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是一个令人伤心的地方。

发于荒漠,盛于丝路,千年凿建,寂于兵燹,醒于庸人,失于列强,兴于志士……

千年兴衰,唯余浩叹!

(一)

当我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浪漫的夜晚。

前秦建元二年,那个叫“乐尊”的沙门行者,在茫茫沙海、沉沉夜色中,孤独地坐在鸣沙山麓、绝壁之下,静静思考。

这个夜晚一定很冷,这个夜晚的时光一定很漫长,但这个夜晚也一定很浪漫!

此时的丝绸之路已经非常兴盛。无数的胡汉商人从瓜洲出发,穿过鸣沙山,走进茫茫的沙海中,或者带回西域以西的神奇财富,或者尸骨无存,从此了无音讯。可以说,开辟丝绸之路的先行者,既是伟人,也是赌徒。

比万里黄沙更令人窒息的,是笼罩在丝路行者心头的忐忑。这片窒息里,正是宗教生长的肥沃土壤:从身毒辗转而来的修士、由中原西行求佛的觉者、因时运无常而迷茫的旅客,三者在沙洲鸣沙山麓汇集,在一片茫茫沙海里创造出了一个精神上的绿洲!

在此后的一千年里,莫高窟的规模随着丝路的兴盛而雄伟!

(二)

当我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从大汉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开启了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流序幕。在这条路上:汉家儿郎远逐匈奴,匡合西域,击破大碗,获得汗血宝马;印度的佛教徒,跋涉万里,把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丝绸贸易做到了远在欧洲的罗马帝国帝国,并在欧洲赢得了“赛里斯”的美誉;罗马帝国的东正教也随着商贸队伍走入盛唐;张掖、武威、沙洲、瓜洲等等边陲小镇因此而兴盛,成为西域重镇;为了保护丝路,唐朝与吐谷浑在年里浴血奋战;欧洲的钱币也随着马可波罗的脚步来到中国……

从西元前年张骞凿空西域,到西元15世纪大航海时代开辟、海上贸易取代陆上贸易,敦煌莫高窟见证着丝路一千五百年的风霜!

(三)

当我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东西文化碰撞出的火花。

飞天:在今天,敦煌飞天是莫高窟的名片。这是迥异于所有传统形象的天人形象,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融合为一的形象。

敦煌飞天,较之于佛教的天人,少了几分严肃,多了几分温柔;较之于道教的羽人,少了几分张扬,多了几分飘逸。它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云而不依靠云,主要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

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

九色鹿:年,一部中国24分钟的中国动画作品蜚声世界,这就是取材于敦煌壁画的上美作品《九色鹿》。从北魏壁画《鹿王本生》图,到现代动画作品《九色鹿》,这是跨越千年的思想碰撞,是华夏文明历久弥新的情怀。如果你仅仅把《九色鹿》理解为老树新芽或者一种复古情怀,那么就必然稍显浅薄了。

真正的永恒之美,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感动!敦煌即如此。

(四)

当我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我看到的是杀戮和兵燹。

黄沙浸血,白骨累累!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经济的延续。丝路是沟通亚欧经济体的主要通道,在丝路兴盛的一千多年里,围绕着丝路利益,发生了无数的战争,而敦煌作为丝路经济带上的文化明珠,自然难逃厄运……

汉人在这里驱逐匈奴

隋朝在这里击败西北突厥和吐谷浑

盛唐在这里屯兵抗拒西突厥

晚唐时吐蕃国和归义军在这里“城头变幻大王旗”

西夏和元蒙之人曾在这里先后争锋

最终,信奉伊斯兰教的黑韩王朝东进,莫高窟从此湮灭在穆斯林东进里

可以说从安史之乱以后,莫高窟从来就没有得到过长期的和平时间,平均不到五十年即会经历一场改变归属的战争,鲜血浸润过敦煌沙海中的每一粒沙子!

莫高窟是沙漠中的精神绿洲,也是沙漠中的修罗地狱。

(五)

当我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我看到的是王圆箓。

目前的很多文化界学者,谈及敦煌藏经洞文物的丢失,必然会归咎于道士王圆箓。每一个面对敦煌文物逸散这个文化浩劫时,总是急于找到一个明确的责任人来谴责,可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通过这浩劫中得出一些有价值的反思,而不是无厘头的发泄。

年,王圆箓一?头下去,挖出藏经洞宝藏的时候,他的内心应该毫无波澜。因为这“宝藏”里既没有金银珠玉,也没有奇珍异宝。是的,王圆箓是一个肉眼凡胎的庸人,他并没有认识到敦煌文物的价值。可是,我们反问一下:一个人,可以因庸碌而有罪么?如若庸碌有罪,那么你我皆罪人!

我们不得不思考,上天为什么要假手于一个庸人来发现对华夏文明意义重大的敦煌宝藏?

其实,我们本有很多的机会保留敦煌文物的。从年敦煌文物发现,到年斯坦因第一次盗卖文物之间有7年的时间。7年里,王圆箓先后2次与两任知府交涉文物保护事宜,1次与肃州道台交涉,1次直接奏报清宫,可惜数度努力皆如泡影。

可以说,无论什么人发现藏经洞都是一种贡献,都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现。因为藏经洞的发现就预示着“敦煌学”的产生。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同样有功,而不能视为过错。

当代人余秋雨在其著名的散文《道士塔》中,把王圆箓拎起来一顿痛骂,所有人都很痛快,可是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做法,对所有人(除了余秋雨自己)都没有任何益处。

(六)

当我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我看到的是蒋孝琬。

当第一个文物大盗斯坦因来到敦煌的时候,他和王圆箓的交流并不愉快。但有一个人让斯坦因的盗买文物变得顺利,这个人就是蒋孝琬。

蒋孝琬俗称蒋师爷。清光绪年间去新疆,在县、州衙门任师爷。

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进入新疆,由英国政府驻疏勒(今新疆喀什)代表马继业(GeorgeMacartney)介绍,以助手身份与斯坦因同赴敦煌,同时教斯坦因中文。

他协助斯坦因处理庶务,疏通关系。帮助斯坦因欺骗王道士,掠夺藏经洞经卷九千余及佛画五百余,打包二十九箱带走,仅付与王圆箓30英镑。光绪三十四年,受聘为英国政府驻疏勒总领事馆中文译员。年,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进入新疆,因病未能。年斯坦因携窃取的余卷敦煌写本带回疏勒,蒋为之整理。

这个人的一生,可谓是文化汉奸的一生。如若说敦煌文物逸散世人有罪,蒋孝琬之罪在首列!

(七)

当我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我看到的是羸弱而麻木的旧中国。

我们做一个设想,如果莫高窟藏经洞是在今天被发现的,那么还会发生那一场文化浩劫么?答案是:绝不会。

因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的中国,不会也不敢有列强先后6次如入无人之境般,明火执仗地掠夺我们的文化瑰宝;因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鲜活的中国,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对文化遗产视若珍宝!

一百年前加诸于中华文明身上的伤恸,让今天的我们砥砺前行!

(八)

当我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张大千。

张大千之于莫高窟,功过参半。

在张大千举办《临摹敦煌壁画展览》之前,多数国人对敦煌是陌生的;画展之后,敦煌走入了大多数国人的视野。可以说张大千用个人的名望,真正让中国文化界广泛地认识到了莫高窟的价值,对之后的敦煌莫高窟保护工作可谓功不可没。

然而,张大千在年临摹莫高窟壁画时,肆意揭去表层壁画。在张大千逗留莫高窟的一年时间里,剥损的壁画总共约有30余处!

一时功过,无以评说!

(九)

当我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

为了守护敦煌文物,本是富家子弟的常书鸿先生,从年开始,就矢志不移地在荒无人烟的大泉河畔驻守。其间数度匪患危及生命,数度经费断绝,常先生矢志不移,初心未改。

在常书鸿守护敦煌的几十年里,由于非同寻常的艰苦环境,妻子舍弃儿女,离家而去!可以说常书鸿不仅把他一生大部分生命献给了莫高窟,甚至把家庭幸福也献给了莫高窟。莫高窟对于常书鸿来说,与其说是事业,不如说是信仰!

段文杰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多幅,面积达多平方米,是个人临摹之最

樊锦诗为守护敦煌与新婚丈夫分离19年,亲子疏离……

他们,因为坚守信念而伟大,因为不惜付出而伟大!莫高窟的辉煌里,有了伟大的他们而增添了壮美的色彩。

(十)

当我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我看到的是辉煌、是劫难,以道家心念观之,是常,也是无常!

千年劫殇,

猝发一旦!

神形相害,

西行辄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