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型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6185416.html

敦煌,曾经魂归梦绕的地方!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曾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说读书是为了进京考取功名,而后走入仕途为皇帝办事。而在今天我们通常把他理解成,不光要多读书,同时也要把所学的知识用在实际的生活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然而不少人却很愿意,把行万里路理解成真正的行万里路,他们更喜欢有机会出去转转,接触下新的事物,感受下不同的世界,而我也比较喜欢后者。

去年有次偶然的机会来到敦煌,见到了书本上学到的莫高窟,也见到了真正的月牙泉。虽然曾经在脑海中无数次的想过它们的样子,但真正见到之后才发现,真实的莫高窟、真实的月牙泉要比书本上描述的还要美,美到一年之后我还想写点关于它们的文章。

敦煌一直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它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也是东西文化的交汇点,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以及深藏于洞穴的壁画使其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虽然它身处沙漠腹地、炎热干燥,风沙肆虐,但还是挡不住不远万里来敦煌的热情。

石窟开凿在三危山的石头山体之上,分上下三层,绘有壁画的石窟有个。由于石窟的建造年份不同,壁画的题材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但都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所有洞窟的壁画加起来有多平方米,大部分以经变题材为主,并融入了很多生活元素,素材之广世界罕见,是研究佛法、绘画以及历史的重要素材。

观看壁画就如同在读书,一幅画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如果把所有的壁画都研究一遍,那几乎要花上一辈子的时间也研究不完。走进莫高窟你就会听到比如斯坦因、伯希和、王圆箓、常书鸿和段文杰等这些名字,他们都是敦煌文化的爱好者、研读者,他们对敦煌的影响也足以让他们成为敦煌文化的一部分,甚至于和敦煌连在了一起。

如果说研究壁画就如同读万卷书,那么去爬鸣沙山就是在行万里路。鸣沙也叫响沙,它是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细砂粒因风吹动而滑落或相互运动,所引起的“空竹”效应而发出嗡嗡的响声。鸣沙山常年刮风,沙子也借着风力向上移动,白天人们爬沙留下的脚印,第二天就会踪迹全无。因此鸣沙山的复地有一处的山坡,是允许游客向上爬的。

爬沙是一件好玩,但又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很多游客看到沙鸣山上有人,就耐不住性子,自告奋勇,争先恐后地往上爬。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兴奋会爬的很快,但爬着爬着就会慢下来,有时候会在某个地方休息很久。当我们还没有来到鸣沙山时就远远的看见有人在爬山,但不知道为什么他走走停停,有时在某个地方停了好久。当时我们还纳闷,就这么高的山,一会就能爬上去了,有必要休息那么久吗?

我们见到有人爬山,就快步来到山脚下,脱了鞋子就开始向上爬。刚开始都是跑着上去的,但跑着跑着就不行了,上气不接下气,喘的厉害!接下来就爬一会、歇一会,爬到山顶就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浑身出虚汗,上气不接下气,累的要命,休息了好一会才缓过神来。和我们一起来的还有一个同伴,他另辟蹊径,等我们在半山腰的时候就见到他停在那里不动了,等我们到了山顶,他还是在那里一动不动。后来在山顶等了他好长一段时间,他才爬上去,用他的话说“都快虚脱了!”这时我们才弄明白,来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那个人走走停停的原因了。爬山不易,且行且珍惜。

鸣沙山的复地有一处泉水,形似月牙,人称月牙泉。月牙泉地处沙漠复地,没有外来水源,长年累月也不受沙子的侵蚀,几百年前是一处月牙,如今也是一处月牙,说来也真是一处神奇之地。

参观过莫高窟再来月牙泉,就如同读了万卷书,也行了万里路!时过境迁,虽然回来那么久了,但每次想起那段经历,总是那么让人兴奋不已!精美的壁画,湛蓝的天空以及那黄色的沙粒,林林总总不能让你忘怀!敦煌,永远的敦煌!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但未来又是不确定的!为了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不仅要让他们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有机会就带着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这也许会在孩子的心灵里种下一颗美好的种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