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学者,因为防沙治沙与敦煌结下了不解之缘,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身影,他就是甘肃省政府参事、九三学社社员屈建军。
鸣沙山的沙子放在器皿里能够发出响声,普通的沙子放在器皿里为什么不响?这便是甘肃省政府参事屈建军一项新的研究成果,他不仅提出了鸣沙表面多孔结构是鸣沙发声的主要机理,并通过鸣沙人工修复技术实现了哑沙复鸣。这也给鸣沙山“名称”的由来给出了一个科学的解释。
甘肃省政府参事屈建军说:“经过三十年的研究,我们发现鸣沙山原来响的沙子是表面有孔的,是这个孔产生共鸣了。所以我预测在鸣沙山应该有鸣沙群的存在,下一步我的工作就是去探索鸣沙山更多的鸣沙,让鸣沙山真正唱起歌来。”
出生于年的屈建军,把研究沙漠、治理沙漠作为自己一生的课题,这些年主要从事风沙防治工程、风沙治理和风沙地貌研究,曾经是中科院西北研究院敦煌戈壁荒漠生态环境研究站第一任站长。年12月,刚到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工作的屈建军,跟随老师到敦煌开展治沙研究。看到莫高窟受到风沙威胁,屈建军急了。他带领团队迎着风沙而上,开始进行莫高窟风沙危害防治研究。通过不断监测,不断试验,他们解开了莫高窟窟区的风沙运动规律和危害方式。年,根据研究发现的三组风向,屈建军和他的团队在莫高窟东部1公里处建立了“A”字形挡风带,使吹向莫高窟的沙量大大减少。这些年,他继续不断研究试验,提出了以阻为主、固输结合的“六带一体”风沙危害防治体系,得到了专业领域的认可。
在另一颗沙漠明珠——鸣沙山月牙泉,屈建军同样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针对鸣沙山进入北丘南移、南丘北移的状态,屈建军根据实地反复测量研究,发现了鸣沙山月牙泉二十多年的沙山移动规律,制定了系统方案。通过实施,区域风速显著增大,将沙丘向两侧吹拂,几年间被风沙掩埋的测量木桩重见天日,有效遏制了鸣沙山向月牙泉移动。
多年来,屈建军坚持在野外一线工作,通过对防沙工程原理及主要风沙流控制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发明了系列防沙新技术和新材料等专利产品,在国防和铁路等防沙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他还先后主持完成了10余项重大工程防沙治沙可行性研究和技术方案的制订,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他也荣获“十大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甘肃省政府参事屈建军说:“我喜欢治沙,敦煌这个地方非常神奇,是大自然形成的一片绿洲。我在敦煌31年,是敦煌的山山水水,敦煌的风、敦煌的沙,成就了我今天的科研成果。”
作为科研工作者,屈建军是出了名的坚持“原则”。作为一名学者,屈建军心中装着的是防沙治沙事业。沙漠带来的欢乐与苦楚,早已深深浅浅揉进他的血液和生命里。屈建军说,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一次,他依然情系敦煌,依然无悔防沙治沙事业。
原标题:《屈建军:扎根沙漠赤子丹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