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在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日子千篇一律,内心四季轮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日复一日的工作和学业只会让生活固化,在某些时刻,我们都需要一定意义上的“逃离”,去向远方,去寻找“内心的四季轮回”,去寻找更好的自己。

那么这一次,在年的尾声,深圳国际交流学院(SCIE)的59名师生来到敦煌,由文史组3位老师带队,黄海燕院长随行,一同参加了为期三天的莫高学堂定制课程,开启了这场冬日的秘境之旅。

深圳的冬日依旧是绿叶茵茵,微风拂煦,同学们从南国之境千里迢迢来到北城之界,领略这里的戈壁、荒漠,感受这里的干燥、凛冽。穿梭于古今,流连于遗迹,内心也一定会被敦煌——这座历史长河中的璀璨一处,所深深地震撼。

联欢

在同学们到达敦煌前一晚,辽阔高远的西北大地用一场雪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达了欢迎。银装素裹的莫高窟,神秘静远,而莫高学堂更是给孩子们准备了一场小型联欢会,用暖暖的爱意张开双臂拥抱来自远方的客人。

图为SCIE师生参加联欢会

讲座

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影院里,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党支部书记宋淑霞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主题讲座——《丝绸之路与敦煌》,讲座从历史、人文角度描绘了丝绸之路的全景图,从宏观历史背景下有重点地对敦煌这座古城进行了深入讲析,也为同学们接下来的实体洞窟参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为SCIE师生听讲座中

参观

克·达·莫利说:“信仰是一种尝试,一种用人类语言解释超越人类现实的高尚的尝试”。孩子们在参观洞窟的过程中,看到无名的古代工匠所画出的一幅幅壁画,打造的一座座雕塑,这本身就是尝试去理解信仰的过程,艺术的风格与语言,文化的更迭与思维的突破,在“看”与“被看”、“观”与“被观”之间,心领神会,而信仰二字的分量,隔着千年的岁月,依然深重。

图为SCIE师生参观洞窟中图为SCIE师生参观敦煌市博物馆

体验

同学们体验了泥胚画手作课程,大家纷纷从钢铁水泥的都市中抽离出来,让五感系统在缤纷多姿的世界里浸泡,享受新鲜奇异的感官刺激,尝试将洞窟中美好的画面都绘制在泥板上,用自己对美的感悟,用当下的绘画技巧去传达敦煌最精粹、宝贵的东西。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表达出了大家对敦煌壁画的理解和热爱。

图为SCIE师生参加手作课程

同学们也体验了莫高窟的治沙工程,亲手种下了一方草方格。在这堂课程中,同学们了解了莫高窟风沙防护如何由此前抢救性的被动治理转为预防性保护,明白了治沙防护体系如何建立,观摩了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治沙站工作人员如何依据监测数据,根据一年四季不同的风向、风速、沙源等因素,判断风沙的伤害来源。收获满满,获益匪浅,而这些都是课本上所不能呈现的。

图为SCIE师生观摩莫高窟的治沙工程

游玩

敦煌这座边陲小镇,古时的寂寞沙洲,有着无垠荒原的浩大荒芜,数千年的风沙漫漫,岁月长河也在此留下无数的艺术结晶。同学们走进了漫漫黄沙之中去寻找那一汪绿洲,走进了戈壁深处,去探访“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历史古迹,在沙和天相接处,沧桑的黄,辽远的蓝,还有戈壁中残留的雪,天空覆盖下来,朔风翻滚过耳朵,仿佛听见了历史呼唤的声音。

图为SCIE师生游览阳关

游学感言

“这是我第二次来敦煌莫高窟,莫高窟的的文化艺术遗产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从小生在南方、长在南方,去年之前我从未踏足西北。面对干冷的气候,我却并没有感到不适,反而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青灰色的石壁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洞窟,洞窟之中却暗藏着辉煌灿烂的佛国世界。画匠在追逐信仰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林思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将‘学’与‘行’结合在一起,使得想学习的人可以尽可能学到东西,想旅行的人可以享受到愉悦的旅行,总之,大家都游兴未尽,流连忘返。我是第二次来到甘肃,来到大西北,这次算是补了上次的遗憾了。因为来之前看了书,终于欣赏到了莫高窟精彩绝伦的佛教艺术,让我赞不绝口。”——刘子璇

“敦煌的莫高学堂是此次敦煌游最难忘的事情之一了。一开始画的时候感觉十分的糟糕但是在莫高学堂老师的指导下,我也慢慢走上正轨,完成了我的九色鹿壁画。之后还和同学一起做了一首诗写在壁画上的。十分有意义。”——黄楷锋

“这次旅程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在莫高窟听到讲解员老师说一个洞窟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够建成。在千年前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无数的人为了自己的信仰,愿意凝聚在一起,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与精力。壁画上的每一笔,塑像上的每一触,都是虔诚的朝拜。我们也许不信仰宗教,但信仰的力量和人类对美永恒的追求是永远值得敬畏的。这次旅程真的很快,但早已跨越了时空,让我们看到、听到、尝到了甘肃地区灿烂而悠久的文化,实在宝贵!”——叶千硕

“从兰州一路到敦煌,再到现在从敦煌回到兰州的卧铺火车上,地图上只有几厘米的距离,我们花了七天走完。丹霞的彩色丘陵和鸣沙山的美景固然令人难忘,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榆林窟和莫高窟里惊艳的壁画和塑像。无论是精致的勾线还是色彩,无不展示了古代工匠的伟大毅力、高超技巧和精彩的创造力。除此之外,这次敦煌之行,收获的与老师、同学们之间的情谊,也是十分珍贵的。”——辛雅歌

“我对莫高窟的憧憬来源于一个手机游戏中的一个人物。飘扬的丝带,橘红色的长裙,华丽的头饰,宛如一枚乘风缓缓落下的花瓣。‘飞天’,从此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然而,游戏中的飞天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纤细的腰身,白皙的皮肤,长长的睫毛,硕大、水灵的眼睛。长时间陷入这种千篇一律的人物风格的我,起初是很难接受莫高窟壁画的这种画风的。所以当我看到第一幅反弹琵琶的飞天时,她的色彩没有那么鲜艳,她的双腿和双脚那么圆润,眉毛上挑,眼睛微睁。我不觉为其间的差异而感到惊愕。然而通过讲解员,我了解到了其他朝代的人们的审美观,比如唐朝的以丰满为美,宋朝和隋朝的以瘦为美,还有少数民族以黑为尊的‘奇特’审美。其实当我最终明白了壁画各种画风的由来,我对其的态度自然而然地从难以接受转变为细细思考和品味,然后再慢慢接受。感谢莫高窟的讲解员,将我们的思想在莫高窟这个文化交融的地方无限开拓了,每次都会让我在听完之后发出‘哦,原来是这样啊’的感叹。都说好的作家遇到一个好的翻译家是一场艳遇,那么我想说,文物遇上好的讲解员是对文物的再创造。”——马心远

更多精彩瞬间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作者:茹和,图:杜玉磊、叶常理

特别感谢SCIE文史组玛格老师提供相关素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