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为一场蓄谋已久的“说走就走”,经历各异,性格、爱好与年龄层次亦各不相同的人竟能共同“履约”40多天——以“员工视角”直面敦煌,在世界文化遗产里上课、学艺。这些“敦煌文化守望者”,究竟经历了什么?又体味到了什么?
珍贵的回忆
第三期“敦煌文化守望者”圆满结束,出席结营仪式的领导、嘉宾与守望者们合影。摄影/鄂璠
莫高窟的九层楼,总高43米,窟檐九层,是一座形式特殊的高大窟檐,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年6月20日,晚上6点,莫高窟送走了最后一拨游客,在镜头的记录下,这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钥匙领取卡”颁发仪式。
王实、崔新宇、蒋理、杨翻、张春晓、铁锚、郭睿婷、蔡一晨、梁益嘉、徐赟围坐在一起,被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讲解培训科副科长刘文山点到名字的走上前去,接过印着自己照片、姓名、部门、语种的“钥匙领取卡”,在大家的见证下,光荣地成为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的一名普通讲解员。
其实这些人并不普通。他们当中有多位高校教师,包括古籍所副教授、孔子学院院长及文博学院古书画老师。还有些是本科及博士阶段的在读学子,他们来自耶鲁大学、布朗大学与罗德岛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涉及艺术、考古、美术史、插画、东亚(文化)研究与社会心理学。就连知名博主、文化空间创始人、自由设计师、摄影师及互联网精英,都“藏”在这些人中间。
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各自有着无比充实的工作与学习生活状态,只因为一场蓄谋已久的“说走就走”,这些经历各异,性格、爱好与年龄层次亦各不相同的人竟共同“履约”了40多天——以“员工视角”直面敦煌,在世界文化遗产里上课、学艺。
叩开敦煌之门
因为王实、崔新宇、蒋理等十人与敦煌的结缘,刘文山也多了一个身份:第三期“敦煌文化守望者”培训导师。
一把打开莫高窟洞窟门的钥匙,是“敦煌文化守望者”作为讲解员的“合格证”,守望者们再通过这把钥匙,为更多的人打开传统文化、中西交流的历史之窗。
20多年前,刘文山的培训导师把钥匙交给他的时候,对他说:“宁可丢命,也不能弄丢钥匙。”日后,怀着这样的职责使命,刘文山逐渐“炼成”为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一级讲解员。
莫高窟地处沙漠干旱的恶劣环境中,风蚀和沙尘危害严重,若不精心呵护,窟内的壁画便会迅速恶化。为了保护莫高窟,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为每一个洞窟都加上了一扇厚实的门。门是锁上的,配备钥匙的讲解员带领游客参观完,还会将门及时锁上。
对于这里的每一位讲解员而言,这不是一把普通的钥匙,它打开的不仅是一扇可以遮挡风沙的门,更是引导游客通往千年艺术殿堂、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门。令敦煌研究院整个团队骄傲的是,这里从未发生过一起钥匙丢失事件。
特殊的仪式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讲解培训科副科长、第三期“敦煌文化守望者”培训导师刘文山(右)为守望者颁发“钥匙领取卡”。图为第三期“敦煌文化守望者”蒋理从刘文山手中接过“钥匙领取卡”。供图/蒋理
与刘文山入行的那个年代不同的是,时至今日,守望敦煌不再只是新一代敦煌人的使命,它亦是无数人臣服于华夏文明而不可推拒的重任。
“敦煌之门,向所有对敦煌宝藏心向往之的仰慕者敞开,向念其神秘而踌躇徘徊的灵魂敞开。”——年2月4日,“文化守望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