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除了日出日落昼夜更替之外,在所有天象中最频繁出现也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圆缺变化的月相了。唐朝诗人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词深意险,历年无人能对。直至宋朝,文学家石曼卿才对出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非常工整贴切。司马光评为:“李贺句奇绝无对,曼卿词堪称勍敌。”被传为诗坛佳话。
其实月相变化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日月地三个天体的位置变化引起的。月亮自身不发光,照亮它的太阳光再反射到地球,才能为人们看见。月相就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相变化的周期叫盈亏周期或朔望周期,就是中国农历的一个月。
由朔起算至各种月相,以日为单位的时间长度称作月龄。农历每月初一当月亮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而在这个时候,我们通常是看不见月亮的,因此称为朔月。朔月这天通常也称为朔日。农历每月十五是望日,望日当天的月亮称为望月,望月又称满月,人们看到的是一轮圆月,而且整个夜晚人们都能看到月亮。
上弦或下弦,人们看到的只是半个月亮。发生在农历上半月的为上弦,发生在农历下半月的为下弦。在其他日期,人们看到不同月龄的月相,有时像弯弯蛾眉(上半月叫弯月,下半月叫残月),有时一侧凸起,称凸月(上半月叫渐盈凸月,下半月叫渐亏凸月)。由朔到望,亮的部分越来越大,由缺到圆;由望到朔,亮的部分越来越少,由圆到缺。上弦以前的月相只见于半夜以前,下弦以后的月相只见于半夜以后。
今晚是农历七月初六,我推窗看到的是一弯蛾眉月。这样弯弯的弦月,也被称之为月牙。甘肃敦煌茫茫沙漠中,有一湾清泉,被鸣沙山环抱,名为月牙泉,南北长近米,东西宽约25米,就是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用“月牙”来命名这沙漠清泉,实在太美丽了。宛如大漠羌笛声中的一段江南牧笛声,婉转清扬,欢快灵动。夜晚的月牙泉是何等景象呢?当夜幕降临,鸣沙山周边沙粒在夕阳的照射下金黄闪烁,依稀的行人走在湖边,相互指引着对面沙丘的倒影,湖边空气中弥漫着朵朵野花的淡淡花香,天上一弯如冰如玉的蛾眉月,碧绿的月牙泉似玉人刚刚放下的半片妆镜,慵懒安静,在月光下闪烁着肌肤般柔滑的水影,碧波荡漾、水草丰茂,充满了色彩和生机。这天上地下,一对娥眉,该有多美啊!可惜我并没有夜访过月牙泉,这画面只是来自于我遥遥的想象。
月相变化,本是简单的自然现象,但那银辉泻地的月光,曾引发人间多少思绪缠绵。关于月相的描述经常出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古往今来,变化万千。说到千古明月第一诗,肯定是那首孤篇横绝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过今晚我却忆起的是另一首不算知名的咏月诗,作者是近代著名经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清末民初在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很有影响的人物王闿运(--),他的这首诗是《人日立春,对新月忆故情》:
“……庭中桃树背春愁,春来月落梦悠悠。唯见迎春卷珠幔,谁能避月下江楼?楼前斜月到天边,楼上春寒非昔年。远水余光仍似雪,空山夜碧忽如烟。如烟似雪光难取,明月有情应有语,从来照尽古今人,可怜愁思无今古。”
王闿运善于以传统风格抒写旧式文人的情怀,其诗虽感觉陈旧,但造诣颇高,诗境高远清幽。此诗写人日立春的一轮新月,绵邈飘忽之音,最为感人至深。春江花月、风景如旧、人生万变、古今同慨。这首诗兼写春、江、花、月、夜及其相关的各种景色,而以月光统众景,以众景含哲理、寓深情,构成朦胧、深邃、奇妙的艺术境界,颇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韵味。尤以“远水余光”、“空山夜碧”、“如烟似雪”的沈郁幽深,展开诗境,无限伤心,溢于言表。正是一个痴情人,倚窗独看新月。身世之飘零,于楼前斜月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今夜,听着窗外草虫的低吟,看黑夜幽深无垠,无边无际,笼盖四野,天边一弯月牙儿袅娜如伊人瘦细的腰肢。我在窗边久久望月,伫立入天地悠悠的时刻,在月亮的秋千上轻轻摆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