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正在热播,最新的一期节目是由国宝守护人辛柏青、张钧甯、俞灏明,来讲述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我记得在读历史研究生的时候,因为研究方向是秦汉史,所以看了不少西北出土的秦汉时期的简牍资料,像敦煌悬泉汉简、居延汉简等等,加上读《史记》《汉书》的时候,看到秦朝、西汉在西安建都,霍去病从匈奴人手里夺取河西走廊,张骞通西域,班超出使西域等等,当时对西北地区就有了一种莫名的向往,想着一定要去看看。
所以在当年暑假去了一趟陕西、甘肃、青海,领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参观了不少的名胜古迹,其中就包括莫高窟,去之前我查了不少相关资料,加上实地的参观,让我对莫高窟有了一个比较多的了解。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始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前秦,后来又经过了多个朝代的兴建,现存洞窟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当我看到莫高窟这三个字的时候,我的第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要叫莫高窟?它是怎么得名的?有这么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莫高窟修建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而鸣沙山在古代又叫莫高山,所以莫高窟因此得名。
另一种说法是,莫高窟所在的鸣沙山要比周边沙漠的海拔高,所以莫高窟是修建在沙漠高处的,因此得名“漠高窟”,古汉语中“漠”与“莫”是通用的,所以后来就演化为现在的“莫高窟”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莫高”,顾名思义,就是没有谁比他更高,人们公认莫高窟的第一位开凿者乐尊和尚的人品修行最高,后人的道行都“莫高于此僧”,难以逾越,为表达崇敬之意,因此命名为“莫高窟”。
关于莫高窟的得名,目前有这么几种解释,但是学者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莫高窟始建于什么时候呢?又是什么人开凿的呢?之前一直是个谜,直到后来在出土于藏经洞的文物《莫高窟记》中找到了答案,这个题记也有一个故事,这里说一下。
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平定叛乱,唐王朝将河西地区(主要是今天的甘肃中部、西部)的军队全部调回内地,以至于边防空虚,于是临近的吐蕃就趁机攻占了河西地区。直到公元年,敦煌当地一个叫张议潮的人发动起义,驱逐了吐蕃人,收复了敦煌,并且逐步收复了几乎整个河西地区,然后宣布归顺唐朝。
唐朝在敦煌设置了归义军,张议潮被任命为归义军节度使,在接到任命后,张议潮举行了盛大的游行仪式,在后来为他修建的功德窟——莫高窟窟的南壁上,那次游行的壮丽场面被绘制成为一幅壁画长卷,至今保存完好。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在修建这个洞窟的时候,张氏家族在前室北壁上留下了一方题记,清楚地记载了莫高窟的来源和发展历程。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字迹逐渐模糊了,看不清题记的内容了,但所幸的是,后来在藏经洞里发现了当时题写时所留下的纸稿,就是这个《莫高窟记》。
《莫高窟记》根据这份题记我们可以知道,在公元年的时候,当时中国北方正处于五胡十六国的乱世之中,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人们对现实非常的失望,于是纷纷寻求精神解脱,而佛教迎合了人们这样的需求,开始走向兴盛。
当时丝绸之路上往来于印度和中原的僧人络绎不绝,这时有一位名叫乐尊的出家人,向西走到敦煌鸣沙山时,忽然看到前方金光万道,就像是千佛显现出真身一样。
看到过这片神奇的景象后,乐尊认为这里肯定是佛教圣地,于是决定留下来,并在鸣沙山东面的崖壁上开凿了一个洞窟,这就是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
乐尊的这个经历听起来有点扯,很多人怀疑是不是为了体现宗教的神秘性,而编造出来的,有可能,但是也不一定是假的,因为这有可能是在沙漠里遇到的自然现象。纪录片《敦煌》的摄制组在年4月23日的上午,在鸣沙山上取景时,也拍到了这样一段奇异的景象,光芒万丈,其实这就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现象,当初乐尊看到的有可能就是这个。
洞窟这种建筑形式并不是中国本土的,而是源自佛教的故乡印度。据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曾在洞窟内打坐修行,这种做法后来传入中国后,很多人开始纷纷效仿,乐尊开凿这个洞窟的目的,就是为了坐禅修行。
鸣沙山的地质结构很适合开凿石窟,而且崖壁前方就是大泉河,现在没有多少水了,但是,一千多年前这里水源充足,碧波荡漾,河边还有着成片的白杨树林,气候宜人。而且这里距离当时的交通要道敦煌城也不远,但又相对偏僻,所以非常适合开凿石窟,进行修行。
继乐尊之后,其他一些僧人也纷纷在此开凿洞窟,但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这些早期洞窟空间较小、构造简单,在崖壁上零零散散并没有形成规模。
一直到公元年,北魏灭掉了北凉,使得北凉的首都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的众多工匠为避战乱来到敦煌,此后,中原地区的洛阳也来了大批的官宦、僧侣、工匠,这些人在莫高窟进行了一次规模浩大的开凿。
另外,这种开凿也得到了北魏统治阶级的支持,北魏在灭掉北凉后,就统一了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乱世,它的统治阶级大都信奉佛教,除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经一度灭佛之外,其他的北魏的统治阶级还是信奉佛教的,因此对于开凿洞窟这样的行为也是鼎力支持。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其实中国四大石窟的发展都和北魏脱离不开关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是从北魏时开始营造的,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大同是北魏当时的首都,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而洛阳是北魏后期的首都,龙门石窟就是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营造的。麦积山石窟虽然不是北魏时开始开凿的,但是大规模开凿却始于北魏。所以要想深度了解中国的四大石窟,北魏绝对是一个无法避开的王朝。
现在话说回来,这个时候在莫高窟开凿石窟已经不仅仅是僧人用来修行了,它逐渐成为了来自四方的人们祈福、免灾、开窟做功德的神圣场所。当时由于丝绸之路兴盛,而敦煌又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所以来来往往的商人、在当地或西域上任的大大小小的官员、敦煌当地的百姓、财主等,为了保佑安全、积功行德,都纷纷来莫高窟开凿洞窟,塑造佛像,画壁画。
所以你在莫高窟可以看到,很多洞窟并不是僧人建的,而是世俗中信奉佛教的人,由他们出资来建造洞窟,洞窟里也有他们的画像,并附有题记,这种人被称为供养人。
莫高窟在北魏时期获得了迅速发展,后来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之后,东魏被北齐所取代,西魏被北周所取代,而敦煌就处于北周的统治之下。
当时由于时局动荡,越来越多的百姓选择出家,寺院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而且享有免税特权,许多铜钱被销毁铸造了佛像,僧侣不事生产、不服劳役,这使得大量的社会财富向寺院集中,国家兵源税收严重不足,最终引起了世俗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
公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下令灭佛,众多的僧人被勒令还俗,大量的寺庙、佛像被摧毁,寺院田产被收归国有,但是由于敦煌地处边陲,所以莫高窟有幸没有受到破坏。
这里多说一句,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古代曾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打击佛教的运动,第一次、第二次,咱们都介绍过了就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后来,唐武宗李炎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世宗柴荣也曾灭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北周武帝下令灭佛的十五年后,隋文帝杨坚南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年多年的分裂局面。杨坚出生在陕西的一座尼姑庵,由尼姑抚养到十三岁,这使得他跟佛教结下了因缘。他在位期间下令,修复前朝废弃的寺院,并在敦煌大造舍利塔。
隋朝的统治只有三十多年,但是在莫高窟造窟高达近百个,崖面上的洞窟由星星点点逐渐连成一片。
隋朝灭亡后,唐朝成为了新的统一王朝,唐朝的宗教政策比较开放,虽然以道教为国教,但是并没有限制佛教的发展,因此莫高窟仍然在继续营造,并且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事实上,莫高窟有近一半的洞窟都是在唐朝时修建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第96窟,说起第96窟很多人可能没啥印象,但是我相信很多人肯定见过莫高窟的九层楼,一座九层的红色阁楼,非常引人注目,只要你进入莫高窟,一眼就可以看到,即使没去过莫高窟,也会在网上看到过,因为莫高窟的宣传资料上大都印着九层楼,它几乎已经成为了莫高窟的象征。
九层楼里面就是第96窟,第96窟里面只有一个高达35.5米的弥勒佛塑像,所以又称为大佛殿,这也是莫高窟最大的洞窟和佛像,我去莫高窟参观的时候,由于里面正在进行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暂停开放,所以没进去,但是从这个洞窟旁边经过的时候,从侧面还是看了一下里面的大佛的。
第96窟是在武则天当政期间营造的,武则天临朝称制的时候,一直想称帝,但是反对声音太大,因此一些僧人便伪造了《大云经》来讨好武则天,里面说武则天是弥勒转世,女子当为王,武则天听后非常高兴。后来武则天称帝,那时全国兴起了一股大造弥勒像之风,96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凿的,它的形象据说就是依照武则天的相貌塑造的。
莫高窟第96窟专家们推测,像这样高大的洞窟,开凿时非常困难,首先要在崖壁的高处挖出一条甬道,然后向上挖出崖顶,再逐渐下挖,并在第一条甬道正下方凿出第二条甬道,挖出的石砂从下方的甬道排出,就这样依次向下,直到地面。经过精确计算甬道的位置也恰好能增加弥勒像的采光,佛像就是在挖掘洞窟时由设计预留下的崖壁砂石加工而成的。
营造这样大型的洞窟往往要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耗费大量人力才能最终完成。对于第96窟开凿的经过,当时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在公元年的一次重修中,就使用了木匠五十六人、泥匠十人,而这次历时十天左右的重修,只换了两层木构而已。由此可知,当时营造这个洞窟时,需要多少工匠参与。
在唐朝的时候,除了一些由世家大族修建的大洞窟外,崖壁上由普通黎民百姓出资修建的小洞窟占了绝大多数。像第窟只有几平方米,这是由晚唐的一户普通人家营造的,除了家庭成员外,身份卑微的奴婢也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钱参与建造。
洞窟里的壁画中,就画有参与营造的奴婢,奴婢母女俩衣着简单朴素,壁画上的题记中说,她们出资绘制了六身释迦牟尼像,希望能摆脱奴婢的身份。
莫高窟第窟前面咱们说过了,唐朝后期,由于张议潮收复河西地区有功,所以朝廷在敦煌设置了归义军,并封他为归义军节度使,之后归义军节度使的位置就在张议潮家族里的人传承,张氏家族成为了河西地区实际的统治者,直到五代后梁时期,被曹氏家族所取代,曹氏家族在统治河西地区期间,在莫高窟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开凿及对历代洞窟的重修,莫高窟也逐渐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规模。
比如,第61窟,这是莫高窟最大的洞窟之一,正方形的主室面积有平方米,最高的地方有9.5米,相当于今天的三层楼房,窟主就是曹氏归义军的第四位统治者曹元忠和他的夫人。
莫高窟第61窟到了北宋的时候,河西地区被西夏占领,丝绸之路不顺,于是北宋开始了海上贸易,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荒废,莫高窟也渐趋衰落,基本上就是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代以后,莫高窟停止了开凿与营建,之后日益衰落,无人管理。直到清末,由于藏经洞的发现,莫高窟才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那下篇文章我们就来讲一下让莫高窟名扬世界的藏经洞,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663.html