季节,民宿主要靠他父母经营。

他说,国庆节,接待完最后一批游客,这里就闭店了,敦煌冬天的最低气温也要零下20多度,和我们东北差不多。

背诵了几十年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直也没有考察过西北的气温,今天终于知道了,为什么岑参感觉“狐裘不暖锦衾薄、都护铁衣冷难着”了。看来,只读万卷书是不够的,还真得行万里路啊!

我们今天的行程是鸣沙山和月牙泉。清代的苏履吉有诗云:“敦煌城南山鸣沙,中有大泉古渥洼。后人好古浑不识,但从形似名月牙。”

鸣沙山和月牙泉景区离我们的住地不远,我们上午八点多到那里,游客已经很多了。我们买了鞋套,把自己武装齐整,走进了沙海。

第一次亲历这么大一片沙漠。金色的阳光照在金色的沙子上,不管是近观,还是远眺,沙海茫茫,满眼都是金色。沙山的线条柔和,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身披金屡的贵妇,雍容端庄。

鸣沙山的沙粒很细,踩在上面,软软的,虽然深一脚,浅一脚,步履维艰,但是,还是感觉很享受。一队队骆驼,驼铃悠悠,载着游客走向沙漠深处。

儿子骑了沙滩摩托,而且徒步爬上了沙山的山顶,然后坐着滑沙板滑了下来,他说站在山顶俯瞰月牙泉特别美。

月牙泉在沙山的环抱之中,似一弯倒映在沙海中的新月,纯美,娴静。它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奇迹,身处沙海几千年,风沙弥漫,日蒸月腾,却淡然处之,千年不涸。

它是沙的梦,一梦千年。泉边,几棵杨柳树舒枝展叶在沙海中招摇。还有一丛芦苇,绿意盎然,一阵风拂过,摇首弄姿,泉里的倒影与之交相呼应。

离开景区时,又是午后,太阳光火辣辣的。我们回到住处,简单地吃了点东西,就洗漱休息了。

敦煌的夜晚很凉爽,星辉朗朗,坐在院子里乘凉,十分惬意。老板也得闲,谈起吉他,打起手鼓,游客们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异乡的夜晚,开了一场家庭演唱会,儿子唱完还意犹未尽。

一夜好梦。

第二天早晨,吃过早饭,与店家告别,我们整装出发,参观敦煌莫高窟。

参观莫高窟,我和儿子不约而同的想法,一定要先去看看王圆箓。我们俩几年前就看过介绍莫高窟的文章,对王圆箓印象深刻,他是最后一个掌管莫高窟的人。

史书记载,说王圆箓是敦煌莫高窟的罪人,但是,这个说法,我不完全认同。敦煌莫高窟是佛教圣地,王圆箓却是一个道士。

他本是湖北的一个农民,因为家贫,四方逃生,流落到肃州,为了吃饱饭,就当了兵。后来又离开兵营,受戒,成了道士。不幸的是,后来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

就是由他打开了藏经洞,就是他破坏了佛像,也是他,收取外国人的一点点钱财,就让人家把不可计数的文物一车车运走。

我前一段时间看《原来宋朝这么有趣》,书中介绍宋朝的“放妻书”,原来就收藏在敦煌莫高窟。“放妻书”有很多版本,现在多数都流落在国外,就是当时从莫高窟流失的。

王圆箓是莫高窟的罪人,但是,责不全在他。他是一个大字不识的人,他不知道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物。一个经常食不果腹的人,填饱肚子就是他毕生的追求了。

有人说,看到今天的莫高窟就想哭,制造眼泪的应该是当时腐败的清朝政府,王圆箓,一个木呆呆,畏畏缩缩的旧中国贫民,他没那个本事。

在莫高窟的大门外,有一块空地,建着几座僧人的圆寂塔。塔呈圆形,形似葫芦,塔身高高低低。有几座已经坍塌了,塔中间立着一根木桩,四周用黄泥塑成,用青砖砌成的底座。莫高窟的历届住持生前都不富裕,所以身后事也就办得潦草,从他们简陋的圆寂塔就可以看出来。

王圆箓的圆寂塔就靠近路边,因为年代近的原因,保存比较完整,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白光。看着寒酸的塔身,想着下面睡着的那个寒酸的人,当他用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换取二两酒,半斤肉的时候,他不会想到,今天的这里,再也无法还原最初的美丽。

那些美丽都去了哪里?这可能是今天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

由于疫情原因,限流,我们只参观了四个洞窟。看着斑驳的壁画、雕像,总是忍不住想掀起时光的面纱,回望岁月远处的风景。但是,发黄的日历上,只剩下模糊的影子,多少故事都已经终结了。

时光把岁月雕成了千疮百孔的沧桑,敦煌又是因谁变成了今天斑驳的模样。岁月遗留了太多的遗憾,厚重的文化也承受不住荒唐的过往。

今晚,倚在冬的深处,偎在岁月的角落,用我最柔情的笔,蘸着凉薄的时光,记录敦煌印象。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