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西北角有这么一个地方,很少有人去过,但我可以十分笃定的告诉你,只要你是中国人,只要你到了这,一定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紧接着就是热泪盈眶。今年十月份,我去了一趟新疆,游览了人间仙境喀纳斯、久负盛名的可可托海、神秘莫测的魔鬼城。但是跟这个地方相比,金秋斑斓的北疆美景瞬间黯然失色。这个连生活在新疆的人都很少踏足的圣地,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地方。他是中国版图的西北之北,神州雄鸡的尾巴尖,感动中国边境的传奇团。团隶属于新疆建设兵团第十师。要了解这个神秘的地方,你得先对建设兵团有一个基础认知,大多数人可能没有概念,中国漫长而荒芜的边境线,如果只靠手握钢枪的战士扼守国门,往往会面临补几成本高、与当地融合不易的难题。
而兵团人的使命就是支援边疆、扎根边疆、守护边疆、建设边疆,农时握锄,把贫瘠的土地变成丰收的乐园;战时握枪,守国门安全,护同胞平安。比如新疆建设兵团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全国各地的大批优秀青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加入兵团队伍,投身新疆建设。邀请我去的好友是生于此地、长于此地的第三代兵团人。他的祖籍在山东,爷爷辈儿刚刚经历过抗美援朝的洗礼,脱下军装就收到了援疆的召唤。朋友的奶奶在富江的时候已经是身怀六甲,同行的领导和老战友一再劝两口子,“此去爬山涉水,艰难坎坷,这孩子要是有三长两短,该如何是好?不如就留在山东吧。”当时朋友的爷爷还没顾得上说话,倒是奶奶咬着牙说了。“打了一辈子仗,还有什么没见过?这孩子有命就跟咱们去,要是没这个命,也怨不得我。”
就这样,朋友的爸爸就在去援疆的路上出生了,名字就叫新疆。在祖国的最西北角,一群战功赫赫的人,把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再次献给了共和国,开始了自己传奇戍边的生涯。如今,在游客的憧憬中,新疆飘来的是哈密瓜的清香;,是丰收葡萄架下翩翩起舞的少女;是大漠戈壁,皑皑远山,是风吹草地见牛羊。但这不是兵团人感受的心情。年,第一批拓荒者来到团安家落户,可所谓的落户只是住在地窖当中,这种在沙漠地下斜挖两米左右的深坑,被称为地窝子。在那个生活困难、物资奇缺的年代,地窝子就是对抗风沙,短期内解决住房问题的最好办法。可即便是如此简陋的住所,也得一群人挤在一个窝坑中,只有内地的亲人来探望的时候,才会临时腾出一个豪华版的单间。说是豪华版,实际上只是在地窖子门口贴上一个大红色的喜字,乐观的兵团人把地窝子称为大漠行宫。
“地窝子好,地窝子强,地窝子冬暖夏又凉,看上去一片荒野地,到房顶还不知脚下是营房。”这样的顺口溜确实是第一代兵团人的生活写照。比起艰苦的居住环境,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虫灾。团所在的额尔齐斯河流域,是与亚马逊河、非洲乍得湖和坦葛尼喀湖地区并列的世界四大蚊虫区。蚊子、蠓、牛氓才是这里的主宰。每年夏天就到了蚊虫肆虐的季节,这是内地人无法想象的灾难。虫灾的时候,牛马都会被咬得又蹦又跳的,蚊虫咬死鸡鸭猫狗,那是常有的事,就连生活在这里的乌鸦喜鹊,竟然也会被咬的从树上掉下来毙命。
这里的姑娘从来不穿裙子,夏季出门必须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站在田间地头,蚊虫黑乎乎,一层一层的糊在身上。赶是不可能赶走的,只有用手把它们抹去。这里的牛氓竟然能隔着几层衣服,把人咬得鲜血直流,被当地人称为小咬的蠓,会往头发、领口、袖口甚至耳道里边钻,一咬就是一个大包。前苏联哨兵因为无法忍受蚊虫的叮咬,被迫后撤45公里。有领导视察团时动情地说,不要说为国家上缴多少粮食,创造多少利润,只要在这里生活着,就是共和国最伟大的公民。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国境线旁牧牛羊。如今共和国早已换了新颜,而第三代兵团人依然坚守在这神圣的国境线旁。我在团住了三天,这里有神奇的白沙湖,如同水晶一样镶嵌在这茫茫的沙漠中。至今也没人搞清楚这湖水从何而来,向何而去。这里有戈壁中不可思议的眼睛山,一片荒芜的沙滩上,竟然有两块绿地,如炯炯有神的双眼紧紧看护着边境线。这里有成片的原始白桦林,寒冬中如同哨兵,坚硬挺拔;秋色里如同少女,妩媚多姿,美不可言。
但最让人铭记的还是那西北之北的纪念碑,当你听完团的故事,举着国旗站在这祖国的最西北角,高唱一首《我和我的祖国》,此时你才真正知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无非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这群最可爱的人,这群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就生活在这里。有一句话兵团人都知道,兵团人都在践行。这忠诚的金句是”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这就是传奇的团,如果有时间,请你来一趟祖国的西北之北,这里不仅有兵团人的青春,更有共和国绵延不绝的青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