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鸣沙山 >> 鸣沙山位置 >> 沙尘中的莫高窟

3月15日,北京天坛公园笼罩在沙尘中;内蒙古呼伦贝尔出现沙尘暴、暴风雪交加的极端天气;敦煌的莫高窟好像被加上了一层昏黄色的滤经镜。

昏黄的光线下,能见度不足十米,空气中泛起一股子土腥味,一片世界末日景象。有网友称,一觉醒来仿佛身在火星。

据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冬季,其次为秋季,夏季最少。春季(3-5月)发生的沙尘天气次数,占到全年的77.5%。其中,沙尘天气最频繁发生的月份是4月,其次为3月和5月。

中国天气网消息,15日的沙尘天气,影响范围西起新疆吐鲁番,东至黑龙江大庆、吉林长春,沙尘带长达近公里。局地出现罕见的沙尘暴,这是近10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已经达到强沙尘暴的级别。

这几天,在偶然的机遇下,看了记录片《登场了!敦煌》,对沙尘天气做成的危害有一个更深的认识,看完深感震撼。

《登场了!敦煌》第一期中讲到了敦煌的治沙——麦草方格沙障。守护敦煌,便要不遗余力的守护敦煌的生态。防护林也是重要的屏障,是一笔无形的生态资产,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舍弃,应倍加爱惜。

敦煌,从鸣沙山山脚到莫高窟,直线距离仅米,人力投入却花费了70年,一切都是为了防止风沙直扑莫高窟。

莫高窟,在一千六百多年前,有一个叫乐樽的和尚在沙漠之中,看见远处的三危山金光乍现,好像有千佛跳跃,于是下跪起誓,要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从乐樽和尚在鸣沙山东麓崖壁上开凿出莫高窟第一个洞窟开始,经过十六国至元朝十几个朝代的开凿,终于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

莫高窟尽管久经风霜,甚至惨遭经文流失,经历了一千多年,在更朝换代、文化兴衰的洗礼中,它不衰的历史和至高的艺术,依然以它独特的风格,留在个洞窟壁画、身彩塑之中。

在北周的一个洞窟里,讲解员说“整个洞窟顶上的蓝绿颜料,都是采用按克算的进口蓝宝石、绿宝石等宝石类物质磨成粉所绘,一千多年保存至今,几乎毫无蒙尘,明艳如新。如此宏伟、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是令人骄傲、自豪的文化宝库。

为了重重保护莫高窟,在这米的距离中,最外层做防沙网,中间做防风林,里层做麦草方格沙障。如果没有这些保护,沙子就直接会倾泻而下,就很快会掩埋这些洞窟。

麦草方格沙障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从南到北长米、宽米,做了万个麦草方格。

先在沙漠上面画线,然后铺草,再用一把2.5公斤的铲子把麦草扎入沙地里,轻轻刮点沙压住麦草,做成一个个的格子。每一个方格的面积基本上是1米×1米。

当沙尘来临的时候,那些流浪的沙子跌跌撞撞,遇到了围成方格的麦草小窝,会乖乖的停留安家。和撒落或野生的草籽,遇到偶尔降雨,甚至还会慢慢长出沙生植物来。这是麦草方格沙障可以阻沙成功的成效。

经过治沙工作者70年的不断努力,终于在莫高窟崖顶建起了综合治沙治理体系,其中就包括麦草方格、防沙网、防风林。

以前的人修窟造像是很伟大的工程,现在看来,做这些麦草方格才是真正的功德。虽然他们做的不像壁画那么华丽,不像凿像那么精彩,但是当他们把一千多年来人们没有做过的事情,周而复始的累叠,才筑起守护的城墙。

这一千多年来,人们在不断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也有很多人在抱怨这个地方艰苦恶劣。当可以做到“千年网红色,匠心坚守敦煌色”的时候,就是到了苦寒之地的生态环境完全改观的时候。匠心们就和这片这片青山一起不朽了。

面对沙尘中的莫高窟,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治沙者的劳动成果,做好全民义务植树的工作。随着环保意识在当代的提倡和重视,人类越来越意识到植树造林能够造福子孙后代,也逐渐明白了森林的重要意义。

年3月12日,是中国的第一个植树节,当时77岁的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家人,兴致勃勃地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转眼39年过去了,中国全民义务植树迎来新时代的新发展。全国人民通过“手机种树”参与沙漠生态治理。人人参与,永不落空,只要动动手指头,就能为绿化环保做贡献。

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他们很容易忽视,远在甘肃的农民所面临的困难。现在,手机几乎是人手一部,在每座城市的任何角落里,手机用户都可以加入沙漠治理的行动中来。

人们在手机上种下虚拟树之后,能够通过林地里的摄像头找到那颗树的位置。中国人汇集的公益力量不可小觑,“绿色能量”积少成多带来大变化。

仅仅几年,戈壁滩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项目已经种下了2.2亿棵树,创造了73万人次的绿色就业岗位。还帮助了西北的很多地方摘下了贫困县帽子。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在手机上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不仅可以让树生存下来,而且还能蓬勃发展。与国家的综合治沙治理体系结合起来,干掉沙漠,创造林海!共同保护沙尘中的莫高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