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丹吉林沙漠中生活的牧民,世世代代善待沙漠,沙漠也给他们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创造了人与自然相安如初的大漠生态文化。一个湖泊,一个沙窝,就是一个生物圈,就是一个创造生命奇迹的故事。自年以来,先后有法、日、美、奥地利、新加坡等国家及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
年,中德联合考察队对巴丹吉林沙漠进行了综合考察,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发现了鸵鸟蛋和恐龙化石,在沙漠腹地的湖泊周围还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和旧石器时期遗址,经考古分析,这里在~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年,德国探险旅行家鲍曼出版了《巴丹吉林沙漠》一书,轰动了欧洲探险界。
沙漠因为缺少水而生成,因为缺水而被称为生命的禁区,但在极度干旱的巴丹吉林沙漠却有着沙山和湖泊共存的奇观,这让全世界的人都为之费解。现在就让我们一窥巴丹吉林沙漠的究竟。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族、阿拉善右旗和阿拉善左旗境内,由众多的沙山和湖泊相伴组成。沙山高大雄伟,湖水晶莹湛蓝,这种独特的沙漠景观堪称是沙漠中的极品,在世界上也是独有的。它因拥有多个美丽的沙漠湖泊、芦苇荡而备受世界青睐,因此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沙漠”。受风力作用,沙丘呈现沧海巨浪、巍巍古塔之奇观。宝日陶勒盖的鸣沙山高达多米,峰峦陡峭,沙脊如刃,沙子下滑时的轰鸣声可响彻数公里,也有“世界鸣沙王国”之美称。
这里的沙漠无边无际,总面积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并且,在沙漠西北部还有1万多平方千米的地域至今尚无人类的足迹。奇峰、鸣沙、秀湖、神泉、古庙堪称巴丹吉林“五绝”。在沙漠腹地高大的沙山间,湖泊星罗棋布,当地人称其为海子,它们犹如蓝宝石般镶嵌在大漠里,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些海子的面积一般为1~1.5平方千米,最大深度可达6.2米。
由于蒸发强烈,湖泊积聚大量盐分,湖水大多不能饮用或灌溉。不过,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咸水湖里会有淡水泉眼,并且喷出的水十分甘甜,这不禁令人称奇。在海子的周围是沼泽化草甸和盐生草甸,也是大漠中重要的牧场和居民点。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10平方千米不到一人。在整个沙漠内部,仅有巴丹吉林庙和库乃头庙两大居民点。基本无种植业,全部经营牧业,骆驼为这里主要的家畜,数量居全国各旗县之冠;次为山绵羊。
在地质构造上,巴丹吉林沙漠属阿拉善地块,地貌形态缓和,主要为剥蚀低山残丘与山间凹地相间组成,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覆盖于地表,形成广泛分布的戈壁和沙漠。在沙漠范围内,除东、南、北部有小面积的准平原化基岩和残丘外,广大地区全为沙丘覆盖,其中流动沙丘占80%。
西部边缘的古鲁乃湖、北部的拐子湖、东部的库乃头庙附近有以梭梭为主的固定与半固定沙丘,面积约平方千米。沙丘高大密集,其中高大沙山占沙漠总面积的61%,高度多在~米,最高可达米。有叠置沙丘的复合型沙山、金字塔形沙山及无明显叠置沙丘的巨大沙山等3种形式,单纯的沙丘链所占面积较小。
有一处沙漠,从地上铺到天上,又从天上漫到无际无涯;有一处沙漠,曾因德国探险家鲍曼的一本书而轰动了整个欧洲;有一处沙漠,因其中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而成为这世上的唯一。它就是中国最美的沙海,它就是至美至情的巴丹吉林。
1.必鲁图沙峰
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必鲁图沙峰,有“沙海珠穆朗玛峰”之称,多少年来鲜有外人登攀。作为“世界沙漠第一高峰”,在一般地图上难以找到。
其海拔米,相对高度多米,比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的世界第二高沙峰还要高出70余米。必鲁图沙峰屹立在茫茫沙海之上,峰尖高耸云天。由峰尖往下延伸着多条沙脊,沙脊之间形成许多沙窝。沙窝是沙漠生命的“摇篮”,一簇簇的黄蒿、沙米和骆驼刺在这里顽强地生长着。
必鲁图沙峰峰顶,有芨草在随风飘摇。极目远眺,千里瀚海沙丘如波层层叠叠,涌向天际,蔚为壮观。有人感叹,沙漠是最具有曲线美的地方。的确,随目望去,远远近近的沙漢地貌布满了如同水波、耳廓、蜗牛壳一样的美丽景观,这都是风神的杰作。
登临峰顶,还能俯瞰到沙峰四周相隔着几公里的6个湖泊。它们在夕阳的照射下,熠熠闪光,湖畔有袅袅炊烟升起。令人不禁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
2.神泉
巴丹吉林沙漠有五绝,其中当以神泉最令人匪夷所思。
泉眼之多、之奇集中在一个叫音德日图的海子,这个海子号称有一百单八泉,“磨盘泉”就在海子中一块破水而出的大石头上,石头约有1米多高,顶部大致有3平方米,状如磨盘,其上泉眼密布,泉水披挂而下。
这个泉的水被称为“圣水”,旧社会时不让妇女靠近,当地人依旧遵守着这个习俗。
在海子的北部,离岸边有5米远的湖水中,有一眼突泉,水柱如脸盆一般大小,水面上浪花翻滚,宛若莲花。当地人说,前些年有人在泉的四周围了围堰,想建个池塘,无奈沙漠中没有土石,用沙子堆起的围堰经不住水的压力,崩塌了。如今那个围堰早被泉水荡平,连痕迹也全然不见。
音德日图的泉水最著名的被誉为“神泉”。该泉处于湖心,涌于石上,在不到3平方千米的地区有个泉眼,泉水甘甜爽口,水质极佳。著名的苏敏吉林庙是阿拉善最古老最有名的历史人文景观之一,该庙建于年,建筑分上下两层,面积近平方米,相传修庙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是靠人工运进的。
3.庙海子与“沙漠故宫”
庙海子的意思是“有庙的海子”。海子边有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建于年。这座白墙金顶汉藏混合的建筑背靠沙山,面朝湖水,庄严肃穆,幽静典雅,被称为“沙漠故宫”,是巴丹吉林沙漠的地标,亦是牧民心目中神圣的殿堂。由于深处大漠、人迹罕至,一直保持着原貌,而庙的一砖一石瓦一木,都是用骆驼从沙漠外运进来的。寺外还有一座白塔,在黄沙蓝水间显得格外抢眼。传说寺庙是大量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采用了雅布赖山和天山的石头做基石和栋梁建成的,是沙漠中唯一从始建保存至今的寺庙。每天傍晚,夕阳映红了沙山,连同湖岸婆娑的柳树与古庙一起静静地倒映在水中,如梦似幻。
庙海子是个神奇的湖。湖周围是沙山,这里一年的降水量仅有几十毫米,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湖水含盐量高,但却不曾枯竭,也不曾被风沙掩埋。湖中有淡水泉眼,还有一眼听经泉,每当寺庙诵经,泉水就会汩汩流出,诵经声一停,泉水也戛然而止。
这里的地下水丰沛,只需挖几米深,就有淡水了。这是巴丹吉林沙漠的神奇之处。据最新研究推测,沙漠之下可能隐藏河网,水源来自千米外的祁连山,或者是更遥远的青藏高原的冰雪消融渗入地下流入暗河。
庙海子边有十几户牧民,以前靠放牧为生,湖里的卤虫亦是牧民的收入来源之一,据说卤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鱼、虾类幼体的最佳饲料,牧民称之为盐虫子,虫体通红形如虾。每当秋季,牧民捞起卤虫晒干。近几年为保护沙漠生态限制放牧,年轻人多数出外谋生去了,年长者留守居住,政府补贴建房,在旅游季节接待游客食宿。旅游收入是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