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坐落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之处,东临三危山,南边鸣沙山,而西面是与塔克拉玛干相连的沙漠。在历史上,这样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让敦煌成为了西北边陲河西走廊最西端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区,而且因早在汉代之前,敦煌连同其周边地区所生活的民族与部落,就多是以少数民族居住人群为主。

这两个因素形成了敦煌与中原本土文化造成了“格格不入”的现象出现,以及在地名的由来上也产生了分歧:例如:“敦煌”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史记·大宛列传》中,人们给它的定义大致为盛大与辉煌的意思。

但随着近年来敦煌学的兴起与热门,学者们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敦煌”一词的由来展开了穷波讨源,之后又给出了更加精准确切的解释,即“敦煌”一词词源的出现实则比汉代时期要早,原是吐火罗人语言中“都货罗”的汉语译音,被翻译成了“敦煌”。

之所以对敦煌一词由来产生争议,就是因为敦煌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地区内民族、部落众多,加上统治者更迭不断,这些掌权民族之间的文化又是大相径庭,在纵向发展上许多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延续和传播,而这就间接导致了对“敦煌”一词真正的文化含义没有得到传承,从而使得后世在对其定义上产生了分歧。但无可否认的一点是“敦煌”这一地名,其本身就有华戎文化交融的意味在其中,而且早在汉代汉武帝取得敦煌统治权之前,就已经是如此了。

而敦煌这种独特的区域环境和民族背景也为其植入了特殊的文化“基因”,为敦煌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造就了日后的繁荣发展景象。而后,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敦煌,将敦煌作为经营西域的前线,并且打通了从中原内地长安(今西安)起始至西亚诸国的陆上贸易通道,到了东汉时期班超的再次出使西域,至此才打通了西至罗马的完整的一条丝绸之路),而敦煌作为连接此路的必经之地,不难想象其文化的多元性较之汉代时期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上一层楼”。

我国佛教文化的开端,也随着这条至今都影响深远、意义非凡的丝绸之路的打通慢慢从印度经由敦煌,渗入到我国中原内地,并且随之也开启了敦煌莫高窟的营造。敦煌壁画在狭义层面专门指的是莫高窟与榆林窟中的壁画,而在广义层面也包括了东千佛洞、西千佛洞、水峡口石窟、昌马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大坝石窟中的壁画,其面积总共有五万多平方米。

人们常说的“千佛洞”就是敦煌的莫高窟。公元年,唐武周圣历元年雕刻的“圣历碑·李君莫高窟修佛龛碑”,详细描述了敦煌莫高窟凿窟造像、绘制壁画的起源,我们从此文献中得知敦煌莫高窟最初创建时间为前秦建元二年、最初建龛者是一名为乐尊的沙门,以及莫高窟发展壮大时期为唐中武周时期和古人对于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的营造一直延续到了元代,总共历时一千多年的时间等信息。

而“壁画”作为敦煌莫高窟其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建窟修龛的时间里也形成了极其丰富的资源,大量的僧人佛陀、普通群众、达官贵人,或者是基于宗教信仰,或者是为了祈福纳吉的目的,都纷纷来此凿窟造像、绘制壁画,并且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直至元代消失没落。而敦煌莫高窟文化宝库的“大门”再一次的开启是在年5月26日,这颗尘封许久的“明珠”拂去历史的灰尘,重新以耀眼的光芒亮相世间,也照亮了世人的双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