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年),是现今世界上最宏伟的佛教石窟建筑群,驰名中外。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千米的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的断崖上,它先后经过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宁、西夏、元、清等几个朝代,有圆雕塑像尊、影塑多尊,按其年代的不同可分为北魏前后彩塑尊,隋代彩塑尊,唐代彩塑尊,五代时彩塑24尊,宋代和西夏时期的彩塑74尊等。现存洞窟个,分布于多米长的崖面上。
这个窟龛按其建造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开凿的第窟、窟和窟;第二个阶段是北魏时期开凿的第窟、窟、窟、窟、窟、窟、窟和窟;第三个阶段是北魏时期、西魏前期开凿的第窟、窟、窟、窟、窟、窟、窟、窟、窟和窟第四个阶段是由西魏后期、北周开凿的第窟、窟、窟、窟、窟、窟、窟、窟、窟、窟、窟、窟和窟。
由于敦煌石窟是在研岩层上,石质较为松软,不能利用岩体直接雕刻成精细的雕像,只适宜于进行泥彩塑像,因此在莫高窟中的彩塑是整个洞窟中数量最多的、古代的雕刻工匠按照塑像的大小、材料不同,给予了不同的制作手法。大型塑像在开凿的时候便留出了石胎的位置,随后在上面打孔,将木桩插进去,雕像的手掌以木板为材料,手指用柳枝制成,然后用芦苇等物将其扎成手的形状并且经过些工艺的处理,而后用一些泥塑的璎路、花冠等作为饰物对佛像进行装饰,最后再用绘画的技法对其进行彩绘,涂饰皮肤,勾勒细处,最后形成了一个塑与绘完美结合的艺术品。
敦煌无论是从它的塑绘技法还是保存年代等方面,在我国的塑史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且在全世界也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是一个融合了彩塑、壁画和建筑的综合性艺术宝库。按照彩塑的发展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间段。早期包括北魏、西魏和北周三个历史时期。在早期的塑像中主要有:释迦佛、弥勒佛、释迦与多宝并坐像、佛传故事等佛教形象。中期包括隋代和唐代。这时的塑像多是以佛为中心的群像,而且无论是大型佛像,还是小型的菩萨、飞天像都雕刻得极为细在晚唐时期莫高窟内开始绘大量的以佛为主的说法图,建于西魏时期的第窟和第窟,其壁顶的壁画所绘的是伏羲、女娲、王公、王母、雷公、玄武、雨师,像这种以神仙为绘画题材的中国传统神话在壁画中通常极少被用到,整个窟顶的主体为这个图案画,四壁之上装饰以忍冬纹样为主,另外还有一些花叶及几何图形的变形纹样。
唐代的壁画之所以规模数量庞大,是因为当时国力强胜,人民安居乐业,佛教被广泛传播,译经也随之大量的出现。这时的译经有多卷,多部。在莫高窟中经变画共有24种多幅。唐代是经变壁画最为鼎盛的时期,其雕刻工艺也是历代最为精湛的。净土宗宣扬的是世人所居住的地方乃为污秽之所,而佛居住的则为净土世界。用金、银、琉璃、玛瑙等铺地的西方世界是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
莫高窟中表现最多的是根据《佛说阿弥院经》为题材的阿弥陀净土变。例如第窟中,在南壁有一幅18平方米的壁画。这是在莫高窟中保存得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幅经变故事的壁画。在整幅图中有主尊结跏跌坐在莲台之上的阿弥吃佛,在其左右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两尊胁侍菩萨,另外还有围绕在身边左右的、大量的人物造像如罗汉、护法天王、力土、夜又和供养苦萨等。
除了人物造像以外,壁画中对于意境的刻画更是达到了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步,在莲池内无数的莲花盛开,歌舞升平,天上彩云浮动,仙鹤凌驾于碧空万里之中,工匠们用他们精妙的技艺将幅天国画图表现得栩栩如生。在莫高窟中的第窟中的壁画描画的是净土宗的《观无量寿佛经》,这幅画的中央是西方净土世界其两侧表现的是十六观和未生怨的连续故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