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瑰丽的敦煌,时不时在梦中萦绕徘徊着,久久挥之不去。因着这魅力的诱惑,我曾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三次造访,重复领略了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和党河风情走廊。
历史长河中,丝路明珠敦煌,乃“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也。其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交汇的文明,毋庸置疑。远在两晋五胡十六国时期,华夏群雄逐鹿中原,偏远闭塞的河西地区相对稳定和寂静,内地的宿儒、硕学和高僧云集敦煌,中原文化和东方佛教就在这里扎根立足,交融碰撞,渗透互通,造就了敦煌异彩纷呈的历史、文化和不朽的文明。
神秘莫测的莫高窟,掩映于鸣沙山东端的砂土色断崖上,面朝旭日初升的东方,隔宕泉河与三危山遥相对峙。一个个坐西向东的石洞子,犹如雄狮的大张口,在陡峭的崖壁上有规律或无规律地左右摆布着。这些外观很土气的石洞子,就是中国佛教诞生、传播、延续的历史宝库。在敦煌人的记忆中,莫高窟的源流,归功于乐僔和尚。据传公元年的一个傍晚,云游四方的乐僔和尚,足踏芒鞋,手执锡杖,只身来到三危山下,打算在此寻个下榻歇宿之所。正当他裹足不前地茫然四顾之际,突然捕捉到了他平生少见的瑰丽奇景。只见三危山上金光闪闪,起起伏伏,似有千佛在山上诵经跃动。西天的缕缕晚霞光芒四射,与对面三危山上的道道金光遥相对应,煞是瑰丽奇伟。置身于金光与霞彩映照中的亮堂堂的乐僔和尚,神情庄重地将光芒闪烁的锡杖插在地上,徐徐伏下身子,恭恭敬敬地膜拜起蠕蠕浮动的千佛来,并琅声发愿要广结善缘,虔诚修法,在此地凿窟造像,铸造佛教圣地。乐僔发愿完毕,东西两处的光芒瞬间黯然失色,天地复归于莽莽苍苍的原貌。不久,借助于神佛的指点和开化,乐僔在这里铮铮有声地开凿成功了第一个石窟,并精细地塑佛像于其中,画彩绘于壁上,瑰丽奇伟的莫高窟随之诞生了。在他的传播带动下,远近信士和商贾旅人,为祈愿人生的如意顺达,便纷至沓来膜拜礼佛,效法乐僔和尚竭尽全力开凿石窟。他们一手举着油灯,一手握着画笔,全神贯注地彩绘塑像。于是,工匠们叮叮当当的开凿石窟之声,愈发铿锵嘹亮了近千年,历经隋唐、宋元,开凿石窟千余窟,层叠长达一千六百米。若将壁画完完整整连缀起来,足足三十多公里。众多佛祖和菩萨的塑像,仪态万千地站立洞窟,惟妙惟肖,庄重安详。洞窟规模之壮观宏大,壁画之精美绝伦,塑像之灵动传神,堪称举世无双、空前绝后。不知不觉间,这个沙漠掩映中的峭壁断崖,浓缩了历代工匠和艺术家们的心血与才情,日渐丰满高大而又神秘安详起来。一面面斑驳的色彩里,涌动着说不清的神秘和道不尽的繁盛。而敦煌这座沙漠之城的万千故事,也被工匠们镌刻在了这些颜料与面壁的融合之中。对于美妙绝伦的千佛壁画和栩栩如生的泥质彩绘塑像,我是五体投地的敬佩和仰慕。诸如仙乐袅袅的“反弹琵琶”,衣袂飘飘的飞天神女,灵动蹦跳的九色鹿,祥云缭绕的天界,数不尽的天国景象,道不完的佛陀故事,乃至分不清的神姿异像、梵山圣水、域外奇珍等。
这无数飘逸的画面和壮美的场景,是何等的勾魂摄魄和情牵梦绕啊。它们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亿万年浩如烟海的传奇故事和喁喁童话,足以招引旁观者穿越时空隧道,和上苍交流,与远古对话。无论是塑像,还是壁画,伴随着千年时空的洗刷和无情时光的打磨,已然有了些许的黯淡、模糊和破损,但它们却蕴含了敦煌历史的厚度和文明的底色。至于“剜肉啖鹰救鸽”“萨那太子舍身喂虎”等等的血腥故事和传说,在令人震撼而又惊讶之余,还有一种疑惑的感觉在滋生。置身洞窟壮美的壁画和塑像中,理应向世代开凿石窟的能工巧匠们顶礼膜拜!向风风火火、不惜花费任何代价而全力抢救塑像壁画的王国维、罗振玉、刘半农和使之发扬光大的常书鸿、樊锦诗等一批怀揣梦想而又执着追求的文化艺术大师们虔诚地鞠躬致敬!
鸣沙山绵亘四十多公里,是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它一头连接着莫高窟,沙峰起伏,宛如巨型虬龙一样蜿蜒蠕动。夏季的鸣沙山,丽日当空,骄阳四射,沙山连着沙峰,如巨蟒,似塔林,金光闪烁。蹲下身子用双手触摸满含温度和很有质感的沙面,柔软似绸缎,娴静像少女,大有光着身子仰面躺上去欲望和冲动。轻风吹拂时,周身如有丝竹管弦之音不绝于耳。狂风大作时,漫漫沙丘黄涛滚打滚,沙吼如雷鸣,声振数十里。足登鸣沙山,体验滑沙,聆听沙鸣,是必不可少的。不然,又怎能聆听美妙的鸣沙之音呢?我之真切体验刺激的滑沙,是在二次光临时的冬季。步履刚进鸣沙山景区,就被热情似火的一高个子女沙漠工忽悠攀扯上要乘坐她的沙漠车上山,说是让我体验下乘沙漠越野车的刺激和惊险。置身于寒风料峭的沙漠中,为了缩短旅游时间,享受滑沙的惊险和刺激,也只好乖乖就范了。于是便大着胆子登上她的吉普车,一路呼啸地在高低起伏的沙山上行驶。吉普车在沙山上东倒西歪地疯狂闯荡,令人惊恐得浑身直冒冷汗,感觉始终是惊险而刺激的,唯恐跳动不稳的车会在沙山上翻筋斗、栽跟头。我剧烈跳动的心脏似乎上升到了喉咙里一样,恐慌而敏感的神经始终绷得紧绷绷的。好在惊魂未定的短暂间就抵达目的地,算是有惊无险,心脏和神经立马便恢复了原有的模样,紧张而惊恐的感觉随之释然。上得沙山半坡,距离顶峰尚远。若要饱览鸣沙山的奇伟瑰丽,还得继续被沙漠工忽悠着攀登他们的简易木梯,才能上到沙山峰巅。冬季的沙巅之上,视野茫茫,飞沙阵阵,冷风飕飕,让人浑身打颤。放眼扫视,孤独凄凉的月牙泉,起伏晃动的驼队,三三两两的游客,连同拱卫在沙山四周的树木和重重的殿宇房舍,清晰可辨。干涩的冷风和刺面的飞沙,不允许你长时间逗留观望,只好乘坐他们的退役汽车轮胎从山顶急匆匆一溜烟滑下,好在能聆听到沙粒呜呜作响的特殊声音。这袅袅喁喁作响的声音,到底是风鸣,还是沙鸣,任凭你自己亲身体验感觉好了。
沙山之上有鸣沙,沙山之下卧灵泉。如果说敦煌是广袤沙漠孕育出来的一片绿洲,那么孤独小巧的月牙泉就是镶嵌在茫茫沙海中的一只明亮闪烁的眼睛。连绵起伏的鸣沙山,孤独小巧的月牙泉,犹如一对患难与共的孪生兄妹,在神秘而高傲的敦煌大地,亲密无间地相依相偎了数千年。在浩瀚的沙漠中,形似一弯镰月的月牙泉,水面虽显得极其狭窄,但它小巧而玲珑。泉在流沙中,终年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不是传奇,胜似传奇。泉的周遭被茫茫的鸣沙山环抱着,简直就是上苍洒落在沙山中的一面月牙形宝鉴,照鉴了沙山数千年的沧桑岁月,照彻了大敦煌沧桑悠远的历史变迁。东深西浅的水面,晶莹剔透,清澈亮丽。泉边的丛丛芦苇,苍劲的大漠胡杨和月泉古柳,岸上的月泉楼阁和亭台轩榭,乃至悠哉乐哉的天光云影,清晰地倒影水中,摇曳生姿,妙趣无限。游客或在泉边伸手触摸水温,或临泉而立,或操作相机手机自拍留影,或悠闲自在地边观景边漫步,奇思妙想,神姿丽影,全凭自我任意裁剪取舍。设若你围着泉边沙地悠哉悠哉地转上几圈,然后再迈步登临岸上的亭台楼阁,浏览欣赏那些木刻的“水月中天”之类的匾牌和名家题写的对联诗句,思接千载之情,心旷神怡之感,便油然而生。敦煌人时常念叨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虽没有切身体验过,但就泉形如旧、清流成泉、沙山不淹的实况而言,的确是沙漠中神圣而又玄妙的天下奇观。
伴随着叮叮当当、清脆悦耳的驼铃声,拜谒佛祖,体验鸣沙,欣赏灵泉,早已是力尽汗干,疲惫至极了。出得景区大门,在路边餐馆美美地咥上盘地道的驴肉黄面,精气神便徐徐有所恢复。下榻党河岸边宾馆,抖落满身的沙粒,简单的洗漱过后,倒头约莫休息两个小时。不知不觉间,西边的晚霞从窗户里斜射而入,房间里顿时荡漾了三五束斑驳的昏黄的霞光。靠近窗户向外低头俯视,彩霞夕照下的党河两岸已是人头攒动、熙来攘往的热闹和欢腾了。霎时间便按捺不住浑身的激动,便毅然决然地拎上相机,急匆匆冲下楼去,大步流星地奔赴魅力四射的党河岸边,神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